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作者

王智能

中卫市第一中学 755000

传统的教育格局不利于发挥学生身上的潜质,阻碍学生实现个性发展,容易导致学生今后进入社会后,仅仅知道讲理论知识,但不知道怎么做,也就是所谓的“书呆子”,对个人成长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面对该情况,作为高中地理教师,还是一成不变,沿用原来的教学理念,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夯实学生地理基础的同时,实现地理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相结合,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一、运用辅助工具,加强识图能力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挂图是经常使用的辅助教学工具之一,此工具从直观清晰的角度比例缩放地形以及河流等等,学生只要使用小挂图就能了解整个全貌。因此,结合地理挂图该辅助教学的显著优势,教师在实践教学课堂上,应该根据地理教材中包含的内容,在教学中合理加入地理挂图,而且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发挥出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意识,使学生利用自主探究、辨识和探索,以充分了解更加丰富的地理知识。比如:就“河流地貌的发育”来讲,此章节要求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真正成因、特点和整个演变过程,而且将河流地貌的类型准确辨识出来。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往往采取死记硬背和理论传授的方法,使学生将此章节的各个知识点理清,此方法只是能一时的效果,不能有长期的效果,甚至不利于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进而导致许多学生都只知道背诵一些基础性概念,而在实践运用上是非常空白的。要想使该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转变此局面,教师应该将地理挂图与教学过程进行结合,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在地理挂图上将河流地貌的特点正确辨识出来,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此章节有关知识点。教师先要将长江上流、肿瘤和下流河谷的整个地貌景观充分展示在学生面前,再从班级学生选出一个代表,将每个河段的特点以及形状准确描述出来。学生利用学习和掌握教材内容,大脑中牢牢记住河流侵蚀地貌特征,利用仔细观察以及辨识地理挂图,学生可以将长江每个河段河谷的地貌特点都精准指认出来。这样一来,就可以将大脑中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很快变成实践力,不仅使学生的大脑思维更加忽略,而且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对于高中地理教师来说,利用地理挂图进行课堂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以促使学生很快掌握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二、借助模拟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必须要对学习产生的兴趣,他们才会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才可以了解更加丰富的知识,才可以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在该理念下,教师在实践教学课堂中必须要不断改变自己现有的教学思路,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扮演好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者和实施者角色,合理运用地理模拟实验方式,建立趣味课堂,让学生可以在宽松的环境中中了解越来越多的地理常识性知识,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其实,学生是否有学习兴趣对学生今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二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有灵活性,学生在学习中也有灵活性,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要带着兴趣进行教与学,才可以有不错的效果。比如:就“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来讲,此章节要求学生合理运用大气热力心智将实际问题有效解决。因为学生才学习热力环流知识,所以大部分学生都是非常懵懂的,不只是很难完全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也不能充分了解教材中讲到的内容。教师必须要将一些抽象的地理概念变成具象的,逼真的模拟实验场景,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实验中将此章节的知识脉络都清楚理顺,而且可以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对于教师来说,想要将“热力环流的存在实验”充分演示在学生面前,在进行实验前,先要将教室的门窗关上,这样可以使气流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再将两根很粗的香点上,不同香之间的距离通常在 30 厘米左右,而且将 100 瓦的电热炉放在一支香的旁边,还要将很大的冰块放在香的另一边,在电炉同分五分钟后,学生可以观察烟雾朝哪个方向飘。然后,将冰块和电路的位置相互交换过来,再观察烟雾朝着哪个方向飘。在实验完成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代表来认真总结与陈述最终的实验结论。利用该方法,学生能够见到地理实验现象,在自己进行验证后,就可以使学生的大脑豁然开朗。

三、自己制作模型,夯实地理基础

对于地理实践力来说,动手动脑能力是关键指标,除了是对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程度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尺,还是培养学生创新力和创造力的核心要素。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将大多数课时用于学生自己进行支配,而且利用合理设置实践操作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地理学科,保证自己可以充分掌握所有的地理基础知识。因为高中地理知识中抽象理论以及概念相当多,学生很难迅速消化,这样就很难制作出需要的教具模型。要想将该问题有效解决,在学生动手实践中教师可以站在旁边辅助指导,针对学生碰到的难题,迅速解决,让实践环节可以正常进行。比如:就“地球上的大气”来讲,此章节要求学生必须要了解“三圈环流”的基本知识点,掌握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和能量来源,而且懂得借助等压线图将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准确表示出来。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先要使学生掌握该章节知识点,自己尝试着制作“三圈环流”模型,对模型进行制作前,学生必须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需要一张硬纸条,而且在纸条上绘制出三个高空风向、三个近地面风向和四个垂直方向的气流,绘制结束后,顺着绘制边框将其用剪刀剪下来。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利用一些工具将三圈环流模型认真制作出来,而这些工具主要包括硬纸条以及剪刀等等,从班级学生中选出两名学生进行剪纸,再选出两名学生进行折叠,这样一来,使学生更加迅速地制作出模型。在制作出模型后,教师可以选出学生代表来认真阐述模型的内容。学生利用自己制作模型,自己将模型内容阐述出来,可以充分了解章节知识,也可以掌握“地球上的大气”的基础知识,进而有利于学生后续高效学生相对复杂的地理知识。

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这既要得到教师的科学引导,又离不开学生的主动配合。以教师为切入点,必须要积极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建合理运用地理知识的实践平台。以学生为切入点,应该夯实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而且具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联系的能力,以保证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黎 .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研究 [J]. 新课程教学 ( 电子版 ),2022(15):93-94.

[2] 贾 丹 . 从 实 践 力 培 养 角 度 谈 高 中 地 理 实 验 教 学 [J]. 科 幻 画报 ,2022(07):106-108.

[3] 陆诗语 .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研究 [D]. 辽宁师范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