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长效运行管理模式创新

作者

桂玉兰

新疆煤炭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 830091

一、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概述

1.1 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简介

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具备小规模、低成本、易操作以及适应性较强的特点,能够有效解决传统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在农村地区难以推广的问题。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能够将多个污水处理单元集中在设备内,如污水的沉淀、消毒、生物处理等等,具有占地面积小、安装方便、处理效果稳定的特点,但同时需要定期进行维护。生物膜技术,比如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把特定的生物膜载体填入反应器里,给微生物附着的表面,这样就能提升污水处理的效率,这些技术在处理效果好,运行成本低,维护方便等方面也有优势,给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的长期运行管理给予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1.2 农村环境中设施的应用现状

随着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也在逐年增加,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滞后,污水处理设施未能普及覆盖以及设施的处理能力无法满足现实需要。据了解根据环境保护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率不到 20% ,大量的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被直接排放到外环境当中,导致我国农村地区的环境遭受严重的污染。污水处理设施长效运行管理困难重重,技术维护难、运营资金筹集与管理难等问题接踵而至,所以探索创新长效运行管理模式对提升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与环境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二、长效运行管理的挑战

2.1 技术维护难题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的长效运行管理过程中,技术维护难题不容忽视,农村地区普遍缺少专业的维护人员和技术支持,设施稳定运行遇到困难。某项调查研究显示,大概 30% 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因为缺少定期维护出现故障,处理效率下降或者完全失效。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较差,很难承担高昂的维护费用,这也加大了技术维护的难度。为解决这些问题,可参考“社区参与”的做法,培训当地居民做兼职养护人员,既能解决专业人员缺乏难题,又增强当地居民对污水处理设施的认可度和责任心,同时引进智能化管理技术,远程监控系统可以即时检查设施运作状况,提升维修速度和处理成果。

2.2 运营资金的筹集与管理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长效运行管理中,资金的筹集与管理是主要难题之一,农村经济基础较弱,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及维护成本高,怎样有效地筹集并经营运作资金成了保证设施长久稳定运转的关键问题。《中国农村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9 年全国农村环境整治投资中,污水处理设施投资所占比例达 30% 以上,但是资金缺口仍旧很大,要想解决这个难题,可参照国外的优秀实例,日本的“下水道事业费负担金制度”,通过政府补贴、用户付费、第三方投资等多种融资途径,形成起稳固的资金筹集体系。同时引入PPP 模式,公私合作,分散风险,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透明的财务管理监督体系,保证资金合理分配和使用,是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可持续运行的重要保障。

三、创新模式的实践探索

3.1 政府与社区合作模式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长效运行管理里,政府与社区合作模式(G2C 模式)是促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这种模式看重政府同社区居民的合作,依靠大家一同参与决策,经营和监督,保证污水处理设施可以高效运作并得到妥善保养。某地政府同当地社区合作,创建污水处理合作社,做到了设施的日常运作和维修,合作社成员都是社区居民,他们经过专门培训,承担起日常的运维任务,政府给予必要的技术支撑和资金补贴,保证设施正常运行。这种模式既提升了设施的运行效率,又加强了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感。政府和社区合作模式要想取得成功,就离不开有效的奖励制度和透明的管理,政府要制订恰当的奖励政策,给积极参与污水处理的社区居民减税或者给予物质奖励,以此来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并提升社区居民对政府和合作社的信任。

3.2 PPP 模式在农村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的长效运行管理里,公私合营(PPP)模式通过政府和私营部门合作,把双方资源进行整合,来改善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作。某地政府同环保企业联手,一同投入资金创建起许多村庄共用的污水处理体系,私营企业管日常运作和保护,政府给予政策支撑并加以监管,这种模式既减轻了政府的经济负担,又提升了设施运作水平。实施 PPP 模式时,重点在于形成一个公平透明的合作框架,保证各方利益均衡,比如采取“建造—经营—移交”(BOT)形式,私营企业承担建造,经营,守护任务,一定时期以后交还政府,这样私营企业就有积极性在经营期间提升效率,得到较好的投资收益,而且政府凭借制定严厉的经营标准并加以监管,能够保障污水处理质量及其环境效益。

四、创新模式的实施策略

4.1 构建多方参与的长效管理机制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的长久性运作,其长效运行治理机制要得以构建起来,这是设施长久有效的必要条件,一方面由政府来发挥领导作用,通过相关决策和制度制定出来,给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的创建与经营赋予法律保护。

另一方面社区里的老百姓同样不可或缺,这些居民既是污水处理设施的受益人,又是该设施运作的监管员,当建立起居民的参与模式之后,可以设立村民委员会这类组织形式来监督日常运行情况,进而尽早察觉到存在的问题所在。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定期检查与维修工作,有利于保障设施运转的稳定性与效率,据《中国环境报》记载,某地通过第三方运维公司介入后,污水处理设施运作效率提升达 20% ,而建立多方参与的长效机制,可以做到资源调配合理化,缩减开支,保证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得以长久发展。

4.2 智能化管理技术的引入提升效率

在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的长效运行管理当中,智能化管理技术被应用到里面,这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装上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之后,可以随时观察到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情况,比如水质参数、处理量、设备能耗等等。某农村地区借助智能监测系统,达成对污水处理设施全天候24 小时的即时监测,从数据来看,这个系统帮忙提升了处理效率 15% ,而且削减了 10% 的运作花费。智能化技术的使用不但提升了管理效率,而且给设施的保养和更新赋予了数据支撑,保障了污水处理设施的稳定运行状况,智能化管理技术的加入,还可以依靠大数据分析预估设备可能出现的毛病,预先做好维修工作,防止突然发生故障致使长时间停止运转。

参考文献

[1] 吴明红 , 金婷婷 , 张新昭 . 县级环境监测在农村污水治理中的作用与路径探索 [J]. 区域治理 ,2025(14):0079-0081.

[2] 郭钟锐 , 王东 , 孙滢斐 , 付根深 . 郑州市新密市的农村污水治理及长效管理机制探索 [J]. 水处理技术 ,2024,50(11):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