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策略研究
张洪洋 郁章亮
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七星分公司第二十管理区 黑龙江佳木斯 156300
大豆作为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当前我国大豆单产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且大面积单产提升面临诸多挑战。提高大豆大面积单产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深入研究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策略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
1 影响大豆大面积单产的因素
1.1 品种因素
品种是影响大豆单产的基础因素。优良的大豆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等特点 [1]。然而,目前我国大豆品种存在多、乱、杂的现象,部分品种适应性差、产量潜力有限。一些地区农民选用品种时缺乏科学指导,盲目跟风种植,导致品种不能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
1.2 种植技术因素
种植技术对大豆单产的影响至关重要。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照条件,提高群体光合效率。但在实际生产中,部分农民存在种植密度过大或过小的问题。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植株间竞争激烈,通风透光不良,易引发病虫害,影响单株生长和产量;种植密度过小,则浪费土地资源,不能充分发挥群体增产作用。
1.3 土壤肥力因素
土壤肥力是大豆生长的物质基础。我国部分大豆产区土壤肥力状况不容乐观。长期连作导致土壤中病原菌积累、养分失衡,土壤物理性状变差,影响大豆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一些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保水保肥能力差,不能为大豆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和良好的生长环境。
1.4 病虫害防治因素
病虫害是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大豆常见的病虫害有大豆蚜虫、大豆食心虫、大豆根腐病、大豆胞囊线虫病等。病虫害发生严重时,会导致大豆植株生长受阻、叶片枯黄、荚粒不实,甚至绝收。
2 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策略
2.1 优良品种选育与应用
在品种选择方面,应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特征,针对不同种植环境选择适宜品种。高肥力地块宜选用耐密植高产品种,干旱区域优先考虑抗旱品种,病虫害多发区则需侧重抗性品种。同时,要加快新品种研发推广步伐,通过建立品种示范基地、组织现场观摩等方式,促进新品种普及应用。农业科研单位与种子企业应深化合作,共同培育具有高产、优质、抗逆等特性的新一代大豆品种。
2.2 种植技术优化措施
2.2.1 种植密度调控
种植密度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品种特性和土壤条件。对于分枝能力较强的品种,应适当降低单位面积株数;而主茎优势明显的品种则可增加种植密度。土壤肥力状况也是重要参考指标,肥沃地块可适当密植,贫瘠土壤则需减少种植株数,以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
2.2.2 播种时机选择
播种时间的确定应以地温和气候特征为依据。北方春大豆产区通常在 4 月底至 5 月初进行播种,此时 5cm 土层温度稳定在 8-10℃范围内最为适宜。不同品种的生育期差异也需要纳入考量,确保大豆生长周期与当地气候条件相匹配。
2.2.3 养分管理方案
施肥管理应采取综合措施,有机无机肥料配合使用,基肥追肥相结合。建议每亩施用 1000-2000kg 有机肥作为基肥,配合适量化肥。具体施肥方案需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制定,重点注意氮磷钾配比,高油品种推荐比例为 1:1.5:0.8,普通品种为 1:1.2-1.5:0.4。施肥方式采用分层侧深施技术,70% 作为基肥分两层施入, 30% 在初花期追施。同时配合三次叶面追肥,分别在 3-4 叶期、盛花期和结荚期喷施,补充关键生育期养分需求。
2.2.4 精细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培土、灌溉和排水。中耕除草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生长,同时减少杂草对养分和水分的竞争。培土可以防止大豆倒伏,促进不定根生长。
2.3 改良土壤肥力
2.3.1 轮作倒茬
实行轮作倒茬是改善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有效措施。大豆可与玉米、小麦、水稻等作物进行轮作。轮作可以打破病原菌的生存环境,减少病原菌积累,同时不同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不同,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均衡利用。一般每2-3 年进行一次轮作。
2.3.2 增施有机肥
增施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有机肥来源广泛,如农家肥、堆肥、沼肥等。同时,可结合秸秆还田,将大豆秸秆粉碎后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2.3.3 土壤改良剂的应用
对于土壤酸碱度不适宜、盐渍化等问题,可以应用土壤改良剂进行改良。如在酸性土壤中,可施用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在盐渍化土壤中,可施用石膏等改良剂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同时,生物菌肥也可作为土壤改良剂,它可以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2.4 病虫害综合防控体系
构建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核心、物理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控体系。采取轮作倒茬、选用抗性品种、清除田间病残体等农艺措施,有效阻断病虫害传播途径。积极推广赤眼蜂等天敌昆虫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的应用,实现环境友好型防控。配合使用灯光诱杀、色板诱捕等物理方法,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防控网络。这种综合防治策略既能有效控制病虫害,又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障大豆品质和生态环境安全。
3 保障措施
3.1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
加大对大豆种植技术研发的投入,支持科研院校开展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水平,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开展田间指导等方式,将先进的种植技术传授给农民 [3]。
3.2 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种植技术水平。培训内容应包括大豆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农业政策等方面。通过培训,使农民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和管理技术,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
3.3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大豆生产的支持力度。如实施大豆良种补贴、种植补贴等政策,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加大对大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灌溉、排水等条件,提高农田抗灾能力;建立大豆生产风险保障机制,降低农民因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结束语
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品种、种植技术、土壤肥力、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因素。通过选用优良品种、优化种植技术、改良土壤肥力、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大豆单产水平。要加强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提高农民素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保障措施,为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有力保障。在实际生产中,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的提升策略和保障措施,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邱海峰 . 扩大豆,中国持续提升自给率 [N].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06-21(011).
[2] 张武 , 李艳杰 , 项鹏 , 等 . 黑龙江省北部地区 53 个大豆品种对大豆食心虫的抗性评价 [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12):1-5.
[3] 李振兴 . 大豆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J]. 种子科技 ,2023,41(12):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