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创新与效果评估
郑海泉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职业技术学校 322200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语文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逐渐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然而,当前群文阅读教学仍面临方法单一、评价滞后等问题。本文基于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探讨群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创新与效果评估,旨在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群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创新
(一)主题式群文阅读,立足教材深化议题探究
主题式群文阅读的核心是围绕教材单元主题,通过多文本整合构建有深度的学习议题。教师需先分析单元内文本的共性特征,如人物通讯、新闻评论等文体特点,再提炼贯穿各篇的核心主题。例如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以“劳动光荣”为主题,包含三篇人物通讯与一篇新闻评论。教学中可设计“劳动者精神品质的多维呈现”这一议题,引导学生对比袁隆平、张秉贵、钟杨等人物的贡献差异,结合《芣苢》《插秧歌》等古诗探讨劳动价值的历史传承。
同时,教师需明确议题与教材目标的关联性。如《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强调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可与学生分析的人物通讯形成呼应。学生通过对比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劳动者形象,既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的共性,又能把握科学奉献精神、服务大众意识等个性化特质。这种模式既贴合教材要求,又通过多文本对比深化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 二) 跨学科文本整合,打破壁垒培养综合思维
跨学科群文阅读以语文教材文本为核心,关联其他学科资源构建学习场景。教师需根据主题选择互补性文本。例如,“科技与人文”主题可整合语文课文必修下册《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或《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历史文献中相关科学家的传记资料与物理 / 生物教材中相关科学原理的阐释。教学中先引导学生从语文视角分析科学文本的语言特点、科学家的精神品质(如屠呦呦的探索精神),再结合科学学科知识理解其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或突破意义,最后探讨科技发展对社会伦理、人类生活的深远影响。
操作时,可设计知识应用与人文思考相结合的任务。例如学生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后,结合生物学科知识梳理杂交水稻的基本育种原理及其意义,再通过查找地理或经济数据,分析杂交水稻技术推广对不同地区粮食安全、农业经济乃至人口增长的具体影响。这种跨学科联结帮助学生跳出单一学科视角,理解科技创新的复杂社会维度,形成问题- 分析- 评估影响的完整思维链条。
( 三) 学生自主探究,构建主动学习模式
学生自主探究强调从教师设计议题转向学生自主选题,教师提供文本支架与方法指导。例如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社会背景”主题中,学生可自由选择教材小说(如《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或《装在套子里的人》)、戏剧(如必修下册《窦娥冤》、《雷雨》或《哈姆莱特》)等文本,结合相关历史背景资料或社会评论展开研究。教师需提前筛选适切文本,并设计文本细读-问题提炼- 论证建构的学习路径。
教师可采用项目制学习形式。如某班学生以“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为议题,分组研读必修上册《短歌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诗词,搜集诗人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资料,分析不同时代背景下诗人表达家国情怀的异同及其根源,最终通过研究报告或主题演讲呈现研究成果。教师在此过程中需扮演引导者角色,如提示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选择、情感基调,或指导其有效利用图书馆、数据库资源。实践数据显示,采用自主探究的班级在议论文写作中,论据选择的多样性与论证逻辑性均优于传统教学班,且学生普遍表示对古典文学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
二、群文阅读教学的效果评估
(一)评估维度与方法
群文阅读教学的效果评估需兼顾过程与结果,重点考察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与文化素养的提升。阅读能力评估主要通过课堂观察与学生提交的阅读报告展开:教师记录学生在多文本对比中的参与度,如是否主动提出观点、能否联系不同文本的关联性;同时分析阅读报告中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深度,例如能否从《喜看稻菽千重浪》与《插秧歌》中提炼劳动价值的共性与差异。思维能力评估则关注学生辩论稿、创意写作中的表现,重点考察论证逻辑是否严密、观点是否具有创新性,如学生在传统文化传承议题中能否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文化素养评估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进行,内容涵盖学生对跨文化现象的理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等,例如询问学生如何看待方言保护与普通话推广的关系。
(二)实践效果分析
通过上述评估方法,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效果逐渐显现。在文本解读深度方面,学生表现出更强的多角度分析能力。同时知识迁移能力也有所提升,在劳动主题群文阅读后,学生作文中开始出现将工匠精神与职业规划结合的论述,如讨论程序员如何通过代码优化体现精益求精的态度。在文化认同感方面,跨学科群文阅读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具体。这些变化表明,群文阅读教学正逐步实现从知识积累到能力提升的转型。
三、实践反思与建议
(一)现存问题
当前群文阅读教学在实践层面仍存在两方面突出问题:其一,教师能力局限制约教学深度。部分教师对群文阅读理念理解片面,将多文本教学等同于简单叠加,文本选择缺乏内在关联性,议题设计停留在找共同点的浅层阶段,未能引导学生开展批判性思考;其二,评价方式单一导致能力发展失衡。过度依赖期末考试成绩的评价体系,忽视学生在文本整合、议题探究中的过程性表现,造成学生为考而学的倾向,高阶思维能力如创新表达、跨学科联结等难以得到有效训练。
(二)改进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需从教师专业发展与评价机制改革两方面入手:在教师培养层面,应构建系统化培训体系:教育部门可组织群文阅读专题工作坊,通过案例解析、模拟教学等方式,帮助教师掌握文本关联分析、议题梯度设计等核心技能;学校应建立校际教研联盟,定期开展群文阅读教学观摩,促进经验共享。在评价机制层面,需建立过程 + 结果的多元评价体系:日常教学中采用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参与议题讨论、小组合作的表现;期末考核可引入文本联结写作、跨学科研究报告等任务型评价,同时纳入同伴互评与自我反思,形成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网络。
结论
群文阅读教学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实践路径,通过主题整合、跨学科联动与学生自主探究等创新方法,有效突破了传统单篇教学的局限。实践表明,该模式在提升学生文本解读能力、批判性思维及文化素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参考文献:
[1] 赵军鹏 . 高中语文课堂中群文阅读教学的开展策略 [J]. 学周刊 ,2024,17(17):125-127.
[2] 杨 玉 . 高 中 语 文 群 文 阅 读 教 学 的 实 施 策 略 [J]. 语 文 世界 ,2024(9):48-49.
[3] 朱叶.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 安徽: 安徽师范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