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心血管内科健康科普知识

作者

刘井梅

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人民医院 湖南永州 425000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心血管健康直接关乎生命质量。近年来,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发病率持续攀升,且年轻化趋势明显。许多患者因缺乏科学认知,忽视早期症状,错失干预良机。事实上,心血管疾病可防可控,关键在于主动了解风险因素(如“三高”、吸烟、肥胖等),养成健康习惯,并定期筛查。

一、常见心血管疾病类型。首先是冠心病,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它的典型症状包括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可向左肩、左臂放射,常伴有胸闷、出汗、焦虑等,多在劳累、情绪激动、寒冷或饱餐后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数分钟可缓解。严重表现为,若冠状动脉完全阻塞,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痛,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如不及时救治会危及生命。

其次是高血压,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 ⩾140mmHg 和 /或舒张压 ⩾90mmHg )持续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心血管疾病。症状特点包括,多数患者起病隐匿,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长期高血压可损害心脏、脑、肾等重要器官,增加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异常。常见症状包括:心悸、胸闷、头晕、乏力,严重者可出现晕厥、猝死。常见类型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颤、室早等。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主要表现: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嗽、咳痰、乏力、疲倦、水肿等。

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不可控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逐渐增加,中老年人是高发人群。男性在绝经前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于女性,女性绝经后发病率逐渐接近男性。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患病风险相对较高。可控因素。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高血脂: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水平过高,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粥样斑块。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升高,会损害血管和神经,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不良生活方式,包括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肥胖、长期精神紧张等。

三、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一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控制盐的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 5 克。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食物的摄入。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禽、蛋、奶等。规律运动: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也可适当进行力量训练。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坚决戒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 25 克,女性不超过 15 克。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体重指数(BMI)应控制在 18.5-23.9 之间(BMI Σ=Σ 体重(千克)/ 身高(米)²)。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缓解压力,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听音乐、旅游、与人交流等方式调节情绪。二是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将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避免血糖波动过大。三是定期体检。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包括心电图、血压、血脂、血糖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潜在病变,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四、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日常保健。一是遵医嘱用药,心血管疾病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不得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常见药物包括降压药、降脂药、降糖药、抗血小板药、抗凝药等。用药期间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就医。二是做好自我监测,定期测量血压、血糖、心率等指标,并做好记录。注意观察自身症状的变化,如出现胸痛、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三是合理安排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 7-8 小时,避免熬夜。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有利于心脏功能的恢复。四是避免诱发因素。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寒冷刺激等诱发因素,气候变化时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五、心血管急症的紧急应对。

一是急性心肌梗死,识别症状包括,剧烈而持久的胸痛、胸闷,伴有出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紧急处理方式包括,立即让患者平卧休息,保持安静,避免搬动;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120,告知具体地址和病情;如患者随身携带硝酸甘油,可让其舌下含服;若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二是急性心力衰竭。识别症状包括,突然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嗽、咳痰(粉红色泡沫样痰)等。紧急处理方式包括:让患者采取坐位或半坐位,双腿下垂,以减轻心脏负担;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解开患者衣领,如有氧气袋可给予吸氧。三是恶性心律失常。识别症状包括:突然出现心悸、头晕、黑矇、晕厥甚至心跳骤停。紧急处理方式包括,立即让患者平卧,检查呼吸和心跳。如心跳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拨打急救电话 120。

结语:

心血管健康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了解相关知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定期体检,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对于已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遵医嘱进行治疗和保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一旦出现心血管急症,要保持冷静,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为救治争取时间。

参考文献:

[1] 王恩帮 . 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知识与预防方法 [J]. 医药养生保健报 ,2024,(07).

[2] 苏虹 . 得了冠心病,饮食要注意啥? [J]. 家庭生活指南 ,2025,(02).

[3] 杨莹;赵星 . 预防脑梗死,从了解血管健康开始 [J]. 人人健康 ,2025,(02).

[4] 潘发平;孟晓敏. 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64 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 ,20065,(11).

作者简介:刘井梅(1987.5-),女,汉族本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心血管和肾内科临床护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