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黄彩霞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梅林中学 514445
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不仅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基石,更是学生能否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理解能力公民之关键。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传统的教育理念已难以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因此眼下的当务之急是探索一种更加贴合学生实际、富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教学模式,从而为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深厚法治素养的新时代青少年保驾护航。
一、项目式学习概述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实践为核心,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它跳出了传统课堂的知识灌输模式,让学生在真实、复杂的问题中探索、发现、合作,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项目式学习的内涵,不仅在于知识的掌握,更在于对知识的运用和转化,确保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从项目的设计、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中,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与合作性,从而真正达到深度学习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式学习也强调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让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及团队协作能力[1]。
二、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的设计原则
(一)内容多元化
内容多元化指程内容的丰富性、包容性和多维度,确保学习者在探究相关问题时,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理解分析。首先,内容多元化现在知识来源的广泛性上,项目设计不应局限于教科书或传统的教学资源,而应积极引入包括社会热点、历史事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念、法律法规的演变等多元知识,这种设计理念可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加立体、全面的知识框架,培养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能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其次是道法问题讨论的深度,项目设计应鼓励学生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乃至国家、国际等不同层面对相关知识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学生对道德规范和法律条文的理解,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另外,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同样值得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背景有着极大的不同,提供多种选择路径和展示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项目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空间,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的有效举措。
(二)情境生活化
生活式教育是一种深入人心、润物细无声的学习方式,强调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法治精神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之中,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感悟和实践,这种教育模式增强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在生活化的设计原则下,道法教学不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实践体验。该理论基础在于,人的认知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渐构建的,当人们将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内容与日常生活情境相结合,学生便能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感受、思考,进而形成正确的道法观乃至人生观,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符合人类认知的自然规律,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般来讲,生活化原则的设计要求教师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注重情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验不同的道德冲突和法治问题,逐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三)主题精确化
在设计实施教育项目时,必须精妙筛选学习的主题,确保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能够围绕一个核心知识点或道德观念进行深入的学习探讨。主题精确化的实现,首先要求教师对项目主题进行精心选择,这个主题应当既符合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总体目标,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其探究欲望。比如简单的“诚信”二字就可构建一个契合社会主题的教学活动,既具有现实意义,又能促使学生思考诚信这一道德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2] ;同时,主题需要细化为具体的学习任务,任何一个子项目、子环节应当紧密围绕主题展开,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理解把握主题的内涵;最后,对主题进行深入的拓展亦是教学重任,其本质在于挖掘主题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价值取向,从表层认知过渡到深化学习,这是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得到升华之关键。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的实施对策
(一)问题驱动,培养逻辑思维
问题是思考的起点,是激发思维活力的源泉,在道德法治教育中,培养逻辑思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能力,通过设定具有深度和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加理性且全面地看待事物,增强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深入理解,同样也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如教学“维护祖国统一”时,课上展示历史图片、播放相关视频或讲述真实故事,引出“维护祖国统一”这一主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祖国统一的庄严与神圣。随后抛出一个核心问题:统一的概念是什么?为什么要坚定这一理念?旨在引导学生思考祖国统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其爱国情感。接着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并鼓励学生从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角度寻找答案。师生可共同查阅历史文献、收集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祖国统一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小组讨论后展示研究成果,采用演讲、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在互动交流中深化对维护祖国统一的认识,在此期间,教师需给予一定的点评指导,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情境创设,呈现真实内容
情境创设的核心在于还原生活的真实面貌,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体验、思考、行动。这种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束缚,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则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情境创设尤为重要,因为这是学生建立道德法律规范的平台,也是将其内化为个体行为准则的驱动力。
在“多彩的职业”一课中,为使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从而让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开设一次“职业探索日”的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选择职业,比如有的学生会选择成为医生,体验救死扶伤的艰辛与使命;有的选择教师,感受教书育人的荣耀感、成就感;还有的学生想要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在模拟案件调查的过程中感受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呈现一个身临其境的场所,真实感受每个职业的特点和魅力[3]。然后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探究每种职业背后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要求,根据所学内容分享职业感悟,比如身为医生会讨论如何在紧急情况下遵循医疗伦理,而教师会探讨如何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升华。它深入挖掘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内在逻辑和实践价值,让学生在项目的推进中获益匪浅,更在思考、合作、探究中体验学科的魅力和深度。还望相关教师不断深化对项目式学习的研究实践,使道德与法治教育真正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静娇 .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探索 [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0,38(01):47-48.
[2] 钟培嘉 . 基于情感教育的道德与法治教学 [J]. 文理导航 ( 上旬 ),2009,(03):76-78.
[3] 金燕 . 例谈在项目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J]. 全国优秀作文选 ( 教师教育 ),2005,(01):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