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原红树莓品种筛选与适应性栽培技术研究

作者

杨晓琴

四川省松潘县黄龙乡人民政府

引言

红树莓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的浆果,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其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等保健功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红树莓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然而,红树莓的生长对环境条件有一定要求,高原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特征,如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等,这些因素既为红树莓的生长带来了挑战,也可能赋予其独特的品质优势。因此,开展高原红树莓品种筛选与适应性栽培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筛选出适合高原环境生长的红树莓品种,能够充分利用高原的自然资源,扩大红树莓的种植区域;探索出与之相适应的栽培技术,有助于提高红树莓的产量和质量,推动高原地区红树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原红树莓品种筛选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选择 12 个具有代表性的红树莓品种(Rubus idaeus L.)作为试验材料,涵盖北美、欧洲及国内选育品种,以期评估其在高原环境下的适应性表现。试验基地设立于青藏高原东缘海拔 2800m 的典型农业生态区,年均气温 3.8C ,无霜期约 120 d,年日照时数超过 2500h ,具备典型的高原气候特征。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每品种种植 30 株,重复三次,行株距 1.5m×0.6m ,统一田间管理。自定植年起连续三年系统观测各品种物候动态,重点记录萌芽、展叶、初花、盛花、始果及成熟期,结合当地气象数据进行生长期积温分析。植株生长势通过每年生长季末测定株高、基生茎粗(距地表 5 cm 处)及冠幅直径评估,并计算年均生长量。果实成熟期采集中心果序中层果实进行品质测定,单果重采用电子天平称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手持折光仪测定,维生素C 含量依据 GB 8271-2018 采用 2,6- 二氯靛酚滴定法测定。抗逆性评价基于田间自然胁迫条件,记录春季晚霜对嫩梢的冻害指数、夏季干旱胁迫下的叶片萎蔫程度及主要病虫害(如茎腐病、灰霉病、蚜虫)的发病率。所有数据经方差分析与主成分综合评价,筛选出在物候协调性、生长稳定性、品质表现及抗逆能力方面综合最优的适应性品种。

(二)品种筛选结果与分析

经过多年系统观测与数据分析,不同红树莓品种在高原特殊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表现呈现显著分化。部分北美引进品种如‘Heritage’和‘Caroline表现出较晚的物候节律,其萌芽期平均较对照品种推迟 8–12 天,有效规避了高原地区 4 月中旬频繁出现的晚霜事件,冻害指数降低至 0.15 以下,显著提升了新生组织的存活率。相比之下,欧洲选育品种‘Glen Ample’虽萌芽较早,但在连续三年观测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嫩梢冻伤,表明其对低温敏感性较高。值得注意的是,国内选育品系‘青莓 1 号’在果实品质方面表现突出,成熟期果实平均单果重达 6.8g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稳定在 11.2% 以上,维生素 C 含量达 1.83mg/g ,显著高于其他参试材料,推测与高原强辐射、昼夜温差大促进光合产物积累密切相关。生长势测定结果显示,‘青莓 1 号’年均株高增长达 21.3cm ,基生茎粗增量为 0.94 cm,冠幅扩展均衡,表明其在低氧低温环境下仍具备较强的营养生长能力。抗逆性综合评价中,该品系对茎腐病和灰霉病的田间发病率分别控制在 6.7% 和 4.3% ,蚜虫侵害率低于 8% ,结合其稳定的物候节律与优良的品质性状,通过主成分分析与加权综合评分法,确认其适应性综合评价值居参试材料首位。上述结果表明,通过系统筛选可获得在物候协调性、生长稳定性、品质表现及抗逆能力等方面具有良好平衡的红树莓品种,具备在青藏高原东缘生态区推广应用的潜力。

二、高原红树莓适应性栽培技术研究

(一)土壤改良与施肥管理

高原地区土壤普遍呈现有机质含量低、团粒结构发育不良、保水保肥能力弱等特征,制约红树莓根系发育与养分吸收。为构建适宜其生长的根际环境,实施系统性土壤改良策略。施用腐熟羊粪、秸秆堆肥等有机物料,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水平,增强阳离子交换能力,改善通气透水性。同步引入固氮菌、解磷菌等复合微生物菌剂,促进养分转化与循环,强化根际微生态功能。基于红树莓营养需求的阶段性差异,建立动态施肥模型:定植前以每亩施用 3000kg 有机肥为基础,配施 N-P2O5-K2O 比例为 15-15-15 的复合肥 40kg ,保障基础养分供应;萌芽至开花期适当增加氮素比例,促进新梢生长;果实膨大期提高钾肥投入,提升可溶性糖与维生素 C 积累。通过土壤与植株营养诊断,精准调控追肥方案,避免养分失衡。在关键生育期实施叶面营养调控,花期喷施 0.2% 硼砂溶液增强坐果率,果实转色期交替喷施 0.3% 磷酸二氢钾与螯合态铁、锌微肥,有效缓解高原强辐射与低温胁迫下微量元素吸收受限问题。长期定位观测表明,该土壤—养分协同管理措施可使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至 2.1% 以上,根系活力(TTC 还原法)提高 37.6% ,单株结果枝数量与平均单果重分别增加 21.4%与18.9%,为红树莓在高原逆境条件下的高效栽培提供坚实的土壤与营养支撑。

(二)病虫害防治与修剪技术

高原地区虽病虫害发生种类有限,但因低温、强辐射、昼夜温差大等特殊气候条件,病原菌与害虫的侵染机制及种群动态呈现明显区域性特征。红树莓主要病害如白粉病在高湿微风环境下易发,其分生孢子在植株残体上越冬,翌春随气流传播,采用清除病源残体、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可有效阻断初侵染途径。蚜虫多集中于嫩梢与叶背吸食汁液,诱发煤污病并影响光合效率,结合黄板监测与释放异色瓢虫等天敌,实现生物控制。化学防治遵循精准施药原则,选用低毒高效药剂如 25% 吡唑醚菌酯乳油 1500 倍液防治真菌病害, 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液控制蚜虫种群,严格控制施药频次与安全间隔期,降低抗性风险与环境残留。修剪作为调控植株生长与抗病能力的重要手段,依红树莓二年生枝结果特性实施季节性调控。冬季休眠期修剪以疏除老枝、病弱枝为主,保留健壮基生枝 812 个/ 株,优化枝量分布,提升树体养分周转效率;夏季生长期通过摘心与侧枝抑制,调节源库关系,减少营养竞争,促进果实糖分积累与着色。科学的修剪结合通风管理,显著降低冠层湿度,抑制病原菌滋生,形成生态友好型植保体系。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高原红树莓品种的筛选和适应性栽培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在品种筛选方面,成功筛选出了适合高原环境生长的优良红树莓品种,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较高的果实品质,为高原地区红树莓的种植提供了品种保障。在适应性栽培技术方面,探索出了一套适合高原环境的土壤改良、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和修剪技术体系,显著提高了红树莓的产量和质量。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红树莓在高原极端气候条件下的长期适应性研究还不够深入,栽培技术的优化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品种筛选范围,深入研究红树莓的生理生态特性,不断完善适应性栽培技术,为高原地区红树莓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马佳正 , 孙旭 , 孙芳芳 , 等 . 新疆不同种植产区红树莓品种果实品质分析与综合评价 [J]. 新疆农垦科技 ,2025,48(03):22-28.

[2] 姜常玉 , 于海燕 . 北方地区红树莓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3,(06):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