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价值观引领

作者

黄彩霞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梅林中学 514445

引言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法治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标

1.1 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初中阶段成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作为这一过程基础的是道德素养培养,道德素养不单单是有关是非对错的基本认知,它也牵扯到学生对自身、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及使命感,在这一过渡阶段,要利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及行为习惯,助力学生塑造独立思考能力与对社会规则的敬重,凭借课堂教学跟实践活动相整合手段,学生在具体情境时可理解诚实、尊重、公正、责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依靠实际表现不断印证和增进这些观念。

1.2 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属于道德与法治教育核心的是法治意识培养,尤其在初中这个阶段,学生的法治理念及法律认知往往处在初发阶段,增强学生对法治意识的认同感,需让他们领悟法律的重要价值及其在社会生活里的基本功效,学生当清楚明白,法律并非仅是规范行为的手段,更是保障公民权利、维系社会秩序的关键依托,开展教育需凭借生动案例及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法律并非仅存于书本里,而是和日常的生活紧密相依。

1.3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初中课程学习阶段,学生价值观正处于逐步培塑阶段,如何扶持他们树立恰当的价值观,关联到他们今后的人生路径与社会适应本领,正确的价值观需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形成,聚焦公正、平等、自由跟责任等基本价值要点,教育需凭借理论与实践相融汇的途径,推动学生形成对于这些价值的恰当理解与赞同,于教学实施的进程中教师,并非只进行知识讲授,更要借助引导学生反思社会现象去探讨道德伦理问题,推动他们构建起对社会公德、家庭责任及个人权利的全面认识。

2.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价值观引领

2.1 爱国主义教育

2.1.1 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开展阶段,辅助学生掌握国家历史与文化是初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要点之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悠久的历史为中国所具有,其打造出国家独特的精神联结,同样作为现代国家认同的根基支撑,借助对历史进程与文化演变的深度探究,学生可逐步体会到国家的繁荣兴盛并非一下子就能实现,而是先祖们在茫茫历史岁月里持续奋进达成的结果。在进行中国古代文化、革命史及近现代史学习之际,学生有能力明白中华民族于不同历史时期经历过的挑战与达成的成就,例如以推进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学习为途径,学生不只能弄懂这些发明的历史意义和内涵,也能够理解到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贡献内涵。

2.1.2 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增进个体的国家认同感以及民族自豪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核心目标的组成,在初中这一学习阶段中,学生的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正处于逐步架构的进程里,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炽热情感意义重大,借助对中国历史、文化及现代发展的深入学习,学生可渐渐构建起对国家的认同感。此认同感不仅在对国家发展的认识范畴里得以体现,更反映在对民族复兴秉持的共同责任感里面,经由介绍中国于国际舞台呈现的成就,学生能体悟到祖国走向强盛产生的自豪感,不管是中国航天技术的优化、经济的上扬,也或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这些成就皆可当作激励学生成长的力量支柱。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1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纳入其中,这 4 个元素彼此存在联系,共同充当了国家与社会实现进步的核心驱动要素,富强反映出国家经济力量及综合国力的增长,它不只是反映在物质财富的积累层面,同样彰显在科技、文化等范畴的整体发展。身为全球第 2 大经济体,中国崛起依靠的是聚焦持续创新与发展的战略布局,民主作为重要部分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强调的核心是人民主权与社会公正,体现出公民在政治决策相关事宜上具有平等表达与选择权,体现出国家对个体权益的珍视与保障力度,文明表征着对精神层面及社会道德的相关要求,体现为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强化,再加上文化素养与道德水准的稳步上扬。

2.2.2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文明的关键体现,映现出对个人尊严和社会公平的高度聚焦,自由最先指出各位公民要享有思想及行为的独立性,得以自由地倾吐个人意见,自主挑选生活样式,且于法律构建的框架体系里享有自主之权。自由得以实现并非处于无序情形,而是依托法治形成的保障,权利可由每个人平等地享有,实施不侵害他人利益的选择,平等突出说明,不论性别、年龄情况,以及身份、经济状况,同等的机会与待遇应归属于每个人,这成为现代社会公正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公正并非仅体现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层面,更在于每个人在获取资源及社会服务的时候可以得到公正对待。

2.2.3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针对公民个体提出的道德要求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价值观不只是对社会责任的号召,也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需遵循的行为范式,深厚情感作为公民对祖国的体现 爱国的自然流露,其源自对国家历史、文化传统的肯定与礼赞。通过掌握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公民会更全面地认识自身于社会格局中的角色与担当,进而促进国家走向发展与昌盛,敬业要求个人处于职业生涯阶段时,始终将高度的责任感及敬业精神维系下去,在工作中公民既要去追求个人的职业发展,更要肩负起关乎家庭、社会及国家的责任,作为社会交往的基础的是诚信,要求每个人于任何情形之中言行皆一致,奉行诚信守约的原则,不论为个人还是企业,诚信成为建立信任、保障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石。

2.3 个人品德教育

2.3.1 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处在个人品德教育核心之列,其不仅牵扯到个体的道德操守,还对社会整体风气形成影响,诚实体现为真实与真诚,都应带着真实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和自己,而不是利用隐瞒或伪装的手段,无论是日常居家生活中的琐碎事,抑或是工作与学习里的关键抉择,诚实皆为基础的行为标尺。诚实并非只是简单的直白,而是需在尊重他人的情境里,讲出自身的真实看法,与此同时诚实延伸至守信这一范畴,它要求每个人承诺之后去完成自身责任,信任成为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的根基,而信任积累需以长期的守信作为维系方式,一旦失信不论处于家庭、学校也或社会的体系内,皆可能碰上不被信任的结果,个人的信誉会被这种情况所影响,也会引起群体和谐的毁坏,启发学生树立诚朴守信的意识,且是培养个人道德品质的关键一环,也是促使社会文明跃升的必要阶段。

2.3.2 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的体现是尊重他人的意见、感受及其权利,在双方交往时段里,必须始终维系宽容与理解态势,每个人的背景、经历、性格及观点也许存在差异,不过这些差异并不表明谁在整体上更胜一筹,也或谁的观点该受打压,对他人尊重不只是在言语层面展现,更具核心意义的是在行动里践行尊重。不管是碰到同学、老师也或是陌生人,尊重成为人与人关系的黏合剂,在和他人互动交流时,关心其内心的实际感受,给予其应得的关怀与体谅,才可切实构筑起和谐的社会体系,在家庭中尊重长辈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且是对家人的爱护;在学校里对教育重视的表现是尊重老师,尊重同学是搭建友谊的基础,在社会生活场景里,尊重他人对个人形象塑造有积极意义,也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增添动力。

结束语

总之,跟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价值愈发凸显,凭借综合性的教育,学生可借助全面教育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对社会有积极意义的人才,教育工作者应持续推进教育方法的探索与创新,让道德与法治教育更紧密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有效地推动学生实现全方位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造就更多具备高尚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新时代青少年,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达成、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邓国珠 . 新媒体环境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 [J]. 亚太教育 , 2007, (20): 178-181.

[2] 王军斌 . 微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J]. 中国新通信 ,2008, 26 (13): 85-87.

[3] 汪激 .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 2003, (04): 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