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油田管道应力腐蚀开裂多模态无损检测与评价技术融合研究

作者

任翔

采油工艺研究院(新疆石油工程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

   

引言:

随着油气资源开采不断向深层与高腐蚀区域推进,油田管道所处的服役环境愈发严苛,应力腐蚀开裂(SCC)已成为威胁其安全运行的关键因素。传统无损检测方法在识别隐蔽性裂纹和复杂缺陷时存在不足,难以满足高精度评估的要求。多模态无损检测技术的出现,为提升检测效果带来了新的思路,该技术通过融合多种物理机制信息,能够实现对 SCC 的全面感知与智能诊断。基于这一情况,迫切需要构建一套系统的融合检测与评价技术体系,为油田管道的长期安全服役提供助力。

一、应力腐蚀开裂机理及油田管道典型损伤特征分析

应力腐蚀开裂(SCC)是油田管道在复杂服役条件下易发生的典型失效形式,深入理解其形成机理与损伤特征是开展检测与评价的基础。

1. 腐蚀介质与环境作用

油田管道大多处于高温高压、高含硫、高矿化度等复杂环境,这些因素让管道金属表面长期接触活性介质,像 H S、 C02 和氯化物等腐蚀性物质。在外部拉应力与微裂纹的影响下,腐蚀介质容易沿着裂纹尖端不断渗透,加快裂纹扩展。土壤中的潮湿度、电化学腐蚀电位变化也会对 SCC 的发展趋势产生影响,特别是在阴极保护不均或局部涂层破损的地方,腐蚀敏感性更高。

2. 应力状态与结构缺陷

应力条件是 SCC 产生的又一核心因素。油田管道在运行时承受着内压、外载、地层移动等多种力学作用,局部应力集中的区域更容易出现裂纹萌生点。焊缝残余应力、弯曲部位的应变集中以及管道穿越地层的不均匀沉降,都可能使局部应力远远超过屈服强度。而且,制造或安装过程中出现的结构缺陷,如夹渣、未熔合、焊缝咬边等,会作为应力集中点促进 SCC 的发展。应力腐蚀一般以穿晶或沿晶模式扩展,具体路径由金属材料组织结构与腐蚀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

3. 损伤形貌与分布特征

SCC 在油田管道中的表现形式有一定规律,常常沿纵向或螺旋形分布在管道表面。早期裂纹多为微米级发丝状,很难通过单一检测方式识别。随着腐蚀与应力的共同作用,裂纹逐渐扩展、加深,最终形成贯穿性断裂,严重影响管道的承压能力。裂纹通常集中在焊缝热影响区、阴极保护失效区域以及管道弯头、变径处。现场检测中经常能发现裂纹群并存,形成密集的裂纹网络结构,且多数裂纹难以通过表面观察直接发现,隐蔽性强,对检测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多模态无损检测技术融合路径与关键方法研究

多模态无损检测技术的融合,为提高油田管道 SCC 识别率开辟了新途径,将多种检测手段系统整合起来,能够实现对缺陷的全面、高精度且可视化的探测。

1. 各检测技术优势互补

单一无损检测技术很难全面识别应力腐蚀开裂,多模态融合则能弥补它们各自的局限,超声检测(UT)在裂纹深度和长度的测量上精度较高,适合识别体积型缺陷;射线检测(RT)可以直观呈现裂纹的形貌和位置,在贯穿性缺陷检测中作用明显;漏磁检测(MFL)对金属损失类缺陷较为敏感,能进行大范围的初筛工作;涡流检测(ET)能够快速识别表面及近表层的裂纹,特别是在有涂层覆盖的情况下优势突出。把这些技术整合起来应用,能有效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与可靠性,还能从多维度对不同深度、走向、类型的裂纹进行交叉验证,让评估结果的可信度更高。

2. 检测数据融合策略

在多模态系统里,数据融合是关键部分,其效果直接关系到最终的识别结果。融合策略包含数据层融合、特征层融合和决策层融合三条路径。数据层融合是对原始信号开展统一处理,适用于物理量相同的技术组合;特征层融合会提取不同技术的高维特征向量,搭建统一的特征空间,用于模式识别与分类建模;决策层融合则汇总各检测模块的识别结果,借助加权、投票等机制做出最终判定。将机器学习或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像 CNN、LSTM 等。

3. 融合系统集成方案

多模态融合在工程上的实现,要依靠系统集成设计,这其中包括传感器的协同布置、信号的同步采集以及数据通信与处理平台的建设。系统应采用模块化结构,方便不同检测模块灵活组合和升级,同时通过统一的软件平台完成数据同步处理与可视化分析。在现场使用时,可以运用便携式集成检测装置,搭配磁吸机器人或无人检测车,对长输油气管道进行连续自动检测。集成系统还得考虑抗干扰性、环境适应性和检测效率,保证在高温、高压、潮湿等。

三、基于数据融合的应力腐蚀开裂智能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

要实现对应力腐蚀开裂的精准评估,需要依靠对多源检测数据的有效融合与分析,而构建智能评价模型,能显著提高诊断效率和判断的科学性。

1. 特征参数提取方法

构建智能评价模型,首先要对多模态检测数据进行有效的特征提取。不同无损检测技术产生的数据类型不一样,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取裂纹长度、深度、回波幅度、磁信号变化率、涡流相位角等物理特征。通过时频分析、小波变换、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降噪与特征压缩,能增强模型对缺陷本质的表达能力。

2. 模型构建与训练

依据提取的特征参数,可以采用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卷积神经网络(CNN)等多种机器学习模型来构建智能评价模型。模型需要用大量已标注的样本进行训练,从而掌握不同类型 SCC 缺陷的特征分布规律。深度学习模型在处理高维复杂数据时表现出色,尤其适合多模态融合场景。在训练过程中引入交叉验证、防过拟合策略,能保证模型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和鲁棒性。准确率、召回率、F1 值等评价指标可用于量化模型的性能表现。

3. 工程化与场景应用

构建好的智能评价模型需要部署到实际检测平台中,以实现在线识别和快速决策。在工程应用里,可以把模型集成到便携终端或管道巡检机器人中,达成对长输油气管道的连续自动检测。模型还能够帮助判定裂纹发展等级、评估剩余寿命,为预警与运维决策提供支持。实际案例显示。

结语:

油田管道服役环境复杂,应力腐蚀开裂已成为制约其安全运行的重要隐患。深入剖析 SCC 的形成机理与典型损伤特征,结合多模态无损检测技术的协同优势构建融合路径与关键方法,进一步引入数据融合与智能模型,可实现缺陷识别与定量评估的精准化、智能化。研究成果提升了 SCC 检测的全面性与可靠性,为管道完整性管理和风险预警提供了有力支撑,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孔宪刚 , 徐忠苹 , 李爱贵 , 等 . 某油田分离器液位计排污管道腐蚀失效分析 [J]. 腐蚀与防护 ,2019,40(04):303-307+312.

[2] 樊海燕 , 姜志强 , 安雪微 , 等 . 油田管道应力腐蚀断裂成因分析 [J].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2,41(01):71-74+79.

[3] 张春元 . 含硫天然气集输管道材料选择技术探讨 [J].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2,41(10):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