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固体制剂生产中粉体流动性对制粒效果的影响研究

作者

邓洁 曾凡利

德药制药有限公司 山东德州 253000

1 粉体流动性的影响因素

1.1 粒径与粒度分布

粒径大小和粒度分布是影响粉体流动性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粒径较大的粉体,颗粒之间的空隙较大,相互作用力较小,流动性较好。例如,粒径大于200μm 的粉体,其流动性通常较为良好。当粒径较小时,粉体的比表面积增大,颗粒间的分子引力、静电引力等作用力增强,导致颗粒容易吸附、聚集成团,黏结性增大,休止角增大,流动性变差。此外,粒度分布不均匀也会使粉体流动性降低,因为不同粒径的颗粒在混合时,小颗粒容易填充在大颗粒的空隙中,增加颗粒间的摩擦力和内聚力。

1.2 颗粒形态

颗粒的形状对粉体流动性有显著影响。球形粒子因其相互间的接触面积最小,具有最好的流动性;而片状或枝状的粒子表面有大量的平面接触点和不规则粒子间的剪切力,流动性较差。例如,在药剂学中,流化床制得的颗粒比其他方式制得颗粒的圆整度更好,流动性也更佳。

1.3 表面性质

颗粒表面的粗糙度、电荷状态等表面性质会影响粉体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而影响其流动性。表面光滑的粒子比表面粗糙的粒子更容易流动,因为表面粗糙的颗粒之间的摩擦力和内聚力较大。此外,颗粒表面的电荷状态也会影响粉体的流动性,带有相同电荷的颗粒之间会产生静电斥力,有助于提高流动性;而电荷分布不均匀或存在相反电荷时,会增加颗粒间的吸引力,降低流动性。

1.4 湿度

湿度对粉体流动性的影响较为复杂。当粉体湿含量很低时,水分被吸附在其表面,这种吸附水对粉体的流动性影响不大。随着水分的增加,在吸附水的周围形成了薄膜水,此时颗粒间相对移动的阻力变大,导致粉体的流动性下降。当水分增加到超过最大分子结合水时,粉体流动性变差,甚至会失去流动性。例如,一些易吸湿的辅料如蛋白质、淀粉、蔗糖等,在空气中容易吸湿结块,严重影响粉体的流动性。

2 粉体流动性对制粒效果的影响

2.1 对制粒均匀性的影响

良好的粉体流动性有助于物料在制粒设备中均匀分布,使每个颗粒都能受到相同的压力和剪切力作用,从而保证制得的颗粒大小均匀、形状一致。相反,流动性差的粉体在制粒过程中容易出现局部堆积或空洞现象,导致颗粒大小不一,粒径分布范围宽。例如,在干法制粒过程中,如果物料的流动性差,轧辊之间的物料分布不均匀,会导致压制出的薄片厚度不均,进而影响后续破碎得到的颗粒的均匀性。

2.2 对颗粒强度的影响

粉体流动性还会影响颗粒的强度。流动性好的粉体在制粒时能够更好地填充模具或轧辊之间的空隙,使颗粒内部结构更加紧密,从而提高颗粒的强度。而流动性差的粉体在制粒过程中可能无法充分压实,导致颗粒内部存在空隙,强度降低。例如,在湿法制粒中,流动性差的物料在搅拌桨的作用下难以均匀分散,容易形成局部过湿或过干的区域,影响颗粒的成长和结合,使颗粒强度不均匀。

2.3 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粉体流动性直接影响制粒过程的生产效率。流动性好的粉体能够快速、准确地通过输送设备进入制粒机,减少物料的堵塞和停留时间,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同时,在制粒过程中,良好的流动性可以减少设备的故障和停机时间,降低生产成本。相反,流动性差的粉体容易导致设备堵塞、磨损加剧,增加设备的维护和维修成本,降低生产效率。例如,在喷雾干燥制粒中,如果物料的流动性差,容易导致喷嘴堵塞,影响喷雾效果和制粒效率。

3 改善粉体流动性以提高制粒效果的策略

3.1 调整粒径与粒度分布

通过粉碎、筛分等工艺调整粉体的粒径和粒度分布,使其达到合适的范围。对于粒径过小的粉体,可以采用团聚或造粒的方法将其组合成较大的颗粒,以提高流动性。例如,在喷雾干燥过程中,通过调节喷嘴尺寸大小、进液速度、进液压力以及样品溶液浓度等参数,可以控制颗粒的粒径尺寸,改善粉体的流动性。

3.2 优化颗粒形态

选择合适的制粒工艺和设备,使制得的颗粒具有规则的形状,提高流动性。例如,采用流化床制粒技术可以制备出圆整度较好的颗粒,改善粉体的流动性。此外,对于一些形状不规则的颗粒,可以通过后续的整形工艺进行改善。

3.3 表面改性

对颗粒表面进行改性处理,降低表面粗糙度,减少颗粒间的摩擦力和内聚力。例如,通过加入表面活性剂、偶联剂等对颗粒表面进行包覆处理,改变颗粒表面的性质,提高流动性。此外,还可以采用机械研磨、抛光等方法对颗粒表面进行物理改性。

3.4 控制湿度

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环境的湿度和物料的含水量。对于易吸湿的物料,可以采用干燥设备进行预干燥处理,降低其水分含量。同时,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应采取密封、防潮等措施,防止物料吸湿。例如,在中药口服固体制剂生产中,对于一些含水量较高的中药浸膏粉,可以采用喷雾干燥等方法进行干燥处理,提高其流动性。

3.5 调节温度

根据物料的性质,合理调节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对于一些软化点低的物料,应避免在高温下进行制粒操作;而对于一些需要提高流动性的物料,可以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处理。例如,在干法制粒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轧辊的温度来改善物料的流动性和可压性。

结束语

本研究表明,粉体流动性对固体制剂生产中的制粒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粒径与粒度分布、颗粒形态、表面性质、湿度和温度等因素都会影响粉体的流动性,进而影响制粒的均匀性、颗粒强度和生产效率。通过调整粒径与粒度分布、优化颗粒形态、表面改性、控制湿度和调节温度等策略,可以有效改善粉体的流动性,提高制粒效果和生产效率。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物料的特性和生产工艺要求,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合适的措施来优化粉体流动性,从而提高固体制剂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周彩娟 , 汪月晗 , 孙萍 . 一种评价中药固体制剂粉体流动性的新方法研究进展 [J]. 中国处方药 , 2023, 21 (02): 177-180.

[2] 韩鹏, 陈方城, 涂家生. 硅化微晶纤维素粉体流动性评价[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 2013, 44 (05): 416-420.

[3] 王晨光, 方建国. 药物粉体流动性的测量方法和应用[J]. 中国新药杂志 , 2013, 22 (07): 809-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