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G-star 框架下提升小学生数学与科学思维能力的课堂活动设计
黄思妮
深圳龙华紫金实验学校 517400
一、引言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数学与科学思维能力已成为小学生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拥有这类能力的孩子,能更敏锐地发现问题、更理性地分析问题、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在未来社会中占据主动。
二、G-star 框架的内涵
G-star 框架是以学习者为核心,以问题探索为主线,强调学习共同体与应答器运用的动态教学体系。它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固有模式,主张通过构建真实可感的问题情境 —— 比如“如何为班级绿植设计浇水计划”,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这个框架中,教师借助应答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角色从知识的“搬运工”转变为学习的“领航员”,通过搭建阶梯式任务、组织协作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建构知识。学生则在学习共同体中共同拆解问题、尝试解决方案,在“试错 — 修正 — 再实践”的循环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能力。这种教学形态,真正让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建构。
三、小学生数学与科学思维能力的特点
3.1 数学思维能力的特点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正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型。低年级学生多依赖具象事物理解概念,比如用积木块认识“加法”,用绳子长短比较“长度”;到了中高年级,虽能进行简单的符号运算,但面对“方程”“函数”等纯抽象概念时,仍需借助画图、举例等方式辅助理解。他们的思维具有明显的“经验性”,比如计算“ 3+2 ”时,会不自觉联想到“3 颗糖加 2 颗糖”的场景。同时,这种思维又极具可塑性,若能通过有趣的活动引导他们发现数学规律 —— 比如用七巧板拼出不同图形感受“面积守恒”,就能有效推动抽象思维的发展。
3.2 科学思维能力的特点
小学生的科学思维带着强烈的“探索本能”。他们对自然界的一切充满好奇:为什么天会下雨?蚂蚁搬家是在“开会”吗?这种好奇心驱使他们通过触摸、观察、摆弄等方式探索世界。但他们的探究往往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难以深入思考“为什么”,比如看到冰融化,只会说“冰变小了”,却想不到“温度升高导致状态变化”。此外,他们的科学思维缺乏系统性,做实验时常常凭直觉操作,不会提前设计步骤,也不会严谨记录数据。
四、基于 G-star 框架的提升小学生数学与科学思维能力的课堂活动设计
4.1 数学思维提升活动设计
4.1.1 数学谜题大挑战
活动目标:通过破解多元谜题,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空间想象与数字运算能力。
活动过程:教师准备三层级谜题包 —— 基础层是“图形找规律”(如△□△□□△□□□接下来是什么),进阶层是“数字迷宫”(在 3×3 方格中填入 1 - 9,使每行每列和为 15),挑战层是“生活情境谜题”(“妈妈买了 3种水果,苹果比香蕉多 2 个,橘子比苹果少 1 个,共 10 个,每种多少个”)。将学生分成 4 人学习共同体,每组从基础层开始挑战,完成一项才能解锁下一层。举办“谜题破解会”,让小组代表讲解思路,比如有学生用“画圆圈”的方法解决水果问题,教师要重点肯定这种“将抽象问题具象化”的思维方式。
4.1.2 数学建模实践
活动目标:引导学生经历“问题→数据→模型→验证”的建模过程,提升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过程:以“学校运动会饮水站设置”为主题,教师先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操场,明确问题“如何在 200 米跑道旁设置饮水站,让运动员取水最方便”。学习共同体讨论后确定核心要素:跑道长度、运动员分布、取水时间。接着,学生分组行动:一组测量跑道各段人流量,一组统计不同位置往返取水的平均时间,用表格记录数据。然后,他们尝试用“距离 × 人流量”的公式计算“不便指数”,建立初步模型,比如“在不便指数最低的 3 个点设站”。之后,通过模拟运动会场景验证模型,发现“靠近起点的站排队太长”,于是调整为“起点、中点、终点各设 1 个,中点站容量加倍”。教师利用应答器收集各小组建模过程中的问题与亮点,最后,各小组用海报展示建模过程,教师点评时强调“数学模型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4.2 科学思维提升活动设计
4.2.1 科学实验探究
活动目标:让学生掌握“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流程,培养观察与分析能力。
活动过程:围绕“纸的吸水性与什么有关”这一问题,教师先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可能和纸的厚度有关”“和纸的光滑程度有关”。然后学习共同体设计实验:用 A4 纸(薄、光滑)、宣纸(薄、粗糙)、卡纸(厚、光滑)进行对比,控制“滴水量相同、放置时间相同”的变量。学生在实验中用滴管在每种纸上滴 3 滴水,观察扩散面积,并用尺子测量记录。教师通过应答器了解各小组实验进展,实验后,一组发现“宣纸扩散最快”,却纠结“是因为薄还是因为粗糙”,教师通过应答器提示“可以再用厚的粗糙纸试试”。最终,各小组得出结论,教师追问“这个结论能用于生活吗”,引导学生联想到“擦桌子用粗糙纸巾更吸水”。
4.2.2 科学小发明创作
活动目标:鼓励学生从生活问题出发,通过动手实践将创意转化为作品,培养创新思维与工程思维。
活动过程:教师播放“生活小烦恼”短片 —— 花盆浇水太多烂根、笔袋里笔总是乱晃。学习共同体分组 brainstorm 发明思路,比如“能自动漏水的花盆”“带分隔的笔袋”。确定方案后,小组绘制设计图,标注尺寸(用到数学知识)、材料(海绵、塑料瓶等)、原理(如花盆底部钻小孔,用海绵控制水流速度)。制作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小孔太大漏水太快”的问题,教师通过应答器引导“试试用不同粗细的针钻孔”。完成后举办“发明发布会”,有小组展示“可调节分隔笔袋”,通过魔术贴改变间隔大小,教师利用应答器收集各小组反馈,重点表扬他们“既解决了问题,又考虑到不同需求”。
结语
依托 G-star 框架设计课堂活动,为小学生数学与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鲜活的实践载体。这些活动让抽象的思维训练变得可知可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形成思维习惯。未来,还需进一步丰富活动形式,比如结合 AR 技术模拟科学实验场景,或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设计数学谜题,同时深化学习共同体与应答器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运用几何直观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策略研究 . 樊春艳 . 成功 ,2025(08)
[2] 探析训练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胡永亮. 教师博览,2022(18)
[3]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学思维方式 . 叶燕华 . 试题与研究 ,2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