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温季节现浇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研究

作者

胥强

新疆城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市 830000

引言:

随着建筑工程对结构耐久性和安全性的要求持续提高,现浇混凝土的裂缝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在高温季节,混凝土早期养护的难度增大,温差应力与水分蒸发现象剧烈交织,使得裂缝容易产生的问题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不仅会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还可能给结构安全留下隐患。在高温环境下,如何有效控制裂缝、提高混凝土的整体性能,成为工程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围绕裂缝的形成机制与控制路径进行深入探索,具有重要的工程指导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

一、高温环境下现浇混凝土裂缝形成机理分析

高温季节给混凝土施工带来明显挑战,裂缝的频繁出现会严重影响结构性能。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裂缝形成的内在机理,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1. 温度应力诱发结构变形裂缝

处于高温环境时,混凝土浇筑后内部水化热会快速释放,使得温度急剧上升。当外界气温下降或者到了夜间温度降低,混凝土表层与内部就会形成明显的温差梯度,温度收缩情况不一致,进而产生温度应力。要是混凝土早期强度还不足以抵抗这种内应力,就很容易出现裂缝,这些裂缝常常呈现出贯穿性或龟裂纹理,严重时甚至会影响结构的整体性。

2. 水分蒸发加速造成塑性开裂

高温气候通常会伴随着干燥低湿度和强风天气,混凝土表层的水分会快速蒸发,如果补水养护不及时或者不充分,很容易导致表层出现干裂。处于塑性阶段的混凝土还没有完全硬化,内部仍有流动性,表面水分蒸发会形成负压拉应力,当这种应力超过材料的抗裂极限后,就会产生细微裂缝。这类裂缝大多分布在浅层且没有规则,但一旦贯通表层,就会成为腐蚀介质进入的通道,影响钢筋保护层的耐久性,长期积累可能会导致结构劣化。

3. 早期收缩与限制约束共同作用

除了温度和水分的影响,混凝土自身的收缩变形也是裂缝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高温条件下,水泥水化反应加快,干缩与自收缩效应增强,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自由变形释放措施,比如设置合适的施工缝、后浇带或者覆盖养护膜,混凝土的体积收缩就会受到钢筋、模板或邻接构件的约束。这时内应力会集中,裂缝更容易沿着弱界面发展。

二、高温施工条件下裂缝控制关键技术措施

高温施工环境对混凝土裂缝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障结构质量和使用寿命,需要从材料、工艺和养护多个维度制定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加强全过程管理。

1. 优化混凝土材料与配比设计

选择使用低水化热水泥或者矿物掺合料(像粉煤灰、矿渣粉),能够有效降低混凝土水化热的峰值,减缓内部温度升高的速度。同时,适当增加胶凝材料的用量、减少用水量,再配合使用高性能减水剂来保证工作性,有助于降低收缩风险。另外,控制骨料的含水率、粒径级配以及温度,对于维持拌合物的稳定性和强度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2. 科学安排施工与浇筑时间

合理避开正午的高温时段进行混凝土浇筑,是控制裂缝的直接且有效的手段。通常建议把浇筑时间安排在清晨或者夜间,降低初始温度的输入。此外,要结合施工组织设计,优化浇筑的节奏和顺序,避免长时间间断和局部温差集中。同时,采用预冷骨料、用降温水拌合、对输送泵管进行遮阳等方法降低入模温度,能够有效延缓水化热上升的速率,减轻早期温度梯度带来的冲击。

3. 加强早期养护与应力释放措施

在高温施工条件下,早期养护需要提前进行并持续加强。覆盖湿麻袋、喷洒保湿剂、设置遮阳棚等措施,能够有效抑制水分蒸发,维持混凝土水化过程的稳定性。针对大体积或者重要的结构部位,应设置后浇带、合理设置施工缝来释放约束应力,避免应力集中引发裂缝。同时,控制模板拆除的时间,确保混凝土具备足够强度后再脱模,有利于降低因变形受限而造成的开裂风险。

三、综合裂缝防控体系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理论和技术措施的有效性最终需要通过工程实践来检验。构建完善的综合裂缝防控体系,能够显著提高高温季节现浇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和结构安全性。

1. 全过程管理提升质量稳定性

在实际施工中,裂缝控制需要贯穿项目的整个周期。通过在设计阶段明确材料选型和结构缝布置方案,在施工阶段落实温控降温、分段浇筑和科学养护,在验收阶段强化裂缝检查和修补机制,实现对裂缝风险的预先判断和控制。全过程控制体系能够有效协调施工各环节之间的配合,避免因为管理脱节导致裂缝失控,从而保障结构性能的持续稳定。

2. 多技术融合提高抗裂成效

在工程实例中,采用温控材料、复合外加剂与自动洒水养护系统相结合的多项技术措施,显著提升了混凝土早期的抗裂能力。某大型桥梁工程中,通过将矿物掺合料与智能温度监测系统联动应用,实现了对混凝土内部温差的精准控制;再结合覆盖保温被与分时分段浇筑,有效降低了贯穿性裂缝的出现概率。

3. 实测结果验证控制体系有效性

在多个高温施工项目中,通过对比采取防控措施与未采取防控措施工段的裂缝发生率、混凝土表面温度变化以及湿度维持效果,证实了综合防控体系具有明显优势。采取措施后,裂缝发生率下降 30% 以上,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更稳定,表面温度波动控制在 ±5℃以内,湿度稳定性也有显著提高。施工监测数据显示,采取完整防控措施的工段,混凝土内部应力释放更充分,裂缝的宽度与深度明显减小。

结语:

在高温季节,现浇混凝土裂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工程质量和结构安全的重要因素。通过深入分析裂缝的成因,有针对性地实施材料优化、工艺调整和养护强化等关键控制技术,并且构建全过程、多手段协同的综合防控体系,能够有效阻止裂缝的产生,提升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施工适应性。工程实践验证了这些措施在高温施工条件下的显著成效,为类似环境下的施工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路径和管理模式,具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 燕 . 浅 析 现 浇 混 凝 土 桥 面 施 工 裂 缝 的 预 防 措 施 [J]. 门窗 ,2015,(02):175-176.

[2] 雷建宁 . 建筑工程现浇混凝土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J]. 江西建材 ,2019,(03):59+61.

[3] 方兆平 .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现浇混凝土裂缝的控制对策分析 [J]. 居业 ,2024,(03):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