试论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给中小博物馆带来的变化
苏琴
武威市凉州会盟纪念馆 733000
引言
中小博物馆身为地方文化传承的关键载体,承载着区域之内独特的历史记忆以及民俗风情,其馆藏文物大多与当地群众生活紧密关联,有不可替代的地域文化价值。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持续发展,预防性保护作为一种有前瞻性的文物保护策略,渐渐受到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在文化事业持续推进的整体环境下,各级部门对中小博物馆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为预防性保护工作的开展给予了政策与资源方面的可能性,促使这一保护模式在中小博物馆中由理论迈向实践,成为推动其文物保护工作升级的关键契机,还为挖掘地方文化内涵、激活区域文化活力营造了有利条件[1]。
一、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变化
(一)文物保存质量与寿命的提升
对于中小博物馆来讲,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使得文物保存质量得以提升,文物寿命也有所延长,过去不少中小馆因资金与技术受限,文物大多时候会因温湿度不稳定以及虫害侵蚀等状况而遭受损害,比如书画类文物容易发生霉变,金属器物容易出现锈蚀,实施预防性保护之后,借助安装恒温恒湿设备以及配备防虫防潮材料等举措,为文物打造了稳定且适宜的保存环境。那些曾经由于环境问题而出现细微损坏的文物,如今劣化速度较大放慢,一些珍贵的地方特色文物,像民俗服饰、古老农具等,可更长久地留存下来,为地方文化传承保留了实物载体,改变了以往以“抢救性保护”为主的被动情形,让文物可在更安全的状态下存续更久的时间 [2]。
(二)文物保护工作流程与方法的优化
中小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流程以及方法因为预防性保护而得到了优化,以往的时候,这些博物馆的保护工作大多是在文物出现较为十分突出的损坏之后才开始进行处理,其流程比较随意,缺少系统性,然而预防性保护强调提前预防,这使得中小博物馆构建起了从文物入库登记、环境监测一直到日常维护的完整流程。比如说,文物在入库之前会进行全面的状态评估以及清洁处理,库房里面安装了实时环境监测系统,工作人员会定期依据监测数据对保存条件进行调整,保护方法也从依靠经验转变为科学规范,不再只是凭借老员工的主观判断,而是依据专业的保护标准以及数据来开展工作,使得原本杂乱无章的保护工作变得有序且高效,提高了整体的保护水平。
二、对博物馆管理的变化
(一)管理理念与模式的转变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推动中小博物馆的管理理念与模式发生转变。过去,不少中小馆管理更侧重文物的收藏和展示,对保护的重视程度不足,管理理念相对滞后。如今,预防性保护让“保护优先”的理念深入人心,管理模式从粗放式转向精细化。博物馆开始将保护要求融入各个管理环节,从文物征集、库房管理到展览策划,都以保护为前提。例如,在展览设计时,会充分考虑光照、温湿度等对文物的影响,不再为了视觉效果而忽视保护需求,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体现了对文物长期安全的负责态度。
(二)人员配置与培训要求的改变
中小博物馆的人员配置和培训要求因预防性保护发生了改变。以往,这些博物馆可能仅配备少数兼职或经验型的保护人员,人员结构单一。实施预防性保护后,为满足专业保护需求,博物馆开始增设专职的文物保护岗位,如环境监测员、预防性保护技术人员等,人员配置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同时,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要求也大幅提高,不仅要学习文物保护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恒温恒湿设备操作、环境监测系统使用等专业技能。许多中小馆会定期组织员工参加上级部门或专业机构的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以适应预防性保护工作的开展。
三、对博物馆社会形象与功能的变化
(一)社会影响力与公众认可度的提高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使中小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认可度得到提高。过去,由于文物保护工作不到位,一些中小馆的文物展示效果不佳,甚至出现文物损坏的情况,难以获得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开展预防性保护后,文物能以更好的状态呈现在公众面前,展览质量提升,同时博物馆通过宣传预防性保护工作,让公众了解到其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效。公众会觉得这样的博物馆对文物负责、专业可信,从而更愿意走进博物馆,参与博物馆活动,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逐渐扩大,在当地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
(二)教育与文化传播功能的拓展
中小博物馆的教育与文化传播功能因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得到拓展。预防性保护工作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文化保护理念,博物馆可以将这些内容融入教育活动中。例如,通过举办“文物保护小课堂”,向公众讲解如何通过控制环境来保护文物,让公众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科学性。同时,由于文物保存状态良好,博物馆能够更频繁地策划专题展览,展示更多珍贵文物,结合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开展更深入的文化传播活动,让公众在了解文物的同时,增强文化认同感和保护意识,使教育与文化传播功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结语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为中小博物馆带来的变化是多维度且深层次的,它不仅提升了文物保存的质量与寿命,优化了保护工作的流程方法,还推动了博物馆管理理念与模式的革新,促进了人员素养的提升,更增强了其社会影响力与公众认可度,拓展了教育和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展望未来,随着预防性保护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技术的持续进步,中小博物馆将能在更科学的保护体系下,让馆藏文物焕发更强的生命力,更好地担当起传承地方文化、连接历史与当下的使命,成为区域文化建设中更具活力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崔静 . 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思考与实践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3.
[2] 白琳 . 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分析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