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想象展开翅膀让学生勇于创新
古敏
梅州市梅县区华侨中学
前言:在传统教学中音乐教育并不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大众普遍认为音乐学科具备专业性限制的学科。但是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其教学本质是为了提升学生审美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音乐教学从来不是为了将来从事音乐职业的学生开设的,其面对的受众应当是所有学生群体。在新时代背景下,音乐学科越来越受到大众重视,特别是音乐欣赏课成为当前音乐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深入挖掘音乐教学课题,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音乐学习环境。
一、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与生活经验脱节,学生缺乏情感共鸣
目前的初中音乐欣赏课曲目的选择一般以欧洲古典音乐和我国民族经典音乐为主,这样的音乐选题虽然凸显了音乐的艺术性,方便教师利用经典曲目中蕴含的深刻意蕴培养学生艺术审美。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度,当前时代学生接触最多的音乐形式是流行音乐,音乐载体多为短视频和游戏。因此,经典曲目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脱轨,即使教师再努力地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音乐中蕴含的深刻含义,这对于学生来说也只是一个个背景故事,无法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这样的音乐欣赏课也失去了原本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
2、教学流程以教师讲解为中心,学生思维被“填鸭式”灌输
音乐教学虽然正逐渐受到大众重视,但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并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目前大部分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的“三步走”教学方法:教师播放音频、暂停逐段讲解、提问验证答案。教师牢牢把控着课堂的主导权,学生只能沦为课堂的“看客”,机械性地回答教师抛出的问题。这样教学方式已经失去了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不再是欣赏音乐的方法,而是应对考试的标准答案,学生的思维和视野都会被固化,进而影响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3、评价体系重结果轻过程,学生差异被同一标尺抹平
随着音乐教学重要程度不断增加,很多地区都将音乐纳入了期末考试范围。但是由于评价形式的单一,考试的出题范围大都集中在作品名称、作曲家国籍等可以量化评价的题型上 [1]。这样的评价方式对于音乐教学来说是不公平的,这样的考试题目并不能体现学生的音乐素养,反而会因为刻板、僵化的评价体系导致音乐教学质量的下降。记忆力好的学生可以得到高评价,而记忆力差的学生只能得到低评价,这样的评价体系选拔的并不是音乐素养、审美能力的优劣,而是记忆力的好坏。这就导致教师难以掌握学生的艺术水平,学生难以提起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的探究策略
1、使用多媒体辅助音乐欣赏
传统教学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多以教师演奏和播放音频的方式欣赏音乐内容 [2]。这样的教学方式沉闷、刻板,课堂氛围僵硬,且难以完全向学生展示音乐的全部内涵,学生也难以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而通过多媒体辅助音乐欣赏,可以成分运用图片、视频和动画这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音乐作品,体会音乐内涵,欣赏音乐的艺术性,进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欲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水平。
以《爱我中华》这一节课为例。教师可以采用《航拍中国》中 56 个民族的混剪作为这节课的导入部分,再搭配上《我爱中华》的背景音乐,展示各个民族的服饰和特色乐器,为学生搭建符合教学主题的教学环境,降低学生欣赏音乐内涵的难度。教师还可以采取可视化乐谱,将节拍闪动、旋律线条随音高起伏展示在电子屏幕上,让学生直观看到附点四分音符、切分节。然后,教师再找出《我爱中华》的现场合唱视频,让学生观察合唱的细节、情绪的转换。
这样的音乐欣赏课可以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内涵和历史地位,引发学生心灵上的共鸣,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向上的音乐制作软件,制作一段自己的民族旋律,进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热情,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对比教学辅助音乐欣赏
对比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的作用相比于传统灌溉式教学更大,因为学生并不具备专业的音乐欣赏水平,因此,在面对一首音乐作品进行赏析时,往往只能产生“好听”、“不错”这样模糊的看法,而对于那里“好听”、那里“不错”学生缺乏针对性的见解。而采用对比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对比分析、找出不同作品之间的不同,从而提升自身的音乐的欣赏水平 [3]。如在欣赏音乐的“节奏”的过程中,对比教学就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所谓音乐的“节奏”,即音乐在演奏中的轻重缓急和交替往复,教师通过对同一首音乐不同版本同时展示给学生,学生就能明显发现不同节奏对音乐的塑造不同。
以《草原放牧》这节课为例。《草原放牧》这首作品着重表现的草原马蹄奔驰的自由欢乐,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幅作品,教师可以选择《悲怆》这首作品进行对比,这首作品的内涵和《草原放牧》相反,可以更好的突出欢乐、自由的主题。并且,这两首作品在节奏上也有不同之处,《草原放牧》为小快板+密集的四分 / 八分音符,而《悲怆》则是柔板+附点、延音线构成的松散节奏,表现沉重叹息。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拍手这样简单的方式感受节奏紧密和松散的区别,一般来说,紧密的节奏更加激昂,学生可以感受到明显的自由、欢乐主题,而松散的节奏相反。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会被有效激发,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结语
改革和创新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是目前音乐教学素质教育的大势所趋。音乐欣赏课有利于初中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全面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初中生的心智特点,采取恰当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获得直接的情感与审美体验,全面提升音乐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彭晓芳 . 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4(22):1-3
[2] 石琳 . 浅谈初中音乐欣赏课中的想象力的培养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文摘版) 教育, 2017(4):00194-00194
[3] 罗欢梅 . 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 的思考与实践 [J]. 新课程,202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