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四化课堂构建中的游戏化教学实践研究
延洪波
浙江省东阳市江北华店小学 322100
引言
伴随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小学体育教育的样态出现了明显转变,课堂不再仅仅着眼于体能训练与技能的掌握,而是往多元、开放、融合的路径不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游戏化教学渐渐进入课堂视野范畴,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推动全面拓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围绕“小学体育四化课堂构建里的游戏化教学实践研究”为核心展开,意在探索更贴合儿童身心状况与成长机理的教学方式,依照学生的视角考量,为新型体育课堂打造提供理论支撑以及策略实施路径。
一、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体育四化课堂构建中的意义
游戏化教学对小学体育四化课堂构建意义重大,有效地激起学生课堂参与激情及运动喜好,还促进其身体素质与协调能力达成全面提高[1]。通过将趣味性、挑战性及任务导向融合进教学活动之中,学生在轻松愉悦氛围中可高效开展学习,进而产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认同。学生借助游戏化教学获得情境化互动平台,促进合作、规则意识及社会性品格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提升与多样化发展过程中,充分贴合了四化课堂所提出的趣味化、人文化、生活化、互动化教学目标理念,成为带动小学体育课堂改进与创新的核心路径。
二、小学体育四化课堂中游戏化教学的构建策略
(一)构建以学生兴趣为核心的任务情境
要想推动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体育四化课堂切实落地,教学情境构建需依据学生兴趣点展开。设计任务情境应贴合学生年龄表现、心理需要以及运动发展阶段特征,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学生自然进入角色设定。趣味性与挑战性的平衡尤为关键,其决定着学生是否打算持续参与下去,在详细情境的规划阶段,需依靠环节层层递进、目标节节递升的结构化设计,引导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就感中激发更高的参与热情。例如:在短跑教学中,教师设计“能量接力赛”任务情境,将全班分为四组,每组完成“加油—蓄能—冲刺”的三个游戏环节。学生需通过模仿跑步姿势小游戏积累能量点,再完成 20 米接力冲刺。游戏中设定加速区、障碍区等趣味场景,鼓励学生互助接力完成任务。师生互动中,教师担任“裁判兼解说”,学生积极响应,课堂氛围轻松热烈,运动兴趣与技能同步提升,体现了生活化与趣味化教学融合。
(二)设置多维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多样发展
游戏化教学中的评价体系应打破传统所采用的单一标准,转向多元化、过程引领的评价方式 [2]。从四化课堂的框架角度出发,评价机制不可仅围绕胜负的既定结果,应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参与态度、合作理念、技巧改善和创新才智等多个方面利用动态观察以及阶段性的回馈,打造契合游戏理念与教育内核的成长记录,评价形式可采用积分的方式、成就徽章、等级通关等形式,以游戏化标识激发学生目标感。例如:在乒乓球教学中,教师设置“技术闯关挑战”活动,学生需依次通过发球准确度、反应接球、连续对拉三关。每通过一关可获得“乒乓徽章”,达成三徽章可晋级“球技小达人”。每个环节设不同积分,学生可通过展示合作接球赢得额外加分。教师全程记录学生表现,课后展示成长评价墙。学生互评队友表现,关注过程表现而非比赛胜负,在互动中形成积极参与与反思意识,课堂实现评价游戏化与多样成长目标。
(三)引导学生自发参与规则建构与目标制定
在四化课堂的游戏化实践中,赋予学生更多规则参与权以及目标制定权,有助于提高其主动性与担当意识。通过民主协商、情境对话等形式,促使学生共同制定游戏规则、设定挑战方向,同时增进了课堂的互动活力,还增进了学生对活动的控制力和归属感。在这个过程期间,学生开始从规则的“接受者”转向“创造者”,从游戏的“参与者”转向“组织者”。这种角色转变可有效提升学生的领导、判断以及协作能力,使游戏活动转变为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成长的阶梯。例如:在足球教学中,教师组织“创意小联赛”,由学生讨论制定比赛规则,如“必须全员传球一次才可射门”“进球得分后需跳舞庆祝”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设目标如“本场每人触球三次”并进行赛后自评。教师以观察员身份记录学生合作表现并提供引导建议。课堂中学生积极协商规则、轮换裁判与守门员角色,展现出强烈的参与感和归属感。通过规则建构与目标制定,学生逐步内化规则意识,形成自主、互动的四化学习模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四化课堂的推进离不开游戏化教学的有效融合,它为学生带来了身心双重的成长体验。未来的课堂建设应持续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拓展体育学习的边界与深度,让每一位学生在轻松、自由、富有挑战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快乐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雪峰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游戏化教学实践研究 [J]. 体育视野 ,2025(4).
[2] 古东.“游戏化教学模式如何在小学体育课堂中进行应用.”互动软件4(2023):4313-4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