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电气设备绝缘材料的耐电晕性能提升及机理研究

作者

王晖 彭涛涛

1.370303197707016622 2.360622198911304531

引言

在现代电力系统中,电气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绝缘材料作为电气设备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着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电晕现象是电气设备绝缘系统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它是由于电场分布不均匀,导致局部电场强度超过气体的击穿场强,使气体发生局部放电的现象。电晕放电会产生高能粒子、紫外线、臭氧等,这些都会对绝缘材料造成侵蚀和破坏,从而降低绝缘材料的性能,甚至引发绝缘故障,影响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近年来,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电气设备的电压等级和容量不断提高,绝缘材料面临的电场环境更加复杂和恶劣,电晕问题也愈发突出。因此,提高绝缘材料的耐电晕性能成为了当前电气绝缘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一、影响绝缘材料耐电晕性能的因素

1. 材料的化学结构

绝缘材料的化学结构对其耐电晕性能具有决定性影响。分子链中化学键的类型、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及空间构型显著影响材料在高电场环境下的稳定性。芳香族结构因其 π 电子共轭体系和较高的 C—C 键能(约 518 kJ/mol),表现出优异的抗高能粒子侵蚀能力,可有效抑制电晕引发的链断裂与氧化反应,如聚酰亚胺、聚芳醚酮等材料在长期电晕环境下仍能保持结构完整性。此外,C—H 键的离解能亦影响耐电晕性,引入氟、硅等电负性较低或具有强键能的元素(如 Si—O 键能达 452kJ/mol )可提升材料的抗氧化与抗电离能力。分子极性同样关键,强极性基团(如—OH、—COOH)易在交变电场中发生偶极取向极化,导致局部电荷积聚与电场畸变,加剧局部放电并加速老化。相反,非极性或低极性结构(如聚乙烯、硅橡胶)因极化损耗小,电场分布更均匀,表现出更优的耐电晕特性。同时,交联结构和共轭体系可通过限制分子链段运动、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增强材料抵抗电晕热 - 电协同老化的能力。因此,通过调控主链结构、引入稳定官能团及优化取代基分布,是设计高耐电晕绝缘材料的重要化学策略。

2. 微观形态

绝缘材料的微观形态,如结晶度、取向度、晶粒尺寸及相界面结构等,显著影响其耐电晕性能。高结晶度材料因分子链排列规整、堆砌紧密,形成致密的晶体区域,不仅提高了分子间作用力与自由体积的均匀性,还有效抑制了高能电子及活性氧物种的渗透与扩散,从而延缓电晕引发的氧化降解与微孔形成。同时,结晶区作为物理交联点,可限制非晶区链段的运动能力,降低局部电导与极化损耗,提升材料的热 - 电稳定性。取向度则通过调控分子链或片晶在电场方向的有序排列,优化电荷输运路径,促进电荷沿特定方向迁移,减少空间电荷积聚,抑制局部电场畸变。此外,高取向结构可降低材料在交变电场下的介电损耗,减缓热积累过程,避免热 - 电协同击穿。纳米尺度的晶粒细化与均匀分布有助于减少晶界缺陷密度,降低放电起始点的概率;而多相体系中的界面相结构若具备梯度模量或介电常数匹配特征,可进一步平抑界面电场集中,提升耐电晕寿命。因此,通过控制成膜工艺、热处理或外场诱导等手段调控微观形态,是优化绝缘材料耐电晕性能的重要途径。

二、提升绝缘材料耐电晕性能的方法及机理

1. 添加纳米填料

添加纳米填料是提升绝缘材料耐电晕性能的有效策略。纳米填料因其高比表面积、量子尺寸效应及显著的表面效应,可与聚合物基体形成强界面相互作用,诱导局部分子链受限运动,构建“界面层”结构,从而调控电荷输运行为。该界面区域可作为深能级电荷陷阱,有效捕获并束缚电晕放电过程中产生的高能电子与空穴,抑制载流子迁移与积累,降低空间电荷密度,缓解局部电场畸变,延缓放电发展。同时,纳米填料的引入可提升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热导率及力学模量,增强其热 - 机械稳定性,抑制电晕引起的碳化通道扩展与微孔演化。此外,适当表面功能化的纳米填料(如硅烷偶联剂修饰的纳米 Si02 、 Al203 或 BN)可进一步改善其在基体中的分散性与界面相容性,减少团聚缺陷,形成连续的纳米-基体协同网络结构。例如,在环氧树脂中引入表面改性纳米 Si02 后,复合材料的电晕侵蚀质量损失显著降低,耐电晕寿命提升数倍,归因于其高效的电荷耗散能力与致密交联结构对活性氧物种扩散的阻隔作用。因此,通过优化纳米填料种类、粒径、表面特性及填充比例,可实现对绝缘材料多尺度结构与电学性能的协同调控,显著提升其耐电晕性能。

2. 表面处理

表面处理是改善绝缘材料耐电晕性能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对材料表面进行物理或化学改性,可调控其表面形貌、极性及电学特性,从而抑制电晕放电的引发与扩展。等离子体处理技术通过高能粒子轰击在材料表面引入羟基、羧基等极性官能团,提升表面能与亲水性,同时增加微观粗糙度,优化局部电场分布,减少电场集中效应,延缓放电起始。此外,表面氟化或硅烷化处理可增强表面化学惰性,降低电子陷阱密度,抑制二次电子发射,进而提升电晕起始电压。表面涂层技术则通过构建高耐压、高抗氧化的保护层实现性能强化。例如,在聚酰亚胺(PI)或环氧树脂表面涂覆纳米复合涂层(如 SiO2/PI 或 BN/聚对二甲苯),不仅可有效阻隔活性氧物种( 03 、 N0x )和高能粒子对基体的侵蚀,还能通过界面区形成的深能级陷阱捕获并耗散局部电荷,抑制空间电荷积累与微放电发展。同时,致密涂层结构可阻碍碳化通道的延伸,显著减缓材料老化进程。结合表面微纳结构设计(如周期性微槽或梯度折射率涂层),还可进一步调控表面电荷分布与放电路径,实现电 - 热 - 机械多场协同下的稳定绝缘。因此,通过精准调控表面处理工艺参数与涂层组分,可显著提升绝缘材料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耐电晕能力。

三、结论

本文围绕电气设备绝缘材料的耐电晕性能提升及机理展开了深入研究。通过对影响绝缘材料耐电晕性能的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了材料的化学结构和微观形态对耐电晕性能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添加纳米填料和表面处理等提升绝缘材料耐电晕性能的方法,并深入分析了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纳米填料可以通过捕获电荷、增强材料性能等方式提高材料的耐电晕性能;表面处理则可以通过改变材料表面性能,改善电场分布,降低电晕放电的起始电压。结合先进的表征技术,揭示了耐电晕性能提升的微观机理,为开发高性能绝缘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毕全瑞 . 特高压电气设备用环氧树脂 / 氧化铝复合绝缘材料的固化动力学研究 [D]. 安徽省 : 合肥工业大学 ,2020.

[2] 张欣伟 , 周丽英 , 王博 , 等 . 复合绝缘子芯棒 EP/AlN 复合材料沿面闪络及破坏机理研究 [J].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2024,(05):36-42.

[3] 赵伟 , 宋吉祥 , 陈昊 , 等 . 含氟基团对聚酰亚胺耐电晕及介电性能的影响 [J]. 复合材料学报 ,2024,41(05):2425-2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