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传统节日文化魅力,探索初中德育教育新模式
王瑜
惠州市第一中学附属金山湖学校
传统节日文化蕴含丰富德育元素,尤其是春节的团结感恩、中秋的诚信友善、端午的家国情怀等,皆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资源。初中德育教师应注重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依托沉浸式体验活动,构建传统节日的情境化活动,引领学生在实践过程内化道德认知,增强情感认同,促进学生的道德素养、文化传承意识双重提升。
一、基于传统节日文化的初中德育教育新模式构建价值
(一)传承传统美德
在初中德育教育中,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感受传统美德的力量。比如,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包含向往美好生活、温暖、团圆的美德,将其融入德育活动,引领学生在贴春联、包饺子的体验式活动中,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能使学生自觉传承、发扬节日文化和节日习俗,真切领悟传统美德的力量、温暖,成为文化素养、德育素养高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坚定文化自信
初中德育教育是坚定学生文化自信的主要阵地,依托传统节日文化进行德育教育,能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体会节日文化的感染力、影响力,自信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同时,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主要符号,能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民族文化记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认同感,为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奠定坚实文化基础[1]。
二、基于传统节日文化的初中德育教育新模式构建策略
(一)深挖节日德育内涵,培养文化自信
为构建初中德育教育的新模式,初中教师应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德育内涵,明确传统文化与学生品德塑造之间的关联,以此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有力依据。
1. 挖掘春节“团圆感恩”内涵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主要传统节日,核心习俗之一是家庭团聚,此习俗深刻体现出家庭亲情的重要性以及团圆精神,强化了个体对家庭的归属感、责任感。同时,春节也是表达感恩的关键时刻,晚辈通过赠送礼物和拜年的方式,向长辈表达感激之情与敬意,这类行为也蕴含着深厚孝道文化。在初中德育教育中,教师应结合春节的团结习俗,帮助学生理解、领悟家庭观念的核心价值,培养学生尊重长辈、珍视亲情的精神。教师也可结合春节的拜年习俗,鼓励学生以恰当的行为、语言表达自身的感恩情感,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沟通技巧,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
2. 挖掘端午“家国情怀”内涵
端午节的起源与纪念屈原有关,而屈原的崇高民族气节与坚定爱国精神也深深渗透在端午节日。端午节的吃粽子和赛龙舟等节日习俗,皆源自追思、缅怀屈原,这类节日活动能传承爱国情怀。初中德育教师应深入挖掘端午节的家国情怀内涵,并以此为依据,优化教学设计。比如,在赛龙舟的活动中,教师可挖掘其中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合作制作龙舟的模型,参与到集体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在吃粽子的活动中,教师应挖掘屈原忠贞不渝的精神敬仰、家国情怀,并借助多媒体设备补充拓展资料,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节日文化内涵及其隐含的德育精神,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使命感,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与道德修养。
3. 挖掘中秋“诚信友善”内涵
中秋佳节作为传统节日之一,以吃月饼和赏月的习俗闻名,这些习俗背后蕴含丰富德育内涵,主要体现在诚信做人、友善待人的价值观。初中德育教师应抓住教育契机,围绕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进行教育教学。比如,教师可联系中秋节的家庭团聚场景,创设沟通的沉浸式场景,鼓励学生与朋友、家人的沟通交流中,真诚表达自身感受、想法,倾听他人意见,以双向沟通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又如,通过中秋节的赠送礼物、制作月饼的传统习俗,给学生提供体验关爱他人、分享的机会,使学生深刻理解友善待人的内涵,将诚信友善内化成自身道德准则,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发展。
(二)组织多元德育活动,增强情感认同
1. 组织校园民俗体验周
校园民俗体验周活动是让学生沉浸式体验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学生情感认同、文化认同的关键措施。初中德育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个性特点,系统性设计活动内容,营造浓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活动内容方面,德育教师应以节日核心主题作为线索,设计多维度的德育内容。春节民俗体验周可围绕“团圆与孝亲”的主题,设计“制作春联”“写家书”“社区敬老院志愿服务”活动,渗透社会责任、家庭伦理、节日风俗、感恩父母等德育内容;中秋民俗体验周可围绕“感恩与和谐”的主题,设计“月饼制作和分享”“中秋诗歌朗诵会”“赏月故事会”的活动,渗透审美素养、分享精神、人与自然和谐的德育内容;端午民俗体验周可围绕“爱国与坚韧”的主题,设计“赏析屈原诗歌”“爱国主题辩论”“制作龙舟模型竞赛”“端午草药知识的探究”活动,渗透科学探索精神、民族气节与团结协作的德育内容。在活动体验中,德育教师还应布置春节灯笼、端午龙舟装饰和中秋月亮墙等节日场景,营造良好氛围,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增强文化体验感,提高文化素养 [3]。
2. 设计家庭节日任务单
在初中德育教育中,家庭教育占据重要地位,承担着传递道德规范、核心价值观念的功能。德育教师可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节日特色,以家庭为单位,设计家庭节日任务单,创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形式,增进家庭成员的感情。具体而言,家庭节日任务单的设计需综合考虑不同节日的象征意义、文化内涵,避免过于抽象、复杂的任务,保证任务的吸引力与操作性,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促使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实现文化传递与情感升华。
比如,在中秋节来临时,可设计“与长辈共制月饼,聆听家风故事”典型家庭节日任务。在任务准备环节,学生应与长辈共同采购月饼制作所需的材料,并在长辈指导下制作月饼,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深刻体会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在月饼制作中,可让家长为学生讲述相关的家风故事,渗透尊老爱幼和勤俭节约的德育内涵,使学生直观、清晰的理解中秋节倡导的诚信友善理念,将其内化成自身道德行为的准则,引起学生的文化共鸣,进一步提升德育教育实效性[4]。
结语:综上所述,基于传统节日文化的初中德育体验式教学,是道德教育、文化传承的创新结合,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思想共鸣,还能熏陶学生的德育修养、文化修养,使学生在文化传承中,自觉外化德育行为,发扬传统节日文化。因此,初中德育教师应深挖传统节日的德育内涵,积极组织多元化的德育活动,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坚定学生文化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淦 诗 蓓 . 传 统 节 日 文 化 融 入 中 小 学 德 育 教 育 的 探 究 [J]. 进展 ,2021,(15):69-69.
[2] 任霜 . 利用传统节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 [J]. 华夏教师 ,2019,(26):89-90.
[3] 甘俊林 . 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运用价值和方法探究 [J]. 亚太教育 ,2023,(06):61-63.
[4] 柴永林 . 小学德育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渗透 [J].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1,(08):0064-0064.
作者简介:王瑜 1983 年12 月 女 汉 本科 单位: 邮编:5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