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素质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多元融合开发研究
陈岱莲 常佩佩 李英杰 刘璐璐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0
一、引言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新质人才的培养展开了教学研究。例如,王玻等(2024)提出从主体、内容、方法、场地 4 方面考虑开放教学,设计 7 环节 2 循环组成的集成式闭环教学方法 [1]。文铮等(2024)针对当前高职数字营销教育提出行业脉动同步、课程内容动态更新、学习互动革新、学生需求响应式教学、实战技能与资源整合、实践创新双翼等策略 [2]。胡筱萌(2024)针对新质生产力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高校知识创新体系不紧密,进行了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路径研究 [3]。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物流领域需要大量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开发需要多元融合。研究物流课程体系多元融合开发,对于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新质物流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着力于此展开系统研究。
二、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素质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物流行业正经历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化的深刻转型,物流行业需要大量高素质创新型复合物流人才,这类人才既掌握扎实的物流专业知识,又具备跨学科、跨行业的综合素质。
(一)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1. 具备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应用能力。掌握物联网与自动化技术基础知识,掌握自动化立体仓库、智能快递柜等设备的工作原理,能够熟练运用物流领域的智能化工具。
2. 具备绿色物流发展思维。进行物流运营管理时能够综合考虑低碳排放、成本与效率的平衡关系;能够推动上下游企业共同践行绿色理念。
3. 具备供应链协同与生态化运营能力。能够协调供应链上下游的数据共享与业务联动;能够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社会零散物流资源。
4. 具备创新思维与技术迭代适应力。能够持续关注物流行业的新兴模式,能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引入创新方案;能够跟踪前沿技术,评估技术对业务的潜在影响并提前布局;能够建立快速试错与优化机制。
5.具备全球化视野与跨境合规管理能力。能够进行跨境物流网络规划、跨文化沟通协作,懂国际规则。
(二)高素质物流操作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1. 具备智能化设备操作与适配能力。能熟练操作智能物流设备,能够进行设备运维,能读懂WMS(仓储管理系统)、TMS(运输管理系统)的操作指令,并精准转化为实际动作。2. 具备数据意识与精细化操作能力。能进行数据细节把控与误差规避,具备效率优化意识,能够基于操作数据(如个人拣货时效)主动调整工作方式。
3. 具备安全合规与风险预判能力。能遵守设备安全操作规范,能进行货物安全与质量管控以及风险预判与应急处理。
4. 具备学习迭代与协同配合能力。有跨岗位协同意识,主动反馈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5. 具备绿色操作与成本控制意识。
(三)高素质物流技术人才能力需求
1. 具备前沿技术融合与创新应用能力。掌握物联网(IoT)、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机器人等多领域知识,具备跨技术领域整合能力和场景化技术创新能力。
2. 具备数据驱动的系统思维与决策能力。能够构建覆盖仓储、运输、分拣、配送等环节的数据模型,量化分析各环节效率与瓶颈,能针对物流场景中的动态问题优化算法逻辑。
3. 能够进行软硬件协同开发,具备极端场景适配能力和一线问题解决能力。
4. 能够进行低碳技术应用与研发,进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整合,设计包装器具循环利用系统。
5. 具备跨部门技术沟通能力、产业链协同技术对接能力和行业生态共建意识。
6. 具备持续学习与敏捷迭代能力。
三、高素质新质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开发研究
(一)多主体参与课程体系开发
为规范课程体系开发行为,完善课程体系开发组织,组建由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教师、学生构成的课程体系开发共同体,研究各参与主体的职责及共同体合作运行机制,从而形成产教融合合作机制。该运行机制中,政府提供资源和政策支持,推动教育创新,规范课程开发和管理,确保教育质量;行业协会提供专业建议和资源,搭建合作平台,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企业提供人才需求标准,与学校共同开发课程体系,确保课程既符合教学要求,又能满足企业需求;科研院所推进教育和科研成果转化,并应用到课程体系开发中,确保课程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职业院校及时更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对接,确保人才培养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毕业生反馈工作过程中知识应用情况,确保课程体系动态优化。
(二)课程体系构建
1. 构建思路
坚持面向产业、聚焦数智,逆向设计、正向实施,以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逻辑起点,以高素质新质物流人才培养目标达成为培养终点,系统梳理新质生产力发展衍生的典型物流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开发数智化、绿色化“课证一体、综合素质导向”的课程体系。
2. 构建理论课程体系
(1)采用学校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双研制”的工作机制。校企双方依据产业发展需求与职业岗位标准,联合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共同制定课程标准。
(2)注重多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融合,将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到一个项目中。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与学融合,设置方向拓展课,学生到了大三阶段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课程,实现个性化发展。
(4)课程与岗位融合,动态优化,对接企业“生产准备—计划制定—生产运行—生产优化”四大类岗位,设置通识课、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专业拓展课程群,设置工程类、信息技术类、人工智能类、大数据分析类、物流系统分析类、物流管理类、物流系统优化类以及专业特色类课程等,并根据最新科研成果和企业需求变化动态优化。
3. 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按照“学、创、工”融合的思路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校内实践课程包括公共基础实践课、专业独立实践课、专业综合实践课。创新创业实践课包括社团竞赛、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研项目。校外实践课程包括认知实习、轮岗实践、跟岗实习、毕业实习和定岗实习。
(三)教学资源开发
1. 基于企业“数字化工厂”应用场景,建设集教、学、研、训一体的生产性实践基地虚拟仿真实训中心,“虚仿 + 实仿”融合。
2. 应用好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以及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线上线下融合开发教学资源。
3. 开发产教融合型数字化新形态教材,及时植入新理念、新标准、新方法,新旧融合。4. 与京东物流、邮政物流、顺丰物流、菜鸟物流等头部物流企业深入合作,校企共建课,共同开发实训项目、教学案例和教材。
5. 校企共同建设专业图谱和课程图谱。
(四)教学实施
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课程教学。
1. 完善双导师培养提升机制,校企导师融合。
2. 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充分借助数字技术手段,深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3. 探索项目教学、案例教、情景模拟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融合。
4. 实践教学探索“项目、赛创、实践”三环联动的实践教学模式。
结论
从新质生产力发展对物流人才需求变化的角度,研究高素质新质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开发模式。通过构建多环节、多元融合、动态优化的高素质新质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开发模式,解决物流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新质生产力下物流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课程体系开发时多主体融合,动态协同;课程体系构建时校企融合、知识交叉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课程与岗位融合、“学、创、工”融合;教学资源开发时“虚仿 + 实仿”融合、线上线下融合、产教融合、信息化与数字化融合;教学实施时校企融合、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融合、多种教学方法融合;教学评价时多主体融合,多环节融合。
参考文献:
[1] 王玻,邓原 .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创新型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6):12:47-51.
[2] 文铮 , 张佳林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数字营销教育创新路径 [J].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23(2):94-98.
[3] 胡筱萌.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之逻辑与路径 [J]. 航海教育研究 ,2024,41(3):1-8.
作者简介:陈岱莲,女,汉族,潍坊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基金来源: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素质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多元融合开发研究(编号Ceal2024084);“第三方人力资源企业应用型物流人力资源开发路径研究”(项目编号 sgy-xqxz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