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系统中高性能变频调速控制策略的研究
吴振强 吴思愉
1.370306197412283917 2.360622199305010028
引言
在现代工业领域,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愈发广泛,其运行性能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变频调速技术作为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能够根据负载需求灵活调整电机的转速,从而实现节能降耗、提高系统动态响应性能等目标。高性能的变频调速控制策略可以有效改善电机的调速性能,使电机在不同工况下都能稳定、高效地运行。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型功率器件不断涌现,为高性能变频调速控制提供了硬件基础。智能控制理论如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的引入,也为变频调速控制策略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控制策略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如何根据具体的电气自动化系统需求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以及如何进一步优化控制策略以提高系统性能,仍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深入研究电气自动化系统中高性能变频调速控制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常见高性能变频调速控制策略分析
1. 矢量控制策略
矢量控制是一种基于坐标变换的高性能变频调速控制策略。其基本思想是将交流电机的定子电流分解为转矩分量和励磁分量,分别进行独立控制,从而实现对电机转矩的精确控制,使交流电机具有类似于直流电机的调速性能。
在矢量控制中,首先通过坐标变换将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定子电流转换到两相旋转坐标系下,得到转矩电流分量和励磁电流分量。根据电机的运行需求,分别对这两个分量进行控制。通过调节转矩电流分量可以快速改变电机的转矩输出,而调节励磁电流分量则可以控制电机的磁场强度。
矢量控制具有调速范围宽、动态响应快、转矩控制精度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对调速性能要求较高的场合,如机床、电梯等。然而,矢量控制需要精确的电机参数和复杂的坐标变换计算,对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要求较高,且在电机参数变化时,控制性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2. 直接转矩控制策略
直接转矩控制是一种直接对电机的转矩和磁链进行闭环控制的高性能变频调速策略。其核心思想是在定子静止坐标系下,通过实时观测定子磁链与电磁转矩,利用滞环比较器对两者偏差进行判定,并结合空间电压矢量开关表选择最优电压矢量,实现对电机转矩与磁链的快速调控。该方法省去了矢量控制中复杂的坐标变换与电流闭环控制,结构简洁,控制路径短,具备优良的动态响应特性。
在控制过程中,定子磁链通过积分定子电压获得,电磁转矩则由定子电流与磁链矢量叉积估算。控制器依据转矩和磁链的滞环比较结果,以及磁链所在扇区,从预设的电压矢量切换表中选取合适的电压空间矢量,施加于逆变器输出端,从而直接调节电机状态。由于无需依赖精确的电机参数模型,系统对参数摄动具有一定的鲁棒性。
该策略广泛应用于对动态性能要求较高的场合,如电动汽车驱动、高速风机及牵引系统等。然而,由于采用滞环控制和开关表选择机制,逆变器开关频率不恒定,导致转矩与磁链脉动显著,尤其在低速区域,脉动问题加剧,影响运行平稳性与调速精度。为此,研究者提出了基于空间矢量调制(SVM-DTC)、定子磁链全阶观测器及无差拍预测控制等改进方案,以抑制脉动、提升低速性能,推动直接转矩控制向更高精度与稳定性方向发展。
二、高性能变频调速控制策略的优化与发展
1. 智能控制理论在变频调速控制中的应用
随着智能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智能方法在高性能变频调速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有效提升了系统对非线性、参数时变等不确定因素的适应能力。
模糊控制基于模糊逻辑推理,不依赖于精确的数学模型,通过构建语言变量与模糊规则库,实现对复杂系统的经验性调控。在变频调速控制中,模糊控制器可实时调节速度环与转矩环的参数,对负载扰动和模型不确定性具有较强鲁棒性。尤其在参数摄动或外部干扰下,模糊自适应机制能动态优化控制策略,显著增强系统的稳定性与响应性能。
神经网络控制则凭借其强大的非线性逼近能力和自学习特性,广泛应用于电机系统建模与控制优化。通过离线训练与在线调整相结合,神经网络可实现对电机定子电阻、转子电感等关键参数的在线辨识,并用于补偿控制器中的模型误差。此外,神经网络还可替代传统 PI 调节器,构成智能控制器,实现转速与转矩的高精度跟踪。在参数时变或工况复杂条件下,神经网络控制器能有效抑制因温升、老化等因素引起的性能退化,提升系统动态精度与鲁棒性。
上述智能控制方法为变频调速系统提供了更强的自适应与容错能力,成为突破传统控制局限的重要技术路径。
2. 复合控制策略的研究与应用
为突破单一控制策略在动态性能、鲁棒性及参数敏感性等方面的局限,复合控制策略成为高性能变频调速系统研究的重要方向。该策略通过融合多种控制方法的优势,实现控制性能的协同优化。
矢量控制与智能控制的结合是典型代表之一。将矢量控制与模糊控制相融合,可在保持磁场定向精度的同时,利用模糊逻辑对参数摄动和负载扰动进行在线补偿,显著提升系统的鲁棒性与抗干扰能力。尤其在电机参数随温升或老化发生变化时,模糊自适应调节机制可有效抑制控制性能退化。
另一方面,直接转矩控制与神经网络控制的集成受到广泛关注。神经网络凭借其强非线性逼近能力,可用于优化定子磁链与电磁转矩的观测模型,替代传统积分器以减少累积误差。同时,通过训练神经网络预测最佳电压矢量,可有效抑制传统开关表法导致的转矩与磁链脉动,提升低速运行稳定性。
模型预测控制与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复合策略亦展现出良好前景,可在有限开关频率下实现快速动态响应与强鲁棒性。复合控制策略正朝着多模态、自适应、智能化方向发展,为电气自动化系统提供更高性能的调速解决方案。
结论
本研究对电气自动化系统中高性能变频调速控制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常见的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策略各有优缺点,在不同的应用场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矢量控制具有调速范围宽、转矩控制精度高等优点,但对电机参数和控制系统要求较高;直接转矩控制具有控制结构简单、动态响应迅速等优点,但存在转矩脉动较大的问题。随着智能控制理论的发展,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智能控制方法在变频调速控制中的应用为提高系统性能提供了新的途径。复合控制策略将不同控制策略相结合,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进一步优化系统的控制性能。推动电气自动化系统中高性能变频调速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厚朋 , 张忠华 . 工业生产中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能效优化策略分析 [J]. 科学与信息化 ,2025,(12):93-95.
[2] 花颂杰 . 电气自动化标准化控制中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 [J]. 大众标准化 ,2025,(06):19-20+23.
[3] 梁卫成 . 电气自动化控制中变频调速技术运用研究 [J]. 仪器仪表用户 ,2024,31(06):4-6.
[4] 曹鹏 . 电气自动化控制中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 [J]. 电力设备管理 ,2024,(09):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