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特勤消防站专业队分组建设模式
文帆
郴州市消防救援支队 郴州 423000
随着消防救援队伍向“全灾种、大应急”不断转型,多种类型的灾害事故处置对其实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勤消防站作为攻坚力量,其专业能力直接决定救援成败。本文以示范教学队的探索,聚焦特勤站内水域救援、高空山岳救援、石油化工救援、建筑火灾救援、交通事故地震综合救援五大专业分队建设,探索执勤、训练、育人、研战深度融合的专业化发展模式。
一、专业队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
(一)组织架构
特勤站打破传统人人都学、人人都精的执勤训练模式,按核心灾害类型组建五个专业分队:
1. 水域救援分队:负责水域营救、洪涝、溺水、孤岛救援等。
2. 高空山岳救援分队:负责山岳、高层建筑、索道、崖壁等绳索技术救援等
3. 石油化工救援分队:负责危化品泄漏、爆炸、工艺处置、石油化工火灾等。
4. 建筑火灾救援分队:负责各类建筑火灾扑救、内攻搜救、极端火灾现象应对、火场紧急救助等。
5. 交通事故地震综合救援分队:负责车辆事故破拆、地震坍塌结构支撑、狭小空间救援、各类人员营救等。
(二)运行机制
责任到人,每分队设负责人 1 名(由站干部或资深分队长担任),全面负责分队执勤、训练、管理、安全。
1. 人员编组:特勤站人员平均分配至各分队,确保各队基础战力均衡,同时考虑个人专长与意愿。
2. 计划牵引:分队负责人制定年度、季度、月度训练计划,明确周期训练目标、内容、标准,报作战训练科审批备案。
3. 考核验收:作战训练科依据计划节点,对各分队训练成果进行严格考核验收,结果纳入绩效。
4. 执勤轮换:实施“3+2”执勤保障机制:周一至周三各分队轮训专业科目时,至少保证其中 3 个分队在队执勤,确保辖区响应能力;周四至周五进行灭火与综合救援合成训练。
二、执勤训练一体化模式
(一)专业化轮训
专业训练紧扣实战需求,构建多元化、高仿真的训练体系:
1. 水域分队:舟艇操控(O、S 型驾驶,抵礁救援)、激流救生、潜水搜救、绳索横渡、夜间搜救、牵引船只救援模拟、水下声呐机器人等装备使用技能等。
2. 高空山岳分队:绳索上升下降、横渡、T 型/V 型救援、斜向转运、狭小空间穿越、模拟景区复杂地形演练等。
3. 石油化工分队:工艺管线辨识与关阀断料、不同泄漏介质堵漏技术(木楔、磁压、注入式)、全封闭防化服操作与通讯、模拟装置灭火冷却、洗消流程实操等。
4. 建筑火灾分队:真烟真火内攻搜救(识别轰燃、回燃征兆)、高层供水、破拆技术(防盗门、混凝土)、空气呼吸器高效耗气训练、建筑结构风险评估演练等。
5. 交通事故地震分队:车辆稳固、快速破拆(轿车、大巴多场景)、顶撑(木质、液压)、支撑(墙体、楼板)、狭小空间伤员转运、生命探测仪实操等。
(二)合成化训练
1. 模拟大型综合体火灾(建筑分队主责,化工分队危化品风险处置,高空分队立体救援)。
2. 模拟危化品运输车事故(交通事故分队破拆救人,化工分队堵漏洗消,水域分队防污染扩散)。
3. 模拟地震引发建筑倒塌与次生火灾(交通事故地震分队结构支撑,建筑分队内攻灭火,高空分队高空救援)。
4. 强调多分队协同指挥、信息共享、战术衔接、装备互补。
5. 基地化强化:定期赴支队培训基地,利用室内烟火、化工装置、高空塔、地震废墟等设施进行高仿真、高风险科目轮训,弥补队站设施短板。
三、人才培养与教学研究协同机制
(一)人才培养
1. 层级化成长:新队员→专业骨干(5 年以上经验)→分队负责人。明确各阶段能力标准与晋升路径。
2. 内外结合培养:
(1)外派学习:定期选派骨干赴国家水域/ 地震训练基地、先进总队、高校、石化企业学习前沿技术(如赴福建三明、国家地震中心)。
(2)内训辐射:外培骨干归队后,通过“星状辐射”模式在分队内组织专项教学实践(如7-15 天强化班),实现“一人学习、全队受益”。
3. 实战导师制:由经验丰富的分队长或骨干担任导师,对新队员和关键岗位进行“一对一”或“小组式”传帮带,强化实战经验传承。
(二)嵌入实战的教学研究
1. 分队教研组:每个分队内设理论教学组、实操教研组、战例复盘组
2. 课题研究:围绕专业难点(如锂电池火灾扑救、激流动态定位、LNG 槽车处置、超高层供水、重型车辆破拆)开展攻关,课题研究组通过不断教学 -修改- 再教学的过程不断完善教案,同时提高讲授能力和实战水平。
3. 战例复盘与想定创新:深入剖析国内外典型案例和本站处置战例,转化为教学想定。定期更新对内外消防站对抗演练剧本,增加复杂性。
4. 技术革新与装备应用:研究新装备(如热成像无人机、水下机器人、重型破拆工具)的战术应用与训练方法。
四、考评体系
(一)考评
考评是能力提升的标尺,支队作战训练科应建立多维考评机制,以数据驱动能力提升,对专业分队进行定期的专业能力考评。
1. 理论:分专业题库,考核灾害特性、处置规程、装备原理、安全要点。
2. 技能:按分队核心科目设置标准化考核流程与评分细则(如水域:舟艇绕标 + 活饵救援用时;高空:T 型救援完成时间与安全性;化工:模拟堵漏成功率;建筑火灾:考验定时搜救控火能力;综合救援:检验短时救援效能。)。
3. 体能:基础体能(3000 米、负重登楼等) + 实战应用体能(如穿戴全套防护装备完成破拆顶撑、高温浓烟环境搜救效率与耗气量)。
4. 协同与指挥:通过合成演练和红蓝对抗的模式设置得分点与评委观察点,考评班组协同、信息传递、指挥决策、安全管控能力。
5. 心理素质考评:运用心理测评软件结合手环监测,结合高强度压力场景模拟(黑暗、狭小、巨响、复杂决策),观察队员在极端环境下的情绪稳定性、风险感知与判断力(参考监测数据变化)。
6. 培训效能考评:追踪参训骨干归队后教学转化效果、队员受训前后关键指标对比(如攻坚组用水量、救人用时等指标)。
五、实践成效与未来展望
(一)实践成效
1. 专业深度显著增强:各分队精研本领域,处置更高效安全。
2. 实战响应更加灵活:“3+2”执勤机制保障常态化战备与深度训练平衡。
3. 人才成长通道畅通:层级培养与教研结合,加速骨干孵化。
4. 协同作战能力提升:合成训练锻造无缝衔接的多灾种处置能力。
(二)未来展望
1. 科技赋能:引入 VR/AR 模拟训练、智能训练评估系统、大数据分析训练短板。2. 联勤联训升级:加强与气象、地质、危化专家及社会救援力量的深度合作与情景构建。3. 标准化输出:完善各专业分队训练大纲、考评标准、教案库,形成可推广模式。
结语
特勤消防站专业队分组建设模式,以执勤训练一体化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教学研究为驱动,以科学考评为保障,是破解“全灾种、大应急”能力瓶颈的关键路径。通过深耕专业领域、强化合成作战、创新教研机制,方能锻造出“业务更硬、专业更强、实战更精”的消防救援尖刀力量,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冲锋在前,使命必达。
作者一姓名:文帆;性别男:;出生年月:1987 年6 月;籍贯:湘潭民族汉族;最高学历:法学研究生;目前职称:;研究方向:灭火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