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提高初中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对策

作者

何金萍

吉林省汪清县汪清第一中学  133200

一、提高初中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价值

(一)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初中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于真实社会环境里锻炼多方面能力,在与各类人群交往过程中其沟通及人际交往能力获提高,直面并处理实践中产生问题时其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不断增强,且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对社会有更深入理解、培育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并树立正确价值观。

(二)推动课堂知识与社会现实的融合

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多数是理论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则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契机,借由参与社会实践学生能亲身感受知识在现实生活里的效用、领悟知识的价值与意义进而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可打破传统课堂教学限制,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且富有意义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

二、提高初中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对策

(一)科学设计活动内容,贴合学生实际需求

自我决定理论指出,当活动内容与个体需求相契合时,能够有效激发个体的内在积极性。初中学生正值青春期,自主探索的欲望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需求十分强烈。因此,活动内容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以及兴趣所在。科学地规划内容,应当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基础,将抽象的社会话题转化为学生可实际感知并操作的实践任务。

比如,以初中生普遍感兴趣的“新媒体与生活”作为活动主题进行设计。结合语文科目信息筛选以及数学科目数据分析方面的知识,安排学生分组开展针对社区内不同年龄段人群使用短视频情况的调查工作。设计具体的任务如下:利用问卷星软件制作调查问卷,问卷中涵盖诸如“每天使用时长”“关注内容类别”等问题;走访社区里的老年人,记录他们对于短视频的看法;在统计好相关数据之后,分析短视频给生活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撰写成报告。该活动内容紧密联系学生日常所处的新媒体环境,难度适合初中生完成,既能让学生运用所学学科知识,又能够引导他们对社会现象展开思考,从而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创新活动组织形式,增强学生参与体验

依据体验学习相关理论,学习乃将体验转化为知识之进程,多样组织形式可丰富体验层面。传统集体式活动常使学生处于被动跟从状况,故创新形式需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抉择权利。可借助小组自治、角色分配、成果共同创造等途径让学生于活动里承担如策划者、执行者、展示者等具体职责,在相互交流与协作中加深体验。此参与式组织形式能打破“教师安排 - 学生执行”固有模式,切实让学生成为活动主体,于自主探究中收获更为深刻感悟。

比如开展“校园周边交通优化”活动,采用“项目小组”形式,学生自由组合成每组人数在 6 到 8 人之间的小组并自主挑选角色,调研员负责记录高峰时段车流量,访谈员对交警及家长展开采访,设计师绘制优化方案草图,发言人负责准备汇报内容。活动期间小组自行制定时间规划,像周三放学后进行调研、周五讨论方案,教师仅提供安全提示及沟通技巧方面指导,不干涉具体决策。最后各小组在年级会议上借助模型、图表展示方案,如“增设斑马线”“设置减速带”等提议,学生于分工与协作中体验完整项目流程,强化对公共事务

参与感觉。

(三)加强活动指导与培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所具备的社会实践经验较为匮乏,在面对不熟悉的场景时很容易滋生畏难的情绪。因此,引导与培训工作必须贯穿整个活动流程。在活动的前期阶段,重点应当放在方法的传授上面,比如访谈的技巧、数据记录的方式等;在活动的中期,要针对具体出现的问题给予指点,像在沟通遇到阻碍时该采取何种应对措施;到了活动后期,则要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与总结,提炼出活动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一方面能够助力学生克服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另一方面也能够防止干预过度,使学生能够在不断尝试与修正的过程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以“社区养老服务”活动为例,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专门组织了专项培训。采用情景模拟的办法来教授访谈技巧,打个比方,询问老人“您平时喜欢参与什么活动”就比“您觉得孤独吗”这样的问法更为恰当合理;还会示范如何记录有用的信息,例如运用表格对“需求”“建议”等内容进行分类梳理;同时也着重强调沟通时的礼仪规范,像敲门要轻、要耐心倾听等。在活动进行期间,要是发现某个小组不知道怎样和沉默寡言的老人交流,教师就会给出提示:“不妨从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入手,慢慢地引出话题。”在活动结束之后,组织“问题会诊”,让学生把诸如“老人拒绝回答问题该怎么办”之类的疑惑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借助这样系统的引导,学生能够逐渐掌握实践所需的技能,在面对复杂状况时的应对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结语

初中阶段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乃其认识社会与提升综合素养的关键方式。该项活动所具备的价值,不止体现于实践过程的经历,更体现在学生于真实场景中的体悟与发展。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极有可能于学生内心撒下责任、担当以及奉献的种子,进而激发出他们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内在驱动力。借由实践,学生能够走出教室,把书本知识同现实生活相互关联起来,培育独立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勇 . 新教材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4,(46):19-21.

[2] 包 秀 文 . 中 学 生 社 会 实 践 活 动 实 效 性 的 探 究 [J]. 考 试 周刊 ,2019,(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