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中物理优生培育方式研究

作者

张馨月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青湖中学 222300

引言

初中物理教材经过几年的修改,知识的难度和深度都有所减小。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会有吃不饱的感觉。如何培养这些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所长,成为物理学习尖子; 如何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是初中物理教师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探索如何通过教材资源的深度开发,建立符合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的物理优生培养体系。

一、物理优生的认知特征识别

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区分两类高分学生:一类是通过大量练习取得好成绩的熟练型学生,另一类是真正具有物理思维特质的潜力型学生。后者通常表现出三个可观察的行为特征。

第一类特征体现在课堂互动中。当讲惯性概念时,普通学生满足于记住定义,而潜力型学生会追问:“公交车急刹车时,站着的乘客为什么向前倾?这和速度大小有关吗?”这类问题表明他们不仅在记忆知识,更在主动建立现象与原理的联系。教师可通过记录学生提出的非常规问题,初步判断其物理直觉的敏锐度。

第二类特征反映在知识整理方式上。如复习压强单元时,普通学生倾向于罗列公式,而潜力型学生常自发改写教材知识结构。例如将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并列对比,标注出P=F/S 公式在不同情境下的变形应用,甚至手绘知识脉络图。这种结构化思维可通过定期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和单元总结来发现。

第三类特征凸显在实验环节。如完成测量物质密度基础实验后,普通学生按部就班填写报告,潜力型学生则可能尝试改进方案:用不同量程的仪器测量同一物体,比较误差来源;或设计验证密度是物质特性的辅助实验。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在实验记录本上自发的拓展记录。

识别这些特征需要建立系统的观察档案:在课堂中用符号标注非常规提问(如☆),在作业批改时单列创新解法统计栏,在实验课设置自主探究加分项。例如某学生在研究滑动摩擦力影响因素时,主动提出不能很好的控制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改进实验方案,这种超出教材要求的探究行为就值得记录。

二、分层培育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基础能力筑牢阶段

物理学科的基础能力培养应当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原则。这个阶段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与生活现象的实质性联系,培养其基于观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重构教材内容,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探究任务。

以苏科版教材生活·物理·社会栏目为蓝本,教师可重构教学内容:例如在光的折射单元,不局限于演示水杯筷子弯曲现象,而是设计社区水池安全隐患排查实践任务。学生分组测量不同材质池壁、不同水体浑浊度下的视深差异,通过数据对比验证折射规律。此类任务需包含三个要素:一是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如校园路灯照明优化、家庭阳台采光分析;二是提供基础工具包(卷尺、激光笔、量角器)与开放性指导手册;三是在实验报告中设置 "异常数据分析" 专项,引导学生关注误差成因。

实施过程中需注意梯度设计:初期提供结构化任务单,明确测量指标与记录表格;中期逐步撤除脚手架,仅给出目标要求(如验证平面镜成像规律);后期完全开放课题,由学生自主设计验证方案。这种训练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科学思维进阶训练

物理建模能力的培养应当建立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之上。研究表明,当学生面对真实的工程问题时,其建模能力会得到更有效的发展。在电路设计教学中,教师可设置元器件档案馆实践活动:提供定值电阻、热敏电阻、光敏电阻、二极管等元件库,要求优生根据特定功能需求(如制作温控开关)自主选型搭配。过程中需用思维导图记录选择依据,标注每个元件的物理特性参数。例如设计楼道声控灯电路时,学生需明确光敏电阻与声音传感器的接入逻辑,并解释为何选择继电器作为控制元件。

同时,说题训练可以让学生突破思维的瓶颈,如在选取典型习题时,需重点关注过程性陈述:要求学生口头阐述为什么要用能量守恒而非运动学公式解题?重力势能零点选取对结果的影响等元认知问题。教师可录制学生讲解视频,通过回放分析其思维盲点。例如在机械能守恒问题中,优生往往能指出是否考虑空气阻力的条件敏感性,但可能忽略参考系转换对势能计算的影响,这需要针对性指导。

(三)创新实践能力孵化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有效的创新教育应当包含三个核心要素:真实的问题情境、系统的工程思维训练以及持续的迭代改进过程。这种培养模式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更能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实施跨学科项目时,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真实性原则:即问题来源于实际生活需求(真问题),解决方案具有实用价值(真需求),项目成果可实施验证(真解决)。以简单机械单元为例,教师可与劳动技术课联合开展校园设施改造计划:学生需为行动不便的同学设计省力装置,如杠杆式门把手、滑轮组书包升降架。方案需包含三部分:物理原理分析、技术图纸绘制、成本预算清单。在测试阶段,引入工程思维——要求用 A4 纸制作承重结构,比较不同折叠方式的抗压性能,体会材料力学特性。

项目推进中需设置认知冲突点:例如设计自动浇水系统时,学生可能发现虹吸原理与大气压强的理论矛盾——装置在低海拔地区工作正常,但在高层教室失效。这类问题能驱动学生深入探究环境变量对物理规律的影响。最终成果展示不局限于模型制作,更应包含迭代日志:记录三次以上方案修改的原因,如为什么放弃齿轮传动改用皮带传动?如何解决摩擦生热导致的能量损耗?等。此过程将抽象理论与现实约束相结合,真正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结语

物理优生培养不应是拔苗助长的速成工程,而应是保护好奇心、发展批判性思维的渐进过程。教师需在保证教育公平的前提下,为有潜力的学生搭建合适的成长阶梯,让物理教育真正成为孕育未来创新人才的沃土。

参考文献:

[1] 陈瑜婕. 初中物理分层作业的设计及其实践[D]. 湖北: 华中师范大学 ,2022.

[ 2 ]王 彪 武 . 初 中 物 理 " 结 对 帮 扶 " 教 学 策 略 [ J ] . 基 础 教 育 论坛 ,2023(13):71-73.

[3] 杨美春 . 基于阶梯式教学模式对初中物理实验的优化与创新 [J]. 科普童话 ,2023(28):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