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协同机制探析

作者

韩霞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省日照市 276826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中国发展中的战略性任务,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职业教育在提升乡村劳动者的素质、推动乡村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实现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力量,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促进产业升级,而职业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途径之一。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依然面临不少挑战,特别是如何精准对接乡村振兴的产业需求,如何通过协同机制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如何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等问题。因此,构建一个有效的协同机制,以促进各方主体的协同合作,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实现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同时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一、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

(一)职业教育对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作用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和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结合,这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不断创新其培养模式和内容,紧跟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趋势。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为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技术人才,尤其是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急需具有现代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劳动力。

(二)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日益多样化,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和培养方式无法满足这种变化。职业教育必须深化改革,推动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的优化,使其更贴近新产业、新技术的需求。职业教育还应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限于技能培训,还要培养学员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产业创新和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二、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协同机制

(一)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的构建

乡村振兴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和乡村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提供政策保障和资源支持;职业院校则应根据乡村产业的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内容,为乡村振兴提供合适的人才;企业则应通过校企合作,提供实际操作平台和就业机会,推动产业技术的升级和人才的精准培养。

(二)产教融合:推动产业与教育深度对接

产教融合是解决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对接问题的重要路径。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职业院校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还能够帮助乡村产业实现技术转型。以乡村旅游为例,学校可以与当地企业合作,开设旅游管理、乡村民宿等相关专业课程,为乡村产业培养专业化、创新型的人才。同时,企业可以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三)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与专业设置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至关重要。职业院校应根据乡村产业的实际需求,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推动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对接。同时,政府应加大对乡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乡村职业教育的支持和建设,推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三、应对策略与实施路径

(一)顶层设计与政策保障

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通过政策引导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制定具体的实施路径,提供财政支持,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通过明确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与发展方向,推动乡村振兴和新质生产力的相互促进。

(二)深化校企合作与社会参与

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不仅限于实习和就业,应该更加深入到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方面。通过与企业共同设计教育计划,职业院校能够更精准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型人才。企业应为学校提供实习与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更好地适应乡村产业的需求。

为了加强校企合作,职业院校还应注重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教师与企业的互动交流,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使教学与市场需求对接得更加紧密。政府应鼓励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技术支持和实习平台,推动校企合作更加广泛和深入。

(三)强化教育资源配置与专业设置优化

职业教育应根据乡村产业的发展需求,调整课程内容,优化专业设置,培养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应加强与当地企业的联系,形成紧密的产教合作关系,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

四、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挑战与应对

(一)现有问题的深入剖析

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尽管存在许多机遇,但也面临诸多挑战。职业教育的内容和乡村产业需求存在错位问题。随着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急需具有现代化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然而,现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仍偏重传统农业或低端产业技能,缺乏与乡村产业升级匹配的技术培训。因此,职业教育需要更精准地对接乡村产业需求,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

(二)应对策略与发展方向

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通过顶层设计优化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整体框架。政府需要出台具体政策,引导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和课程设置,并通过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深度合作。其次,职业院校应主动对接乡村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内容,尤其是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符合乡村振兴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为了破解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职业教育应更加注重向乡村地区延伸。通过远程教育、在线课程等形式,打破地域限制,提升乡村地区的教育水平。此外,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积极支持乡村职业教育,形成多方协作的合力,推动教育资源向乡村倾斜,确保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的顺利培养。

结束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不仅是推动乡村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支撑。通过构建多主体协同机制,推动产教融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职业教育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并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未来,随着各方协同机制的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将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朱德全 , 王志远 . 协同与融合: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1.

[2] 香嘉豪 . 新质生产力建设背景下高职产业学院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提质路径探析 [J]. 农业与技术 , 2024.

[3] 庄西真. 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困境的时代表征[J]. 教育发展研究,2016.

[4] 柳军 , 梁小燕 . 农村职业教育协同乡村振兴的逻辑优化与路径探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2021.

[5] 刘卫民 . 教育生态视域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联动机制研究[J]. 科技风 , 2022.

基金项目:2025 年度日照市社会科学专项研究课题《职业教育助力日照市乡村新质生产力跃升的路径研究》(ZX2025306)

韩霞,女,汉族,籍贯:山东日照,生于:1979-8-7,学生工作处,职称:副教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