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关于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作者

锅圆

湖南葆华环保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7

摘要:做好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不仅有利于实现国家发展目标,而且还可以促进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结合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及体系,详细分析水利工程对环境、物种等各方面的影响,并提出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实施全面评价、落实国家环境标准等措施,希望为提高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国家经济不断快速发展,水利工程项目在规划和建设时要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是水利工程建设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水利工程开展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不仅可以为水利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支持,而且还可以实现与环境保护的协同进行。基于此,针对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对符合要求的辅助措施进行合理编制和实施,强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妥善分析和处理,以此来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在现代水利建设中至关重要,随着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水利工程需要遵循绿色水利的理念,通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确保项目的实施不会对周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许多国家和地区有严格的环境法律和政策,要求在进行重大工程项目前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水利工程也不例外,确保项目符合法规要求,避免因环境违规而受到处罚或延误。通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可以提前识别水源污染、生物多样性损失等产生的生态风险,从而采取预防措施,降低负面影响[1]。此外,公开透明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增加公众对水利工程的信任,提升项目的社会接受度,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评价结果为工程设计、施工和后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优化设计方案,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另外,通过评估可以为受影响的生态系统提出合理的补偿措施,促进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由此可以看出,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不仅是项目立项的关键环节,而去吧也是确保水利工程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取得平衡的重要工具。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可以全面、科学的地评估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期实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需要了解工程的地理位置、规模、类型、主要功能等基本情况,详细研究项目区域的自然环境、生态特征、生物多样性、地表水环境质量、水文形势和地理特征等,将这些作为评价的基础数据,并识别水文改变、土地利用变化、生物栖息地破坏、污染物排放等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因素。通过数学模型或专家经验,分析工程活动可能带来的短期和长期环境变化,如水质、水量、生物群落结构、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影响,同时量化潜在环境风险,确定风险等级,分析可能的生态灾难和恢复时间[2]。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发现的环境影响,采取生态修复、污染防治、补偿方案等减缓措施,并计算出环境成本和效益,评估项目的环境经济合理性。对项目对当地社区、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等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还要制定实施环境管理计划,并规划后期的监测和评估机制,最后总结详尽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提交给相关审批部门,供决策参考。水利工程生态环境评价框架,如图1所示。

3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1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建设水库或调节河流流量会导致上游水源减少,下游地区面临干旱或洪涝风险,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面沉降和地下水位下降,同时大坝、运河等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流速和河道形态,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迁移、繁殖和生存环境。部分物种因为栖息地被改变或丧失而受到威胁,特别是对于依赖特定水流条件的物种,,水利工程会引起淹没农田、湿地或自然景观,影响土地利用格局,同时也会引发土地退化或盐碱化等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水利工程会加剧土壤侵蚀、水体污染,如泥沙携带和废水排放[3]。大规模水利工程会影响局部气候,如水库的冷却效应会导致下游地区的气候变凉,虽然水利工程带来供水安全和灌溉便利,但也会引发社会矛盾,如移民安置、土地纠纷等。为了减轻这些影响,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和管理通常会考虑到生态学原则,采取环保措施,比如设置生态通道、进行生态修复、实施水资源合理调度等,以实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3.2水利工程对物种的影响

大坝、堤坝和运河等建设会淹没自然栖息地,导致物种失去生活空间,特别是对于需要广阔河流流动区域生活的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而生态系统的变化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降低,一些依赖特定生活环境的物种无法适应新条件,同时河流截断或改变原有的自然流向,会限制物种如鱼类的迁徙,对繁殖和种群分布都有重要影响。水库的运行会影响河流的季节性水文变化,进而影响一些物种的生活习性和生命周期,特别是水利工程会影响食物链,比如改变浮游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进而影响到以它们为食的其他水生生物[4]。在某些情况下,水利工程无意中引入新的物种,这些物种会成为本地物种的竞争者或捕食者,进一步威胁当地物种的生存。为了缓解这种影响,许多水利工程会在设计时考虑物种保护措施,如设立过鱼设施,保持一定的河床流速,或者实施生态补偿计划来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4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策略

4.1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需要在项目初期就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估,包括对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确保项目设计符合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在工程设计中融入生态保护措施,如设置生态槽、生态基、生物通道等,为生物提供迁徙和生存的空间,减少对原有栖息地的破坏,在项目完成后实施必要的生态修复工作,并设立补偿基金,满足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或支持受影响的物种恢复。此外,合理规划和管理水资源,确保水利工程既满足人类的用水需求,又能维持河流的生态功能,比如实行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再生水回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持续进行环境监测,定期评估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便及时调整措施,确保长期可持续。还要充分听取社会各方意见,尤其是受影响社区和环保组织的声音,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推动绿色水利工程的实施,并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律法规,确保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符合环保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5]。在此基础上,在满足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的同时,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以此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2实施全面评价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全面性体现在多个层面,明确评价的时空范围,包括工程涉及的地理区域、水文条件、生物多样性状况等,涵盖从上游水源到下游河段的整个生态链,识别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水质、水量变化、土地利用变更、生物栖息地改变等关键因子,并分析各种工程活动产生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如对水体、土壤、空气、生物多样性的具体影响。同时还要研究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以及对生态服务的影响,识别生态系统中较为敏感和脆弱的部分,评估这些部分受到的影响可能带来的长期后果,或者使用模型进行预测,评估水利工程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和累积效应。针对项目对当地社区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潜在的经济补偿和社区适应策略,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都被纳入评价过程。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合理的环境保护和减缓措施,以降低负面影响,在项目实施和运行阶段,持续进行环境监测和效果评估,确保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适应性。由此可以看出,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和量化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促进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环境的保护。

4.3落实国家环境标准

在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落实国家环境标准,首先,确保对国家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水利行业标准和政策文件有深入理解和熟悉,在编制评价报告时,明确引用相关的环境质量标准,确保评价工作有法可依。同时依据标准要求,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比如水质、生物多样性、土壤质量、噪声控制等,确保评价内容全面覆盖国家环境标准,并使用专业的环境影响预测模型,对水利工程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环境质量变化进行定量预测,评估是否达到或超过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其次,对于可能出现的超标风险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确保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满足标准要求,还要公开评价结果,听取公众意见,确保公众对环境质量标准的理解和接受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此外,建立和完善环境管理体系,包括环境影响跟踪、监测、审计和改进机制,确保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内都符合国家环境标准,定期进行内部或外部的合规性审核,确保水利工程在建设运营过程中始终遵守环境标准,促使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能够在实践中严格遵循和执行国家环境标准,以此来实现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4.4构建智能信息模型

在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构建智能信息模型,明确评价需求,确定模型需要解决的水质预测、生态完整性评估、气候变化适应性等问题,并收集与水利工程相关的地理空间数据、历史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紧接着,清洗和整合数据,处理缺失值、异常值,标准化或归一化数据,使其适合于模型构建,根据评价目标和数据特点,选择适合的智能模型,常见的模型有机器学习模型、数据挖掘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模型,或者集成多种方法的混合模型。在此基础上,使用已处理的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调整模型参数以优化模型性能,可以采用监督学习或无监督学习,通过交叉验证、留出法等方法,检验模型在数据集上的预测能力,确保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需要将多个模型集成到一个智能信息模型中,通过集成学习提高整体预测效果,或者利用可视化工具将模型输出的结果进行直观呈现,便于理解和沟通,比如生成地图、时间序列图等。尤其是随着新的数据和信息的获取,持续更新模型,保证其时效性和准确性,这样可以构建一个能够快速响应和分析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智能信息模型,以此来提高评价工作的效率和科学性。

5结语

新时期背景下,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对水资源管理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为实现对河流流量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控制,需要根据实际要求和基本情况,对洪涝灾害进行协调组织,对国民经济发展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破坏影响,所以要根据现状,做好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还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鲁涛.环境保护视域下的水利工程生态规划探索——评《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人民黄河,2023,45(08):171.

[2]杨康.水利工程建设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分析[J].水上安全,2023,(03):84-86.

[3]冯支雄.水利工程影响下的河流生态径流及其调度管理研究[J].水上安全,2023,(03):87-89.

[4]陶艳,计勇,张越,等.中小河流水利工程生态经济评价现状与展望[J].水利经济,2023,41(02):78-85+96.

[5]许晓春,刘湘伟,付京城.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后评价体系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20,51(S2):322-325.

作者简介:锅圆(1982.4)男,汉族,河北省易县,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从事环境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