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数学中高段课堂提问有效性提升策略探究

作者

李志荣

衢州市常山县大桥头中心小学 324204

引言

提问,这个看似简单的教学行为,在中高段数学课堂中却常遭遇“启而不发”的尴尬。究其原因,问题本身缺乏思维挑战性、提问时机不当、未能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空、反馈引导乏力等是关键。有效的提问如同精准的钥匙,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其深入数学本质的探究。提升其有效性,是深化数学课堂改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本文旨在探讨切实可行的策略,让数学课堂的提问真正成为激活思维、促进理解的强劲动力。

一、当前中高段数学课堂提问的现实困境

走进中高段数学课堂,提问环节并非总能顺畅高效。常见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其一,问题设计本身存在不足,或是目标模糊不清,与当堂核心内容关联微弱;其二,过于琐碎简单,停留于知识表面,如反复询问“是不是?”“对不对?”,难以触及概念本质与思维内核;其三,问题跳跃性过大,缺乏必要的认知阶梯,学生思维无法有效衔接。提问实施过程也显随意,教师抛出问题后,常因赶进度而压缩学生宝贵的思考时间,仓促点名或自行解答,导致深度思考缺失;其四,提问后的反馈环节更是关键短板,对学生的回答缺乏有深度的追问、点拨与提炼升华,错失将零星思维火花引向深刻理解的良机。这些问题直接导致课堂提问流于形式,学生思维参与度低,学习深度不足。

二、提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核心策略

要让提问真正成为学生思维的引擎,必须在设计、实施和反馈这三个关键环节下功夫,让每个问题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一)精准设计问题,直击思维核心

问题的设计时必须牢牢抓住每节课的核心目标,针对学生理解困难的概念或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来构思。问题要有挑战性,能促使学生跳出简单回忆,进入分析、比较、推理的层面。避免大量使用只需机械回答“是”或“不是”的浅层问题,这类问题难以推动深度思考。问题的表述也要力求精准,让学生一听就明白需要解决什么。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内角和”时,与其直接问“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不如设计一组层层深入的问题:“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手中的三角形内角和?”“量角器测量三个角后相加,总能得到 180 度吗?有没有例外?”“如果不依赖测量,能否通过剪拼、折叠等方式证明这个规律?”“这种规律对所有三角形都成立吗?为什么?”这一系列问题紧扣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这一核心目标,从动手操作到抽象推理,从特殊到一般,为学生铺设了清晰的思维阶梯。学生不仅记住了结论,更经历了发现和论证的过程,深刻理解了数学的严谨性。

(二)巧控候答节奏,营造思考场域

很多情况下,教师提出问题后,往往因课堂节奏紧张而过快介入或指定学生回答,这无形中剥夺了大多数学生深度思考的机会。有意识地延长等待时间,特别是对于需要整合信息或复杂推理的问题,耐心等待 3 秒以上甚至更久,让思维在静默中生长。提问对象的安排也需要策略,不能总是依赖几位积极的学生。可以采用随机抽签、小组先讨论后代表发言、接力回答等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被期待、被倾听的可能。例如在探讨“小数除法”的算理时,教师提问:“0.6 除以 0.2,为什么等于 3 ?能结合具体情境说说你的理解吗?”抛出问题后,教师保持安静,目光巡视全班,给予充分时间让学生联系已有的整数除法意义或画图来思考。观察到部分学生尝试在纸上画图,教师继续等待。随后,不急于让举手最快的学生回答,而是邀请一位平时发言较少但此刻眼神专注的学生分享。该生可能尝试用“包含除”解释:“就像把0.6 米长的绳子,每0.2米剪一段,能剪出 3 段。”教师点头肯定其思路方向,并鼓励其他学生补充或提出不同模型解释(如等分除),让思维在安全表达中相互碰撞。

(三)深化反馈引导,拓展思维纵深

教师如何反馈,直接决定了思考能否走向深入。第一步是全身心倾听,不仅听结论,更要捕捉其思考的轨迹。反馈绝不止于简单的“对”或“错”,而应聚焦于思维过程本身:“这个想法很有趣,你是怎么想到这个角度的?”“你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是什么?”当学生的回答存在疏漏或不清晰时,避免直接否定,而是通过巧妙追问搭建思维脚手架:“如果按照你的方法,下一步可以怎么做?”“你提到这个例子,它是否适用于所有情况呢?”对于课堂上出现的精彩见解或典型误区,要敏锐捕捉并转化为全体学生的资源,及时点明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或需要警惕的认知陷阱,将个别的思维火花引向全班的共同领悟。

例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学生可能回答:“a 可以代表任何数。”教师不满足于此,追问:“你说a 可以代表任何数,那在‘妈妈比小明大28 岁这个情境里,如果 a 表示小明的年龄,妈妈年龄怎么表示?这里的 a 还能代表 100 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同时,理解其取值范围受情境制约。当有学生提出“ a+5 比 a 大 5,所以字母式子也能看出大小关系”时,教师立即提炼:“这个发现很棒!说明字母式不仅表示数量,还能清晰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是它的优势。”对于学生尝试列关系式时出现的混淆(如将“小红有b 本书,小华比她多3 本”写成 小华),不急于纠正,而是引导:“这个式子表示什么?它和小华的书本数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调整才能更清楚地表示小华有多少本书?”通过聚焦思维过程的反馈和引导性追问,帮助学生自我澄清概念,深化理解。

结语

教师需深入理解教材目标与知识脉络,精心设计指向清晰、富有思维挑战的问题链;在实施中保障学生充足思考时空,促进全体深度参与;在反馈环节聚焦思维过程,通过有效追问和点拨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修正与提升,实现思维进阶。这要求教师持续反思提问实践,不断锤炼提问技艺,使每一次提问都能切实成为激活学生数学思维、深化概念理解、提升课堂效能的有力支点。

参考文献:

[1] 李其燕 . 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实践探索 [J]. 中外交流 ,2021,28(5):1573.

[2] 魏荣. 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不足和提升对策[J]. 魅力中国 ,2021(21):184-185.

[3] 张彩红. 有效提问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J]. 新课程 ,2021(44):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