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谢路
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阜阳 236041
“大思政课”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观点和新理念,是提高思政课建设水平的重要工作。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政课”到“大思政课”的变化赋予了思政课建设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神圣使命,是思政课使命的升华,是思政课建设工作的深入拓展。当前学术界关于“大思政课”的研究较多,但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使用与思政课堂的开展堵点仍然很多,这已经严重影响了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亟需寻找破解之法。
一、“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利用的必要性
2020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时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1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善用社会大课堂的重要途径,更是连接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重要纽带。整合和利用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是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思政课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是适应时代变迁的要求、思政课发展的诉求、更是培养时代新人的追求。
(一)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现实需要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大思政课”建设是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与传统思政课建设相比,“大思政课”更加重视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新模式、新格局,实现全成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效果。
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整理利用有利于挖掘全社会育人主体,落实各方育人责任,实现全成员育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 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整理利用需要多方配合,形成多方努力的思政课建设局面。首先,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整理利用工作的领导作用,用好权利机制和治理机制调动优质资源,搭建共享平台。其次,发挥大中小学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整理利用工作的主体作用,尤其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来识别、开发、整理和利用相关社会实践教学资源。再次,发挥社会组织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整理利用工作的协调作用,通过社会组织的影响力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和平台。最后,用好企业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整理利用工作的辅助作用,在合作中双向育人,既实现优质的就业,又提升了思政课教学质量。
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整理利用有利于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际教学环节,实现全过程育人。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整理利用,通过多方协调联动,建立双向实践课程育人链条,打造思政课协同发展的课程群,凝聚育人合力。首先,实践教学资源整理能够实现公共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价值联通、育人资源联通和育人主体的联通,形成育人课程新机制。其次,实践教学资源整理利用能够赋予思政课建设各要素以新的活力,实现育人主体尽责、学生积极参与、目的符合实际、内容系统有效、方法实用多样以及情境鲜活有感染力。最后,实践教学资源整理利用能够实现思政课各环节的设计科学、鲜活和有效,目标、内容、方法和情境更贴合学生生活成长实际,学生更容易接受熏陶,进而实现全过程育人。
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整理利用有利于善用“大思政课”课堂,扩大思政教学场域,实现全方位育人。随着国内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西方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的输入都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冲击,思政课教学环境变得斑驳复杂。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我们要善用社会“大思政课”课堂,把思政课教学置于“社会”场域之中,整合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运用多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的鲜活性。
(二)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必然要求
“大思政课”建设就是要通过调配社会资源,重构资源体系结构,促进社会思政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化育人机制,提升育人质量,构建思政育人新格局。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整理利用正是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必然要求。
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整理利用有利于建设思政教育“大课堂”。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革,广大青年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域发生巨大改变,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就要打破常规,走出传统的思政小课堂,改变原有的单向输出的封闭空间限制。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好利用将极大改善思政课教学境况,促进思政课教学空间立体化、教学内容系统化,教学情境真实化,构建起符合学生学习成长规律,贴近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政“大课堂”。
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整理利用有利于搭建思政教育“大平台”。当前国内思政教学资源不均衡,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影响全国思政课建设的协调发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整理利用将为思政教育“大平台”的搭建构筑资源基础,整合丰富资源的共建共享,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协调发展。
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整理利用有利于统筹思政教育“大师资”。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教师工作队伍,是保证“大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目前国内思政教师队伍庞大,主要以学校教师为主,其他领域人才较少,严重影响“大思政课”建设质量。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可以发掘一大批优秀思政人才,可以进一步补充思政工作人才队伍,统筹思政教育“大师资”,更好地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二、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利用的路径
“大思政课”建设要以庞大的社会思政资源为基础,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汇聚思政育人合力。然而,目前部分地区和学校在整理利用方面主体责任不明、建设经费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调动资源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学校思政教学体系滞后、课堂教学与社会现实脱钩、课程思政“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丛生,思政教学实践教学资源整理利用工作刻不容缓。
(一)多主体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利用
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社会号召力,落实领导责任。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需要调动社会各方资源,遇到阻力和难题较多。发挥党和政府的号召力,利用政府公信力征集社会实践经典案例,建立思政教学案例库,保障思政教师的课程思政开发。同时,以政府为媒介,打通学校与各类组织的交流通道,打造实践教学第二课堂,保障学生实践课堂的顺利开展。
深入挖掘学校的课程创造活力,压实主体责任。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能否进入课堂,发挥育人作用,离不开学校的思政课程建设。首先,各级学校要建立相关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在充分利用社会思政资源基础之上,积极开发新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案例,予以推广使用。其次,各级学校要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打造特色思政课实践课程体系。紧扣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组织开展“互联网
“红色 +”“德育
“实干 +”等社会实践活动,注重总结成果与经验,形成可复制模式向外推广,推进实践教学规范化。
持续强化社会组织的建设能力,夯实服务责任。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好不好,取决于基
1 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 [N]. 人民日报 ,2020-09-19(1).
2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0:09.
设施和服务意识。各类社会组织要强化与学校思政课程共建共享,重视思政课程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更好为思政实践教学提供更好的场域。
(二)多途径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利用
挖掘地方思政元素,打造特色实践教育基地。实践教育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合,挖掘基地思政元素,有利于充分利用基地资源,达到思政育人效果。博物馆要充分挖掘历史底蕴,实现以史育人;科技馆要展现科学魅力,达到科技育人;农场要展现田园生活,满足劳动育人;美术馆要展现艺术之美,提高美育水平 ...... 这些公共基础设施的思政元素需要充分挖掘,打造育人新场地,创新育人新形式,更好地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
赋能网络思政元素,构建主题网络实践课堂。互联网作为最发达的交流媒介之一,信息的处理、储存和变更都较其他教学手段有着极大的优势。构建主题网络实践课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同时也会给学生带来真是的现实体验。利用互联网虚拟技术,参照现有的可复制的实践课堂情境,开发和构建网络实践课堂虚拟情境,使用 VR 技术或者打造虚拟体验实验室,让学生置身其中,更好地去体验生活中的现实情境,提升思政育人能力和水平。
整合社会思政资源,开发实践教育案例库。通过对思政实践教学案例征集、筛选、整合和开发多个环节的运作,打造实时更新、内容鲜活以及可操作性强的案例库,从而整合和利用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同时对于案例库的使用建议,则是需要各地区教育局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教师和学者展开编写,着重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可开展思政实践教育的使用建议。
(三)多方面保障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利用
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工作尤为重要。目前这项工作涉及多元主体、多种途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思政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利用的多方面保障机制,有助于优化思政课教学资源配置,推动建设一个共建共享的思政实践教育资源平台。
凝聚政策合力,发挥制度优势。一方面,教育部、宣传部、农业农村部等主管部门通过资金支持、政策扶持、优待激励、资源共享、基地共建等方式,动员社会相关群体参与建设工作,推进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利用的规范化、合理化、有序化,更好地打造满足新时代学生身心发展的思政育人新课堂。另一方面,科研院所通过设立项目申请、交流学习、校地共建等方式,整合并高效使用实践教学资源,建立稳定的规范制度体系,实现社会整体资源的调用和整合工作的协调推进。
保证物质资源发力,夯实教学资源基础。物质资源保障是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整理利用工作开展的基础支撑和发展条件。首先,人力资源是保障工作推进的智力支撑。通过建立专家库、教师库等方式,汇聚智力,推进教学资源的整理与开发,提高教师的使用能力和课程的针对性。其次,财务资源是保障工作推进的经费支撑。通过建立专项资金、申请项目、开发案例、主办实践活动等方式保证多元化资金供给,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整理利用工作的顺利展开和持续发展。最后,基础设施是保障工作推进的硬件支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科研院所要保障办公设备配备、资料储存中心、资源研发中心以及网络研发与实践中心等硬件设施的完善和配置,满足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整理利用工作的开展。
三、结语
在全国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全社会各主体要坚持“思政”导向,树立“大思政”观,持续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整理利用工作,不断开发新的教学新模式、新案例,锚定科学实践、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开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开创新局面,更好推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建设发展,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开创时代伟业孕育更多优秀人才,不负党和国家对“思政课”建设的美好期待。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中心(安徽理工大学)开放课题基金(2023-2024 年度)“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SXDTYB2024003);阜阳市2024 年社科规划立项课题“困境与进路: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治理研究”(FSK2024009)。
作者简介:1. 谢路(1995-),男,安徽阜阳人,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