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源性咳嗽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吴静妍 许邃 王伟 沈明洁
上海市浦东新区花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1. 概述
“喉源性咳嗽”为中医病名,是由著名中医耳鼻咽喉学科创始人干祖望首先提出,于1993 年全国耳鼻喉科学术会议上确定,熊大经教授将其精炼为“喉咳”[1],属“慢喉痹”的范畴。临床表现为长期反复阵发性发作的咽喉奇痒如蚁行,随之刺激性干咳,甚则声嘶、干呕欲吐,痰少难咳或无痰,常伴咽干微痛,咽喉有咽异物感,频频清嗓,进食无碍 [2],咽部检查可发现咽喉黏膜轻度充血、肿胀或伴有淋巴滤泡增生,临床理化、胸部 X 线检查往往无明显异常。西医与之相对应的疾病有慢性咽炎、慢性咳嗽等 ,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全世界约有 20% 的成年人罹患慢性咽炎 [3],往往病程较长,且症情反复,难以根治,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2. 对喉源性咳嗽的认识
2.1 中医对喉源性咳嗽的认识
2.1.1 古代中医对咳嗽的认识
古代文献中尚无“喉源性咳嗽”之名,与之表现相似的疾病有风咳、燥咳、郁咳及喉痹等。对于风咳的描述,《诸病源候论》有载:“欲与因咳,言不得竟是也”。肺气通于秋,燥为秋季当令,燥邪易从口鼻侵入耗伤肺津而致干咳,《病因脉治》云:“天行燥烈,燥从火化,肺被燥伤则必咳嗽。”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郁而化火,伤于肺而致咳,《证治汇补·咳嗽》有云:“火郁咳者, 有声无痰, 咳必连声。”[4] 等。
病因病机方面,从脏腑角度出发,《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提出了咳嗽不只因于肺系疾患,其他脏腑功能的失调亦可导致咳嗽。《医学三字经》认为肺清虚娇嫩,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来犯而致呛致咳。从外感角度出发,《河间六书》有云:“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5],认为外感六淫邪气皆可致咳嗽。《景岳全书》云:“肺苦于燥,肺燥则痒,痒则咳不能已也。”[6] 强调了燥邪致咳的特点。“风为百病之长”,《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重楼玉钥》有云:“大抵风之为患,好攻上……内关咽喉为第一”,肺为五脏最高,喉为肺系,为肺最高最外之门户 [7],故风邪易犯咽喉,风胜则痒,痒而作咳。从外感与内伤角度出发,《医学心悟》认为:肺属金如钟,六淫邪气外击或食饮劳倦之火内攻均作声响。《证治要诀》同样认为咳嗽由外感与内伤而发,外感即受风、寒、暑、湿邪,内伤即七情饥饱。《证治汇补》认为风火相煽结聚于咽喉,则作痒而干咳。《诸病源候论》云:“逢热则痒,逢寒则痛”,说明咽喉部的痒痛莫不与寒热相关。
2.1.2 现代中医对喉源性咳嗽的认识
“喉咳”顾名思义,即咽喉部疾患所致的咳嗽症状[8],临床上喉咳的症状不局限于咳嗽,咽干、咽痒、咽异物感等均是喉咳的主要表现。现代医家对喉咳病因病机的认识各有不同,具体如下。
(1)从外感论治
刘可普等 [9] 从喉咳“作痒而咳,不痒不咳”的症状特点入手,认为“风邪”是辨证的核心,因风善行数变,其性轻扬开泄,易走窜于孔窍,因咽喉与外界相通,更易受风邪来犯,而风动则痒,故痒而作咳。任思秀 [10] 也从风论治喉咳,认为风为喉咳的主要致病因素,风为六淫之首,可单独致病,又可与其他病邪相间致病。单独致病则见咽痒咳嗽,夹湿则兼见咳痰,夹热可见咽痛。同时又因其善行而数变的属性,而发病迅速,难以自抑。
(2)从脏腑论治
万文蓉 [11] 总结干祖望教授的经验,提到干老常从“痒症”着手,认为津枯及郁火均可致痒,而责其根本在于脾土失健,因生化无权可至气虚及血少津亏,咽喉不得濡养加之血虚生风则咽喉干痒而咳;气不得运行而郁滞,日久则化热化燥,故咽干思饮。姜辉等 [12] 总结刘大新教授以“和法”论治喉咳的经验,分别从咽喉与五脏六腑的经络联系、功能相关角度阐明咽喉与五脏六腑的关联性,强调喉咳的核心病机为“脏腑失和”。
(3)从经络论治
陈家伟等 [13] 总结名中医谢强论治喉咳的经验,认为喉咳病因为风邪壅窍与经气不利。风胜则作痒作咳,风邪袭肺,肺失宣肃,气不得畅而壅滞咽喉;咽喉为多条经脉直接或间接络属,风邪阻窍则经气不利,脉络痹阻,故而致使喉咳的发生。李密密等[14] 从“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理论出发论治喉咳,将一阴一阳对应于经脉的“营卫”层面,基于《四圣心源》中的气血论“其在脏腑则曰血,而在经络则为营,营卫者,经络之气血也”阐明营卫气血的生理,营卫调和则经脉通利,营卫气逆而易成痹,痹久者易化热、化燥、化瘀。
(4)从少阳论治
张琳琳 [15] 经临床观察发现喉咳患者伴有焦虑状态者居多,于是便从论治少阳枢机角度入手,枢机不利而至邪伏于半表半里,阻碍气机的运作,肺失宣肃上逆作咳,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至情志失常,久则耗伤正气,继而加剧疾病的迁延。基于“少阳主枢”理论,从少阳与三焦、肝与脾、肝与肺对气机和或气血津液运转的角度阐明喉咳发生的原因,从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少阳”来论治喉咳,气机调畅则咽喉开阖正常而咳嗽自止,并提出可以小柴胡汤作为主方以和解少阳,同时对久病者不忘顾护脾胃以培土生金。
(5)从“内膜腠”学说论治
喉源性咳嗽的病位主要在咽喉,若只是围绕肺进行辨证会有失偏颇,在“内膜腠”学说的指导下,通过辨别邪之内外、侵袭黏膜范围及膜腠病变浅深以定邪之表里、是否侵袭肺脏及药性趋势,并与传统辨证相合,将咽痒所致的喉源性咳嗽辨为风邪侵袭、咽喉郁滞及虚火上炎型而后对证施治,效果显著。
2.2 西医对喉源性咳嗽的认识
对于慢性咳嗽,国外研究表明暴露于烟雾尤其是颗粒物等污染的环境下是慢性咳嗽发生的常见原因,而诸如哮喘、嗜酸性细胞性支气管炎、胃食管反流疾病、鼻后滴漏综合征、肺纤维化等均可引发慢性咳嗽,其可能与咳嗽受体的敏感性增加及脑干中枢变化有关,而后针对特发的原因不明的咳嗽,Chung KF 提出“咳嗽高敏感综合征”这一概念。咽喉源性之咳嗽的机制在于咽部炎症刺激使迷走神经兴奋而产生神经冲动,触发一系列的协调反射而引起咳嗽。喉咳与 IgE 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有关,机体在抗原入侵后产生一系列反应后处于致敏状态,当机体再次接触抗原后便产生抗原抗体反应,从而引起肥大细胞和 Eos 脱颗粒,释放大量的生物活性物质而引发变态性炎症。喉咳属于慢性咽炎的范畴,病因为受到细菌、病毒感染而引发变态反应,进而产生气道高反应,刺激咽喉部的咳嗽感受器而引发咳嗽等不适。
3. 喉咳的中医药治疗
3.1 内治法
本病风邪犯肺、脾虚痰浊、肺肾阴亏、阴虚火旺、卫表不固禀质过敏、肝郁气滞及瘀血阻络 6 型,可分别以三拗汤、参苓白术散、知柏地黄汤合沙参麦冬汤、脱敏汤、半夏厚朴汤及会厌逐瘀汤加减治疗。对喉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显示,本病证可归纳为:风邪犯肺型,脾虚痰浊型,阴虚火旺型及卫表不固、禀质过敏型,采用桔梗汤、利咽止咳汤及润燥养喉汤等进行治疗,并阐述经过对证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康复。
3.2 外治法
在针灸歌赋的指导下从肝论治,针药相合,在治疗肺的同时,可结合其他脏腑整体论治,配合针灸达到很好的临床疗效。穴位敷贴治疗喉咳的疗效,可选用禀质特异型的喉咳患者,于三九天、三伏天穴位贴敷中药一个疗程,通过设置安慰剂敷贴组作对照研究,显示中药敷贴组症状改善明显。“肾主抵御外邪”,禀质特异者其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不充则卫外功能失常,故易受虚邪贼风侵袭而发病。另外,通过推拿治疗喉咳患儿的疗效,说明推拿对喉咳咽部症状的改善是有效的。
4. 小结
近年喉源性咳嗽发病率逐步上升,中医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以整体观为指导,采用全身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的方法,调理全身的同时不忘局部精准施治,有着作用快,疗效佳,副作用小且价格低廉的优势,增强了患者治疗信心的同时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更有利于疾病的疗愈。
参考文献
[1] 刘建华 , 张琳琳 , 张琳婧 . 喉源性咳嗽的中医诊治思路 [C]//. 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二十五次学术年会暨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 .
[2] 潘梦晨 , 王东方 . 王东方教授应用自拟宣肺脱敏汤治疗喉源性咳嗽经验 [J]. 中医
药导报 ,2018,24(10):121-122+129.
[3]A L C, Armone C A. Pilot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high molecular weight
sodium hyaluronat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haryngiti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munopathology and pharmacology,2015,28(4).
[4] 王玉明 , 李贺 , 鲍和萍 . 基于唾液 SIgA 免疫防御探讨开雍刺血法治疗喉源性咳嗽
疗效机制 [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21(01):21-23.
[5] 吕志超 , 张佑 , 刘晓静 . 喉源性咳嗽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J]. 北京中医
药 ,2019,38(08):838-840.
[6] 廖龙燕 , 张燕平 , 李声岳 . 李声岳教授治疗喉源性咳嗽的经验总结 [J]. 贵阳中医
学院学报 ,2019,41(02):11-13.
[7] 黄卓燕 , 张勉 , 杨培培 , 高阳 , 陈潇 , 李艺 , 郑琴媛 .“雾化 - 揿针 - 穴位注射”
三联疗法治疗禀质特异型喉咳临床观察 [J]. 山东中医杂志 ,2019,38(12):1131-1136.
[8] 黄俭仪 , 纪然 , 严道南 , 张新玲 , 田婷 . 干祖望运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治疗喉源
性咳嗽的经验 [J]. 内蒙古中医药 ,2022,41(07):80-81+136.
[9] 刘可普 , 马华安 , 郭宗耀 . 喉源性咳嗽中医临证探析 [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
报 ,2017,37(06):633-636.
[10] 秦 岭 , 刘 赟 , 任 思 秀 . 任 思 秀 从 风 论 治 喉 源 性 咳 嗽 [J]. 河 南 中
医 ,2021,41(03):375-378.
[11] 万文蓉 . 干祖望辨治喉源性咳嗽经验探要 [J]. 北京中医 ,2000(05):6-7.
[12] 姜辉 , 王嘉玺 , 魏然 , 丁雷 . 刘大新教授运用“和法”治疗喉源性咳嗽经验探析
[J]. 河北中医 ,2022,44(05):721-724+728.
[13] 陈家伟 , 谢强 , 兰智慧 , 乐毅敏 . 谢强针药结合治疗喉源性咳嗽经验 [J]. 中医药
导报 ,2020,26(14):178-179+187.
[14] 李密密 , 马金成 , 宗凯 , 卫彦 , 寇吉友 . 从《黄帝内经》“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治疗喉咳新探 [J]. 环球中医药 ,2020,13(08):1371-1373.
[15] 张琳琳. 从少阳论治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