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电力建设工程中的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研究

作者

李一平

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新能源工程建设分公司 青海省西宁市 810000

引言:

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工程规模的逐步扩大,电力建设工程正面临更为严峻的质量与安全考验。工程事故的频繁发生不仅干扰供电稳定,更对人员生命与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怎样在保障施工进度的同时,实现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双重保障,成为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深入研究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有效办法,对于提高电力工程建设水平、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关键要素与现存问题

电力建设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构成部分,其质量管理关系到工程的整体寿命、运行效率以及后续维护成本。增强质量意识,理清关键要素,找出问题根源,是提高工程质量的基础。

1. 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核心要素

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涵盖设计、采购、施工、监理等环节,需要建立全过程控制体系。设计阶段应保证图纸科学规范,防止因缺陷引发质量问题。采购环节严格审核供应商资质与材料质量。施工过程中推进标准化作业,加强关键工序控制,引入 BIM 等数字化工具提高管理效率。同时,要明确各层级质量责任,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责任链条,促进质量意识落实,形成闭环式质量管理机制,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稳定可控。

2. 电力工程中常见质量问题分析

在实际的电力工程建设里,质量问题频繁出现的情况仍然较为明显,主要集中在施工工艺、材料应用和质量验收等方面。比如,部分项目在基础施工或电缆敷设过程中存在施工不规范的情况,导致后期运行出现隐患;又如,在高温、高湿等施工环境下,绝缘材料性能下降,若管理不到位,极易影响系统安全。质量验收环节也常因缺乏系统性复查、重视程度不足,遗漏关键节点问题。此外,部分工程单位存在重进度轻质量的倾向,为赶工期而忽视质量细节,甚至出现虚假质量记录,影响工程整体可信度。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管理机制不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行业在质量文化建设上的薄弱。

3. 提升质量管理效能的改进措施

为有效提高电力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应从机制优化和技术创新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质量管理制度的执行力,落实质量考核机制,设立与工程质量直接挂钩的奖惩措施,推动各参建单位主动行动。二是强化从业人员培训,特别是对一线技术人员和质检人员的标准化培训,提高其质量意识与操作水平。三是积极引入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如物联网监测、智能化质检系统等,实现质量数据实时采集与异常预警,增强管理的科学性与预控能力。同时,要完善质量追溯机制,做到“责任可查、问题可溯”,形成可闭环处理的质量控制链条。

二、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主要风险与控制策略

电力工程施工环境复杂且技术要求高,安全管理成为工程建设中的核心环节。全面识别风险类型、制定科学控制策略,是保障施工安全、推动工程稳步开展的重要支撑。

1. 电力工程施工的高风险特征

电力工程施工包含高压电作业、高空作业、大型设备吊装及深基坑作业等多种高风险场景,具有明显的危险性和复杂性。作业人员若操作不当,极易发生触电、坠落、机械伤害等事故,且后果严重。此外,施工环境存在山区、隧道或高温潮湿地带等变化情况,对安全组织与技术保障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工程工期紧张、交叉作业频繁,加大了安全管理的难度。部分施工现场存在管理人员缺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不足、应急准备缺乏等问题,增加了事故隐患。

2. 主要安全隐患及成因分析

电力工程常见安全隐患主要集中在临时用电、脚手架搭设、机械设备操作及安全防护设施设置等方面。临时用电布线混乱、保护装置缺失,容易造成电气火灾或触电事故;脚手架搭设不规范、缺少验收程序,常引发高处坠落事件;施工机械未定期保养或操作不当,也易发生伤人事故。此外,现场管理混乱、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是诱发安全事故的重要内在因素。特别是在劳务分包管理松散时,部分分包队伍安全管理水平低、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导致事故频繁发生。

3. 多层次安全控制策略措施

构建电力工程安全保障体系,需从组织、制度、技术三个层面同时发力。在组织层面,设立专职安全管理机构,明确各级安全责任,建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管理导向。在制度层面,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推动常态化安全巡查与专项整治。在技术层面,推广智能安全帽、视频监控、预警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实现对高危作业的实时监控与风险预警。此外,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与应急演练,增强全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形成“人防 + 技防 + 制度防”多维协同的安全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工程项目的本质安全水平。

三、推动电力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协同提升的路径探索

在电力建设工程中,质量与安全相互关联、互为支撑。实现二者协同管理,不仅是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提升整体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

1. 推动标准化与精细化融合

质量与安全协同的基础在于统一标准和规范执行。推进施工流程标准化,有助于明确各工序的质量控制点与安全作业要求,减少因操作随意性引发的问题。同时,实行精细化管理,将关键指标分解落实到人员、岗位和环节,通过台账记录、定期检查和责任追溯机制,实现施工过程的精密管理。在统一标准下同步开展质量检查与安全评估,使两者在执行层面相互支撑,形成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2. 构建信息化协同管理平台

依托信息化手段推动质量与安全管理一体化,是现代工程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建设统一的工程管理平台,将质量数据、安全监测、进度信息等集中整合,实现动态监控与智能预警。平台可实现施工现场实时数据上传、隐患自动识别、整改闭环追踪等功能,有效提升管理效率与精准度。同时,基于数据分析结果,还能科学优化资源配置与施工组织,避免因信息孤岛或决策滞后引发的质量安全风险。

3. 培育质量安全协同文化

文化建设是实现协同管理的深层保障。通过开展质量安全主题教育、安全文化月、经验交流等活动,营造“质量是生命、安全是底线”的氛围,强化全员责任意识与专业素养。同时,将质量与安全管理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建立正向激励机制,促使各级人员自觉履行职责。只有当质量与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协同意识内化为行为习惯,才能在工程实践中真正实现共建共享、协同提升的目标。

结语:

电力建设工程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质量与安全的协同保障。通过强化体系建设、标准执行与科技支撑,不仅能有效提升工程质量水平,也能最大限度防范安全风险。同时,推动管理理念转型,构建责任明确、运行高效、文化深入的综合管理体系,将为电力工程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未来应继续深化质量与安全的融合机制,不断探索精细化、智能化、制度化的提升路径,助力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超 . 电力建设工程中的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 [J]. 山东工业技术 ,2018,(21):180.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21.158.

[2] 陈文平 . 电力建设工程中的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 [J]. 无线互联科技 ,2020,17(24):89-90.

[3] 王军 , 王楚 , 陈思远 , 等 . 电力建设工程中的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研究 [J]. 中国设备工程 ,2021,(1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