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农耕课程在小学生课后服务中的实践探究 

作者

谢玲琳 白晶

重庆市江津区双福第二小学校 重庆 402260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明确提出需要将农业生产劳动作为必修的教育内容,小学需要以此为依据,推动农耕教育进入校园。农耕课程不仅具备劳动教育的功能,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生态意识,实现文化的传承。在课后服务阶段,教师需要将农耕课程与其他课程内容相结合,组织开展实践劳动活动,让学生在农耕实践中实现能力素养的发展。

1 农耕课程教育价值分析

农耕课程在小学生课后服务中的实施具有以下教育价值,一是可以作为劳动教育的实践载体,到我家我给他找。在课程活动中,通过农事操作的系统化训练,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基础的劳动技能,具备农具安全使用的能力,同时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劳动活动中[1]。二是有助于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劳动的不易,进一步理解“劳动创造价值”,从而形成劳动意识。三是有助于生态教育的实施,农耕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践行的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学生可以通过工作掌握更多的生态知识,并实现环境责任感的发展。四是有助于文化的传承,我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通过农耕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学生可以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例如,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之间的关联性,并对地域特色农作物的文化内涵进行探究分析,实现文化教育。

2 农耕课程在小学生课后服务中的实践策略

2.1 丰富农耕课程内容

为提高农耕课程实施效果,强化课后服务质量,学校需要进一步丰富农耕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一是整合自然学科知识,在设计农耕课程内容时,可以将科学学科的知识内容融入在具体的活动实践中,比如,教师可以设计“种子萌发观察实验探究”,要求学生在农耕课程中完成播种,并记录种子的萌发过程,绘制生长曲线图,撰写观察日记,同时也可以比较不同自然条件下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差异,在农耕劳作的同时进行科学探究。二是融合语文学科知识,在学习《悯农》《四时田园杂兴》中描写古代农耕生活的古诗时,教师就可以在诗词教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实践劳动,亲自体会劳作的艰辛,从而让学生对语文古诗的主题内涵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

2.2 优化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的制定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指导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明确的方向,在农耕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分析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并结合课后服务的特点设置课程目标,并按照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实践活动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农耕课程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农耕知识的学习掌握农耕的基本技能,强化学生对农耕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2]。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活动内容进行目标的设置。例如,在知识学习目标方面,学生需要准确理解农耕的基本概念,了解我国农耕的历史以及发展现状,并掌握工作的基本技术和方法二是在技能目标方面,学生需要自主完成简单的农耕操作,包括播种、施肥、除草等,并可以正确使用模具,对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并通过协作劳动强化自己的劳动技能以及协作能力。在情感目标方面,学生需要通过农耕课程的学习,学会尊重农耕文化,理解农耕对人类社会的重

要意义,从而对农耕产生兴趣。

2.3 完善农耕课程实施

在农耕课程的实施阶段,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课后服务时间,并与课内教学内容进行结合,使得农耕活动的内容可以符合课内教学的相关要求。在课程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以本班的课后服务指导教学为例,80% 以上的学生并无种植精力,但对动手实践劳动具有一定的兴趣。本次活动选择校园东南角约 30m2 的空地,划分 6 块种植区域,将学生分成 5-6 人一组。提前为学生准备好种植工具,包括儿童安全铲、喷壶、锄头等,以及速生小白菜种子、樱桃萝卜种子,并为学生提供了生长标尺、温湿度计等工具,让学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在课程实施的第一周,对农耕知识进行讲解,采取问答游戏的形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农作物生长知识的掌握,同时演示农具的使用方法,要求学生具备农具的使用技能,之后组织学生对土壤参数进行测试,并使用腐殖土对土壤进行改良。在教学第二周的教学中,学生需要完成播种活动,严格按照各类作物的播种要求进行耕作,学生也需要对后续的种植管理计划进行制定,并完成种植示意图的绘制。第三周到第五周,学生需要合作完成田间管理工作,包括检查农作物的发芽情况,进行水分管理和间苗。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专题实践活动,例如根据作物的生长要求,融合科学学科的知识内容,组织开展“自制有机肥”。在课后服务的第六周,教师需要组织学生针对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讨论,进一步优化田间管理方法 [3]。第七周则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收获,对本次农耕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教师也需要对学生的课程完成情况进行评估,综合评价学生劳动能力素养的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课后服务阶段,学校和教师应结合学科教学,组织开展农耕课程活动,要求学生掌握农耕知识、强化学生劳动技能,充分发挥农耕课程的教育作用,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京华 .“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供给中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 : 为何与何为——以”农耕的乐趣”课程为例[J]. 中国教育学刊,2023(2):94-98.

[2] 马静 . 农耕课程在小学生课后服务中的有效应用 [J]. 互动软件 ,2021(6):2622.

[3] 常华. 城区中小学农耕劳动课程及其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J]. 辽宁教育 ,2023(12):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