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县市级媒体新闻短视频化生产传播策略思考
木塔力甫·吾甫尔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
引言
在信息技术迅猛进步、媒体深度整合的时代背景下,媒体融合已成为新闻传播领域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交融、彼此促进,逐步构建起多元媒介形态并存的融合传播生态。这一进程中,短视频新闻的崛起尤为引人注目,它凭借短小精悍、直观生动、传播迅速等特点,彻底改变了传统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模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主流媒体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权威性,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与关注,自然需要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传递积极、正向的信息,正确引导舆论的发展,提高媒体在新时代中的传播效果。主流媒体需要将新闻的制作、传播与短视频进行深度融合,产出优质的短视频新闻,拓宽主流媒体新闻的传播范围,满足新时代受众的新闻接收需求。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县市级媒体新闻短视频化生产策略
(一)内容策划与叙事革新
对受众来说,内容是其了解新闻最为关注的要素,传统的叙事方式、内容结构老旧,对受众缺少吸引力,主流媒体在应用短视频作为新闻呈现形式的过程中需要对内容与叙事方式进行革新。从叙事结构的角度上来看,“顺叙”的叙事方式过于普通,无法在 5 秒内抓住用户的眼球。主流媒体可以采取“倒金字塔”式的叙事模式,在短视频开头讲述新闻结果、影响,用有吸引力的内容提高用户的停留率,吸引用户关注后续的新闻讲解与解读。并且,在短视频平台中,用户对宏大的主题关注程度不足,过于抽象的话题难以引发用户的共鸣。主流媒体需要以“小切口”映射“大时代”,通过生活中的小事与社会背景的分析,传递积极、正向的价值观,有效削弱主流价值观宣传、讲解带来的刻板印象,实现价值观的“软着陆”。由于短视频平台的用户大多为年轻群体,这一群体对网络流行元素关注程度较高,如流行音乐、网络词汇、“鬼畜”式的剪辑手法等,主流媒体可以对部分新闻采取网络流行式的表达方式,在对内容讲述时融合流行元素、网络元素,推出创意化的视频新闻。比如:人民日报新媒体将冬奥会与《西游记》元素结合推出的创意短视频,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赛事的跨时空对话[1]。
(二)技术赋能生产变革
我国科技技术在持续发展,技术让短视频有多元化的呈现方式,主流媒体需要将技术应用于新闻短视频的生产工作中,促进主流媒体新闻形式的变革。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化模型技术等现代化科技技术都可以应用于短视频的生产中,提升短视频内容的可视性,给予观众更强的视听冲击感。对部分缺少真实拍摄素材的新闻事件,主流媒体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打造虚拟的新闻场景或虚拟的新闻主持人,让观众观看新闻时有更强的身临感与参与感。比如:新华社在两会报道中运用 VR 技术打造“云会场”,用户可通过手机自由选择观察视角。人工智能技术则可以被应用于新闻的快速生产中,主流媒体可以将新闻素材上传至人工智能算法中,由算法进行 AI 写稿、AI 配音,替代部分机械化的人力工作,大幅提升新闻的生产效率,强化主流媒体的新闻时效性。尤其是针对短视频新闻,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效率较高,许多新闻现场的目击者、当事人也会同步应用短视频平台发布新闻现场的素材,媒体需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捕捉信息、生产内容,才能“抢占先机”,获取更高的短视频新闻“流量”。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2022 年北京冬奥会报道中引入“AI智能剪辑”系统,自动生成赛事集锦短视频,系统中有 AI 切片功能,可在 15秒内将运动员空中姿态逐帧还原,为观众呈现精彩瞬间的细节分解,这类技术增值不仅提升内容生产效率,更创造了传统手段无法实现的视觉呈现 [2]。
(三)生产流程重塑
在全新的生产观念与生产技术下,主流媒体需要重新构建生产流程与模式。适应短视频传播主流媒体需要建立“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分发”的工作机制,要求新闻记者将拍摄的新闻现场、采访素材上传至系统中,新闻编辑可以在系统中了解与新闻事件相关的所有素材,根据不同平台的传播特性,进行针对性的生产与分发,满足不同平台对新闻内容与形式的要求。比如:人民网在全国两会报道中,前方记者拍摄的素材经后方团队同步剪辑加工,迅速转化为 Vlog、短视频、动画等多种形态产品,实现“云访谈”“云对话”的跨时空传播,这种前后方协同模式大幅提升新闻时效性,使时政报道“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媒体需要认识到技术对生产工作的帮助,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完成数据整理与短视频基础剪辑的工作,新闻工作人员则需要将精力与时间聚焦于需要创造力、判断力的高难度工作,实现媒体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县市级媒体新闻短视频化传播策略
(一)多平台布局与矩阵构建
主流媒体在传播新闻短视频时不能局限于某单一平台,需要积极应用抖音、快手、B 站、视频号等不同的平台传递新闻短视频,并根据不同平台用户画像、用户需求变化新闻形式。比如:在抖音平台,主流媒体可以采用“封面冲击力+ 前 3 秒悬念 + 高潮前置”的结构设计,适应快速滑动场景;在 B 站则可有侧重知识深度与互动玩法的结合,提升年轻用户参与感。
(二)分众传播与精准触达
遵循精准触达原则,能够提高用户观看主流媒体新闻短视频的停留时间,提高用户对新闻短视频的满意程度。主流媒体需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受众画像进行细分,识别不同群体的浏览喜好、新闻需求,根据目标群体的需求分析报告针对性的制作新闻短视频,尽可能兼顾“有用、有趣、有意义”三重维度,提升新闻短视频在平台中的传播热度。短视频时长大多控制在 3 分钟之内,但许多短视频平台支持 5 分钟以上的长视频传播,媒体需要深度调研不同短视频平台用户对视频时长、视频形式的喜好,选择以简短形式或微短剧形式传播新闻 [3]。
三、总结
综上所述,媒体融合进程中的短视频新闻发展,正经历从“数量增长”向“质量跃升”的关键转型。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迭代与应用深化,主流媒体短视频在展示自身专业能力、持续优化新闻内容的同时,需要重视技术在新闻短视频中的应用,根据受众的需求以及新闻的报道需求适当应用现代化科技技术,增强短视频的视听冲击感吸引力。主流媒体还需要认识到不同技术的应用价值与应用功能,将其深度渗透进新闻生产与传播工作中,运用技术创造辅助工具,强化主流媒体的核心生产力,主流媒体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陈佳 . 内容、技术、用户: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的生产与传播策略研究 [J]. 东南传播 ,2025,(06):30-32.
[2] 王 震 宇 . 主 流 媒 体 短 视 频 新 闻 传 播 实 践 研 究 [J]. 采 写编 ,2025,(06):25-27.
[3] 王 中 献 . 主 流 媒 体 新 闻 短 视 频 内 容 创 作 研 究 [J]. 声 屏 世界 ,2025,(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