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竹竿中的成长
吕晨钊
河北省直机关第四幼儿园 050000
游戏来源与背景:
幼儿为本,体验为先,我园以生动鲜活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与问题解决中,不断丰富生活经验。其中,游戏是幼儿成长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我是中国人》主题活动中,民族游戏深受其喜爱,节奏鲜明、灵活自如的壮族竹竿舞更是让幼儿感到新鲜好奇,于是,一次对竹竿舞游戏的探索应运而生。
阶段一:多材料巧构思
班里没有竹竿怎么办呢?孩子们有些失望。在兴趣的驱使中,佩霖小朋友皱着小眉头说:“老师,建构区长板积木可以替代竹竿吗?他的提议得到了其他小朋友的赞同,纷纷找来积木,两人一组进行尝试,但随着音乐声响起,刚刚开始的游戏戛然而止。
杉杉一脸委屈地说:“吕老师,积木太沉了,还砸到了我的手指。”
一凡生气的大声说:“不行不行,积木拍地的声音大吵了,我不想用它。”
小薇不紧不慢的说:“我觉得积木太短,小朋友不能跳过去。”
听到这些反馈,我鼓励他们不要气馁,想一想还有什么解决方法?
林蔚说:“可以用树枝”,曦月说:“可以用拼插玩具”,
经过讨论,两种方案均被否定。这时,琪琪迫不及待地告诉我们:“有一次在公园玩金箍棒,可是不小心弄丢了,爷爷用卷纸筒给我做了一个新的金箍棒,我们也卷一个长长的纸筒,可以替代竹竿吗?”
孩子们随后便进行尝试。他们拿来彩纸、卡纸、瓦楞纸进行实践,最终发现叠加的大卡纸可以做出长长的“竹竿”,安全且轻便。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拿给我看,想要试试跳竹竿。虽然动作并不熟练,打竹竿的规律还没有掌握,但是他们大胆尝试的探索精神深深打动着我。

教师分析: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竹竿舞,对这个游戏非常感兴趣,在游戏的过程中积极性也很高。由于班里没有竹竿,孩子们面对这一难题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在一次次不断实践探索中寻找合适的材料。通过寻找材料,孩子们知道了必须要用一个长长的工具才可以跳“竹竿”。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进行讨论,积极探索,最终孩子们初步制作了自己的“竹竿”。
阶段二:竹竿大练兵
园长妈妈看到孩子们自主探索、认真专注的样子,也为我们助力,一起寻找最合适地材料。当真正的竹竿出现时,他们激动不已。跟着音乐首先进行单人跳游戏,开始时,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顺利。双方的配合度不高。打竹竿的两个小伙伴,速度不一致,导致跳竹竿的小朋友被卡到了脚;有时是跳竹竿的孩子节奏快慢出差错,导致打竹竿的节奏失误。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宏翼说:我们先让老师做示范。
小麦说:让学会的小朋友教不会的人。
锦云说:要不我们先学会《你笑起来真好看》的歌曲,知道了节奏我们再配合舞步。
孩子们的讨论非常激烈,倾听孩子的想法,我们一起唱歌词打节奏,进度虽然有些慢,但在逐渐熟悉韵律与舞步的规律后,我们更加自信。他们自由结伴进行双人跳游戏,动作技能越来越娴熟,由起初的拘谨,到后来的游刃有余,在自主探索、自主决策、自我调整后,孩子们就像一个个翩翩起舞的小鸟,美丽动人。

阶段三:竹竿大变身
竹竿不仅在体育游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的魅力被孩子们延伸到了绘本故事表演《老鼠娶新娘》的道具制作中。表演区里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出相关道具,小女孩对中国式迎亲花轿向往热爱,也想做一顶。在孩子们的谈话中,我听到悦悦说:“我们要不用竹竿做花轿的抬轿杆子吧。”另外几个小朋友都拍手叫好。于是他们把竹竿绑在了花轿上,再用“流苏”做点缀,就这样我们的竹竿摇身一变,居然做成了一顶大花轿。

活动反思:本次活动中孩子们从一开始探究制作竹竿的材料,到玩转真正的竹竿,再到竹竿巧用到主题活动中。整个过程都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游戏中孩子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成了合作的良好品质。教师分析:《指南》中指出,“体育活动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应指导幼儿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老师巧妙引导孩子们积极探索,追随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引导小朋友体验体育游戏的快乐,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感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