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运用

作者

蔡闯

盐城市新常盐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江苏盐城 224000

引言

近年来, 装配式施工技术成为房屋建筑领域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相较于传统现浇模式,装配式技术通过工厂预制、现场装配, 能够显著减少建筑垃圾与碳排放, 同时提升施工效率。然而 , 其推广仍面临构件标准化不足、施工精度要求严苛等挑战。我国装配式施工技术的推广高度依赖政策引导 , 住房城乡建设部在《“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 30% 以上”的目标,可见装配式建筑施工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1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简介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是一种革新性的建造方式,是将建筑的主要结构构件如墙板、楼板、梁柱、楼梯等,在工厂内进行标准化、批量化的预制生产,然后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组装[1]。整个施工技术环节衔接紧密,构件运抵现场后,依据严格的施工顺序和精确的测量定位,使用大型起重设备进行吊装就位,通过预留钢筋、预埋件,采用套筒灌浆、螺栓连接、焊接或关键部位进行后浇混凝土带等方式,确保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另外构件间的接缝需要精细处理,即做好防水、保温等密封措施。装配式建筑施工减少了现场湿作业量,大幅缩短了工期,可以有效降低噪音扬尘和建筑垃圾,提升了施工质量,但对构件精度、运输吊装能力和现场组织协调管理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2 装配式建筑施工核心技术环节

2.1 现场基础与支撑体系施工技术

装配式建筑基础施工是上部结构稳定组装得以实现的前提,即便施工技术要求与传统建筑存在共通之处,但更突出对精度的掌控以及与预制构件的匹配特性,应该做精准的测量放线事宜,既确定基础的轮廓,还得精准定位连接预制柱、墙板所需的预埋螺栓、套筒或连接钢板的位置,必须严格把控其标高和平面位置的偏差,不然会造成后续构件安装无法顺利推进[2]。一般采用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或者筏板基础作为基础样式,混凝土浇筑时要格外留意预埋件的固定,就多层或高层装配式建筑而言,应留意脚手架和模板支撑系统的搭建,设计需全面考虑预制构件的重量、吊装的具体路径、临时支撑点的需求及施工荷载。支撑体系必须达到稳固可靠的要求,可切实承受构件吊装就位时的冲击荷载和后续施工荷载,尤其是针对预制墙板、楼梯这类竖向构件,在节点连接未达到设计所规定强度的时间前,需采用可靠的临时斜撑或支撑架进行固定,维持垂直度及稳定性,支撑点的位置和数量需根据构件的类型、大小及连接方式开展专门设计,且需跟构件上的预埋件或预留孔洞准确契合,必须严格把控支撑体系的拆除时机,非得等节点连接达到规定强度不可,待其能独立承担荷载后才可以实施。

2.2 构件吊装与就位技术

构件的吊装及精准安置为装配式施工核心环节,直接左右建筑的整体质量及施工效率,此环节从着手制定详细吊装方案起步,含有吊装顺序的规划、起重机械的选型和站位定位、吊具的选择与核算,以及围绕不同构件的吊点设计方案,需对构件实施严格检查,核实型号、质量、预埋件情况及方向标识无差错。于吊装操作的过程里,要点就是做到“稳、准、缓”,操作人员需借助精准的指挥信号跟熟练的操作,维持构件在空中姿态的平稳,防止剧烈摆动或碰撞的出现,构件接近安装位置的当口,需慢慢降落,安装工人借助撬棍、千斤顶等工具实施微调,就位控制要靠精准的测量放线及实时监测来达成。工人得按照控制线细致调整构件的平面位置、标高和垂直度,保证其跟设计位置吻合,偏差要严格把控在规范准许的范围里,就大型墙板、异形构件而言,时常要多人一起配合,借助专用定位调节装置实现精确调整,在得到可靠临时固定以前,不得脱钩,构件吊装如图1 所示。

图1 构件吊装

2.3 节点连接与后浇技术

装配式建筑结构安全需要用节点连接,施工技术直接决定建筑的整体性、抗震性和耐久性。常见的连接方式包括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浆锚搭接连接、螺栓连接、焊接以及后浇混凝土连接等。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是目前竖向构件主筋连接的主流技术,构件出厂时在连接端预埋带有灌浆孔和出浆孔的金属套筒,现场安装到位后,将高强无收缩灌浆料注入套筒内腔,充满套筒并包裹住两端插入的钢筋,硬化后形成可靠传力。施工要点包括:灌浆前严格封堵缝隙防止漏浆、采用专用设备进行压力灌浆确保密实、灌浆料严格按配比搅拌并在规定时间内使用、灌浆后需进行保温和养护。浆锚搭接多应用于水平构件或是非主要受力筋,在预制构件中预先留出孔道,现场把钢筋插入,马上灌注专用浆锚料,水平构件与竖向构件之间常采用螺栓连接和焊接,或者作为临时的固定手段,应保证螺栓紧固力矩达到要求,或者焊接质量符合标准。后浇混凝土技术主要的用途是:1) 实现结构整体层的构建,好似在预制楼板上浇筑叠合层;2) 提高节点区域稳固性,就像梁柱节点核心地带、墙板间竖向或横向的后浇带,要对结合面实施凿毛或涂刷界面剂处理,保证新旧混凝土的粘结质量;细致开展支模,防止漏浆现象发生;实施微膨胀混凝土浇筑,充分振捣密实;做好养护工作防止开裂,节点区域的钢筋连接需仔细绑扎到位。

2.4 管线集成与装修技术

装配式建筑的管线和装修的集成化程度高,大量工作前移至工厂完成,现场主要是对接和收尾 [3]。在工厂预制阶段,墙板、楼板等构件内部已根据 BIM 模型精准预埋了电线导管、接线盒、给排水支管套管、预留洞等。现场管线技术的核心在于:1) 精准定位与对接:安装时需严格按照图纸,找到构件上的预埋出口,将楼层主管线与预埋管线进行精确对接,保证位置、标高、坡度正确,连接可靠(如热熔连接、卡压连接、专用接头)。2) 穿线引线:在预埋导管内穿设电线电缆。3) 孔洞封堵与防火封堵:对管线穿越预制构件形成的孔洞以及管线密集处进行严密封堵,特别是防火分区处的封堵需满足耐火极限要求。4) 系统测试:及时进行通水、通电、通气及压力测试,系统功能正常无渗漏。装修技术方面,要保证构件的高精度和表面平整度,减少现场抹灰找平作业。主要工作包括:1) 基层处理:对预制构件表面(如内墙板、楼板底面)进行必要的清理、修补和界面处理。2) 干法作业:应用轻钢龙骨隔墙、吊顶,干挂瓷砖、石材或安装预制装饰挂板,铺装木地板、地毯等。3) 薄层饰面:直接在平整的预制基层上批刮腻子、涂刷涂料或粘贴壁纸。4) 部品安装:安装工厂预制的整体卫浴、整体厨房、门窗等,这些部品在工厂已完成内部管线、洁具、橱柜的集成,现场主要进行就位固定、外部管线和接口的连接。

3 装配式施工技术在施工管理各环节的实际操作运用

3.1 标准化施工与工序简化

装配式施工技术凭借高度的标准化预制与现场组装操作,从本质上简化现场施工工序,增进施工速度,其关键是把传统建筑里大量依靠现场人工操作、湿法施工的部分,转移到工厂环境里做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就像运用预制叠合楼板,导致现场不用搭建满堂脚手架及模板,只需在预制底板上面铺设钢筋网片后,浇筑薄层叠合混凝土,极大减少了模板脚手架的材料投入量、搭拆用时和周转次数。尤其是高性能塔吊群的合理布局与协同运作,是促进构件安装速度提升的关键技术依托,这些设备能高效、精准地使大型预制墙板、楼板、楼梯甚至模块化单元完成吊装就位,其吊装能力以及覆盖范围直接左右着单层构件的安装效率,利用优化吊装顺序和采用专门吊具,大型设备让原本要数天甚至数周的传统现浇工序,在几小时或一天内就完成了,于是缩短了单层施工的周期,实现建造速度的加快。

3.2 在施工质量管理中的运用

装配式施工技术凭借标准化工艺与减少现场变量,为提升施工质量提供技术后盾,在质量管理方面,核心技术应用聚焦在关键连接部位的质量控制工作,与结构安全有关系的钢筋套筒灌浆连接,质量的核心要点是灌浆密实度,这依托于严格的施工工艺:采用特制灌浆料,精确调控水料比,充分搅拌混合,确保灌浆孔和出浆孔通顺,利用专用设备进行压力灌浆,直到所有出浆孔流出饱满浆液并稳压规定时间,还有后续的保温养护相关工作。不妨采用内窥镜、X 光以及冲击回波等无损检测技术对灌浆密实度进行抽查或全数检验,整个安装流程本身体现出高度标准化,从构件进场检查、测量并放线、吊装使其就位、临时支撑做固定到节点连接施工,每一步骤均具备明确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规定,这种标准化流程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传统施工期间因工人技能参差不齐、现场环境复杂等因素引起的手工操作误差,就像钢筋位置有偏差、模板安装存在偏差、混凝土振捣不密实的问题,提升建筑的整体质量与尺寸精准水平。

3.3 在施工安全管理中的运用

装配式施工技术借助改变作业方式与环境,减少了传统施工里的高风险作业,最为突出的安全益处是大幅削减了现场工人开展高空支模、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等危险作业的频率与持续时长,大批工作转移到地面或低空去完成,工人大多是在工厂或地面进行预制构件的辅助安装、连接工作及管线对接,极大地降低了诸如高空坠落、物体打击等风险。这同样引出了新的安全技术关键重点:吊装作业的安全性,这要求编制详细的吊装方案,选用恰当的起重设备和经验算的吊具,保障吊点的设置合理无误,认真落实“十不吊”规定,实施吊装区域的隔离,由持有效证件的专业信号工和司索工指挥操作,杜绝构件在吊运进程中出现摆动、碰撞与倾覆。不管是临时稳固竖向构件用的斜撑,再或者是支撑叠合楼板的独立钢支撑或快拆架,其设计必须经过缜密的计算,保证能承受施工以及风荷载;安装位置要精准,与构件的预留孔洞和预埋件达成可靠连接;拆除时间必须严格依照规范要求,应在节点连接达到设计规定的强度标准后开展,避免结构在未形成整体的阶段出现失稳,这些技术手段是保障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安全的关键要素。

4 结论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通过将建筑主体结构分解为工厂预制的标准化构件,并在现场进行高效机械化组装,从根本上变革了传统的建造模式。可以缩短工期、提升工程质量和安全性,并有效减少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展望未来,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潜力巨大,其成功推广将高度依赖于技术的持续迭代与融合,应积极探索智能建造装备的应用,以进一步提升施工精度和效率。随着产业链协同能力的增强和标准化体系的完善,装配式技术有望从结构主体向全装修、机电设备集成方向深度拓展,最终实现建筑产品的高品质、高效率交付,整体提升建筑行业生态。

参考文献:

[1] 韩俊伟 . 建筑钢结构装配式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J]. 居业 ,2025,(07):13-15.

[2] 李淑芬 . 装配式技术在高层住宅建筑中的施工要点分析 [J]. 居舍 ,2025,(20):44-47.

[3] 张艺 . 装配式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实践探究 [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5,(12):167-169.

作者简介:蔡闯,1996.07,男,汉,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目前从事建筑施工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