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在文化润疆视域下,以喀什地区为例中华传统师德的作用研究

作者

卿建 杨雅芳 杨静 艾丽努尔·吐尔洪

喀什职业技术学院(喀什教育学院 喀什地区教师培训中心)

   

引言

在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逐步深化进程中,中华传统师德构筑起历史与当代的精神桥梁,对边疆教师团队的建设具有相当的促进作用。喀什地区教师培训中心采用“教育、文化、实践”三位一体的模式,将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等教育理念与新时代党的教育事业相衔接。以师德教育馆观摩实践、专题教师培训等为分析样本,系统探讨传统师德在促进教师文化认同与教学实践优化中的作用路径,为促进边疆教育进步贡献理论借鉴与实操范例。

一‌、中华传统师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具体作用

(‌一)‌强化国家认同与政治方向

在师德馆“教育强国”展厅内,借助全面呈现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的重要论断,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类内容,促使教师充分领悟教育对国家发展所具有的战略价值。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 "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这一论断清晰要求教师把“五个认同”融入教学实际工作中。对祖国的认同呈现为利用教育强国的目标,激起教师为国家发展服务的使命感,促使教师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协助学生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体现为凸显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把控,着重突出“为党育人”的政治导向,借助呈现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增强教师落实党的教育路线的主动性。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应当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关键,需要教师借助课程思政和实践教学,促使学生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长处,稳固“四个自信”,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这一模块运用理论阐释、案例展示与互动体验的方式,将抽象的 " 五个认同 " 变成可实际感知的教育实践活动,让教师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的执行者和宣扬者。

(‌二)促进中华民族认同与文化交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和人文精神,将其融入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中,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也有助于培养具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在师德馆“边疆春雨”展厅里,系统地展现新疆近现代教育家与当代优秀教师的感人经历,像林基路烈士在新疆学院任教的过往、杜重远创办《光芒》刊物的教育探索,以及祖力亚提·司马义等当代教师作出奉献的故事,鲜活地呈现出多民族教育工作者扎根边疆、投身教育行业的高尚精神。这些标志性案例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要义,还借助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实例,有力地打破了民族间的隔阂,提升了各民族师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展厅专门利用援疆教师跟内地高中班的互动事例,全面展现了中华文化在新疆地区的交流与融合,使参观者深切领悟到中华文化的宽容性和蓬勃生命力,由此强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知,这一模块借助真切动人的教育实践搭建桥梁,把抽象的 " 五个认同 " 转变为能感受的文化经历,既体现出新疆教育工作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烈认可,又借助文化融合的鲜活实践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认可。

(‌三)深化中华文化认同与价值传承

在师德馆的“涵蕴师德”展厅里,系统整理了从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实践想法,全面展现了中华师德文化历经千年的传承轨迹。展厅专门把孔子“因材施教”的经典案例当作切入点,通过呈现这一古老教育理念与当代教师培训体系的创新性结合,让各族教师能够真切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里所蕴含的深刻教育哲理。模块用心甄选出的师德相关典籍和红色教学素材,不但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核心要素,还借助《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进行现代解读,实现了传统师德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造性结合,这种跨越古今的对话式展陈手段,既能够让参观者深切体悟中华文化“尊师重教”的精神实质,又鲜活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师德建设在当下时代的创新之处,推动文化认同与制度认同在师德传承里实现有机统一。

二、中华传统师德教育在文化润疆中的价值

喀什地区教师培训中心立足教师培训职能和师德教育馆推出了新型的文化熏陶与能力提升模式。依托实体与数字化展示手段,系统分析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在师德演进中的发展路径。围绕“杏坛滥觞”与“烛照古今”等主题展区展开,通过青铜器铭文、全息投影等高科技术展示,通过研究林基路等边疆教育先驱的手稿、参与汉服拜师礼的仪式,推动历史认知与文化认同的全面提升。除以上方式,培训中心对师德教育馆的展览资源进行了创新性应用,构建了“阅读经典文献—模拟情景—反思实践”的三个阶段培训计划,在跨校教学研讨阶段,对多元文化情境下的师生关系等现实问题进行深度挖掘。

三、中华传统师德在文化润疆中的实践路径

(一)师德馆的立体化教育模式

借助师德馆的立体教育模式,中华传统师德完成了创新性的转型与发展。

依托历史的长河,杏坛滥觞展厅逐步铺陈,系统呈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教师角色定位为传授知识、教授技艺、解答疑惑,进而揭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实践智慧要义,观众得以在青铜器铭文、竹简典籍等实物中,探寻中华教育文化的千年延续。这一类历史维度的展示,极大地促进了教师对文化传承的认同。在“烛照古今”展厅的时空对话中,精神共振油然而生——林基路等边疆教育先驱在战火中坚守讲台的手稿,张桂梅校长的双手与之并排陈列。传统师德所倡导的“仁者以人为己”精神,得以跨越时空的界限,激发起投身南疆教育一线的热情 [2]。展览馆的创新点体现在运用数字化手段,参观者穿上汉服,领略“拜师礼”风采,通过实物观察,从历史认知过渡到尊崇贤能、培养德行的认知飞跃。从 2024 年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沉浸式教学体验让大部分的教师对教师职业的文化使命有了更为透彻地理解,立体化教育模式在将传统师德转化为实践活力方面成效显著。

(二)教师培训的专业化赋能

喀什地区教师培训中心采用专业化的培训模式,将中华传统师德力量转化为促进教师素质提升的实际动力。每年针对逾 2 万人的继续教育、普通话水平提升及骨干教师培养项目,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一传统教育信条,巧妙地转化为一套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实施“经典阅读、情景模拟、反思实践”三个阶段的教学程序。在增强语言表达与教学技巧的期间,教师们对《师说》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职业内涵进行了深入地挖掘与理解 [3]。这一分层培训模式在“杏坛论道”实践区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与深化,2024 年开展了 239 次教育系统间的互动教学活动,教师就“如何处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师生关系”等现实议题进行深入交流,以《论语》所载“有教无类”思想为依据,开展案例研讨。

(三)区域特色强化

师德教育馆别具一格,将“胡杨精神”专题展区作为强化区域特色的核心支撑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塔里木大学等本土教育资源的精神资源进行深层次挖掘,形成了边疆教育工作者精神传承的格局。展区以“千年常青、千年挺立、千年不朽”的胡杨树象征作为空间叙事的基线,借助全息投影技术,生动展现了塔里木大学初创阶段,师生在地窝授课、红柳枝旁备课的历史画面,与新疆贫困地区教师实行的“马背授课”与“帐篷授课”画面形成时间与空间的共鸣。

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喀什地区教师培训中心,对中华传统师德进行了制度、地域、时代三个维度的创新性转型,成为文化润疆工程的一份子。文化润疆应推进“胡杨精神”等本土资源的进一步挖掘,构建师德培育与教师评价的互动体系,不断赋予边疆教育现代化以传统师德的动力,为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鲲, 杨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与应用研究 [J]. 当代教研论丛 ,2024,10(12):87-89.

[2] 杨菀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促进作用及引领路径[J]. 新传奇 ,2024,(47):77-79.

[3] 姚玉香 , 苏悦文 .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J]. 文教资料 ,2023,(22):101-104.

作者简介:卿建, 出生年月:1983.03.29, 性别:男, 民族:汉族, 籍贯:四川隆昌, 学历:大学, 职称:高级讲师, 研究方向:中华传统师德在文化润疆中的作用研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院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项任务课题课题立项编号:2024ZZZC27课题名称:中华传统师德在文化润疆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