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围绕本土农作物为主题进行美术大单元课程整合
马淑茵
江门市蓬江区范罗冈滨江小学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城市化发展,耕地的减少,很多孩子对农作物都不认识。为了提升孩子对农业的认识和兴趣,单纯从图片和课本来简单认识农作物是不够的。如果把农作物特别是本土特色农作物作为主题引入美术课程,开展一系列的相关主题活动,孩子们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对教育有何意义?我以本土农作物“凉瓜”为主题的美术大单元活动实践作为例子讲述一下。
生态教育,了解本土的农业发展。通过田野考察和生态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使他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们设置了大单元美术课程第一课《走进杜阮凉瓜基地》,分时间阶段带领学生走进“凉瓜基地”。学生亲眼看到了凉瓜这个农作物是如何播种、发芽、成长、结果过程。通过观察,利用美术课线条写生的形式记录描绘出凉瓜小苗、花朵、叶子、藤蔓、果实等结构的形状和颜色。通过这个学习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绘画的造型能力,热爱大自然,感悟生命意识,对农业产生兴趣。
跨学科融合,创新美术课程。 创新性地将美术课程与农作物校本资源相结合,实现了跨学科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探索美术与农作物科普的跨学科整合,为跨学科教育领域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探索跨学科教育的有效性和挑战,将为跨学科教育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例如我们设置的大单元第二课《可爱的凉瓜宝宝设计》,学生通过对凉瓜造型的记录后,根据凉瓜形状、皮纹特征给凉瓜设计卡通造型 ,可以培养出学生的造型和创造能力。第三课《精致的凉瓜(手工)》通过不同材质再现凉瓜的造型和艺术性。有的学生捏出凉瓜生长的浮雕,有的捏出丰收的凉瓜,有的捏出了美味的凉瓜菜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的能力和立体思维造型能力。第四课《凉瓜的艺术》,本课让学生用剪纸、刮画等形式表达凉瓜的造型艺术,这节课不再停留在凉瓜原有的形状上,而是在特征上夸张变形又具有艺术的形式来表现独有的造型美。第五课《凉瓜文化的宣传》,通过学生设计凉瓜主题的文化明信片和购物袋,把凉瓜的地道农产文化宣传和推广出去。学生在进行创作,运用了工艺美术的包装袋设计、纹样设计、美术字设计等技巧,对图形进行了排列布局,纹样和美术字的设计等 ,培养了学生实用美术的能力。这样的跨学科教育,是从认识→了解→表达→创作→二次创作→升华到精神,这样的递进模式深入探索农作物和美术形式,促进学生对农业的兴趣、美术的实用性。
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活动充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包括多媒体、互动应用等,为传统美术课程注入现代化元素,提高了教育质量。尽管数字教育资源丰富多样,但在实际教学中,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应用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例如,资源的质量不一、碎片化问题、师生的数字素养不足等,都影响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我以凉瓜主题大单元课为例,我是如何把活动制作成电子教材。在制定凉瓜主题课程时,学生到野外观察,拍下他们观察凉瓜情况,丰收的情景,凉瓜生长过程的结构图片。这些素材以图片和视频形式分类,保存在素材资源库。在教师编制教材时,利用这些数字化的素材,用软件制作出教学课件。教师上课单元结束后,学生的作品拍照分类保存,总结反馈修改课程,探索课程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一步修改、完善教材。修订后的教材资源编辑成电子教材,方便推广到其他的学校。每一个课程,我们都按照这种模式,几个单元课后,收集到一些农作物系列的完整课程数字资源。探索结果和建议将为政府制定小学美术教育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助于推动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教育示范,促进教育资源开发。 这个主题在一所乡镇小学进行示范,为其他学校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模式,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广,促进小学美术课程的大单元创新。例如,杜阮乡镇的农业物产业就是包含凉瓜特产,我在这里的小学里实施了这个主题活动,总结经验,效果也不错。以此类推,在这个地区的学校都适合这样主题的课程。可以有更多类似的农作物主题,例如“开平大沙茶”、“台山大米”、“新会柑”等等。这样的大单元主题课程可以在江门整个地区的小学铺开作为校本课程开展活动,也可以带动学校自行开发这类型的美术跨学科活动课程,丰富美术课本外的美术教材资源。这有助于探讨如何在小学教育中推广可持续的教育方法,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通过实践,在小学美术大单元课程中加入本土农作物题材课程,创新性地将美术课程与农作物校本资源相结合,实现了跨学科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学生的生态意识,使他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高小学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这种模式在学校是具有实施的可操作性、教育的意义、数字资源的整合作用,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