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其他安全领域风险动态识别与评估体系构建研究
杨建峰
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234000
引言
随着我国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医院综合管理需求的不断提升,医院安全管理的内涵与外延也在持续拓展。除了传统医疗安全问题,医院在设备运行、消防安全、信息系统安全、环境卫生管理等方面同样面临着复杂且多样的安全风险。近年来,因非医疗领域安全风险导致的事故和事件逐步增加,给医院正常运行带来极大威胁,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传统静态、被动、单一的风险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医院实际需求,亟需构建以动态识别、实时评估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系。本文以医院其他安全领域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风险特征,分析动态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的理论基础、方法选择与体系构建,提出可行的实践路径,为推动医院综合安全管理现代化、科学化提供理论支持与操作指南。
一、医院其他安全领域风险的特征与现状分析
在现代医院管理体系中,除了医疗安全外,其他安全领域的风险特征日益明显。首先,医院设备种类繁多,包括各种高端医疗设备、供氧系统、电梯、空调、监控等,其运转安全直接影响医院整体运营。一旦出现设备故障、能源中断、操作失误等突发事件,不仅影响医疗服务质量,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其次,消防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医院人员密集、建筑结构复杂,易燃物品较多,而部分医院消防设施老化、通道不畅、疏散难度大,一旦火灾发生,后果极为严重。此外,信息安全风险也在逐渐上升,随着医疗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网络攻击、数据泄露、信息篡改等现象不断增多,不仅威胁医院数据安全,也损害患者隐私权。环境卫生风险方面,医院作为特殊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患者健康与院感防控,医疗废弃物、污水处理、空气质量等问题亟需规范管理。公共区域管理、安全通道畅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方面同样存在隐患。
二、动态风险识别的理论基础与方法选择
动态风险识别是指在风险发生的全过程中,持续关注风险的变化状态和趋势,并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实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医院安全管理领域内,动态风险识别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全过程管理理论、PDCA 循环理论、系统论和大数据分析方法。全过程管理强调对风险从发生、发展、处置到评估的全过程跟踪和管理,确保风险管理措施能够随时更新和优化。PDCA 循环则倡导风险识别、控制、检查和完善的动态循环,有利于实现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
在风险识别方法上,医院可采用多种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如德尔菲法可通过专家意见获得风险识别的科学依据,层次分析法(AHP)可对多维风险指标进行权重分配,模糊综合评价法则适用于处理不确定性较强的风险信息。此外,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医院能够实现对设备、消防、信息、环境等数据的实时采集和智能分析,大幅提升动态风险识别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通过建立动态风险数据库,实现风险信息的自动化采集、预警和反馈,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三、医院其他安全领域风险动态评估体系的构建
构建科学的风险动态评估体系,需遵循系统性、针对性和持续改进原则。首先,应明确风险评估的对象和范围,涵盖设备安全、消防安全、信息安全、环境卫生及其他关键环节。针对不同领域,设计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例如,设备安全可细分为设备完好率、运行异常频次、维护及时率等,消防安全则涵盖设施完好率、火灾报警响应时长、应急通道畅通率等,信息安全包括数据加密水平、系统漏洞检测、用户权限管理等,环境卫生则涉及废弃物处理合规率、空气质量监测合格率等。
动态评估体系核心在于风险信息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反馈。医院应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信息平台,将设备监控系统、消防预警系统、信息安全防护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等集成管理,实现多维度数据的自动采集与实时分析。评估过程中,应定期组织多部门联合评估,对风险进行分级分类管理,确保重要风险隐患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响应和处置。同时,建立风险分级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分层级响应措施,提升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医院风险动态识别与评估体系的实施保障
有效实施风险动态识别与评估体系,离不开多方面的支持与保障。首先,医院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组织架构,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或小组,负责风险识别、评估、预警与整改的全流程管理。各业务部门应明确风险管理职责,形成横向协作、纵向到底的管理格局。其次,完善风险管理相关制度和标准操作流程,确保风险识别、评估、反馈、处置等环节规范化、标准化运行。
在技术保障方面,医院需加大信息化投入,建设功能完善的风险管理平台,实现多源数据的自动采集、整合与智能分析。通过物联网传感设备,对关键设备、消防设施、环境指标等进行 24 小时不间断监控,实时捕捉异常信号,提升风险预警的敏感度和准确率。与此同时,建立信息共享和数据互通机制,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相关行业机构的数据对接,实现风险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五、体系应用成效与持续优化建议
在实践中,动态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的应用极大提升了医院对非医疗安全领域风险的防控水平。首先,医院能够实现对多元风险的全面感知和智能预警,及时发现设备隐患、消防风险、信息漏洞和环境卫生问题,有效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率。系统的动态评估和闭环管理机制,确保了风险隐患能够从发现、研判、处置到整改全流程可追溯,提升了管理的科学性与效率。其次,风险管理纳入日常绩效考核和管理决策,有效推动各级责任落实,形成了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通过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实现了管理平台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结论
医院其他安全领域风险动态识别与评估体系的构建,是提升医院安全管理能力、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促进医院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本文基于理论与实践,提出了以系统性、动态性、智能化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新模式,实现了对多元安全风险的全流程、全方位、实时管控,极大提升了医院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研究成果为医院管理者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工具,对推动我国医院安全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信息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展望未来,随着医院运营管理数字化、智能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医院风险动态识别与评估体系还将持续优化升级。建议在今后研究中,进一步探索智能化风险识别技术的应用、强化多元协同治理机制,推动医院安全管理向更加精准、高效和智能的方向发展,为医疗卫生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徐静, 李强, 张敏. 医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J]. 中国医院管理 , 2021,41(5):60-62.
[2] 王华, 刘洋. 信息化环境下医院安全管理体系创新研究[J]. 医疗卫生装备 , 2022,43(7):115-118.
[3] 李娜, 陈鹏. 公立医院非医疗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构建[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 2020,37(9):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