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辅导员谈心谈话在大学生思想引领中的作用与实践探索

作者

王晓祎

大连民族大学 116600

1. 辅导员谈心谈话在大学生思想引领中的核心作用

1.1 认知引导与价值澄清作用

辅导员谈心谈话的首要作用在于对学生认知层面的引导与价值观念的澄清。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社会经验相对缺乏的阶段,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网络信息以及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容易产生困惑、迷茫甚至偏差。辅导员通过平等、深入的对话,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焦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阐释、政策解读和形势分析。例如,结合国内外时事热点、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理性辨析,帮助其理解国家大政方针的深层逻辑,认清错误思潮的本质与危害,从而在思想碰撞中明辨是非,在价值澄清中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这种一对一的引导,能够有效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将宏大叙事转化为个体理解,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化于心。

1.2 情感认同与信任建立作用

思想引领的有效性不仅依赖于理性的认知,更离不开情感的认同和深厚信任关系的建立。辅导员以亦师亦友的身份,在谈心谈话中展现真诚的关怀、平等的尊重和充分的理解,倾听学生的喜怒哀乐、成长烦恼和内心诉求。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互动,能够迅速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感受到被关注、被理解、被支持,从而建立起对辅导员的深厚信任感。基于这种信任关系,辅导员所传递的思想观念、价值导向和道德要求,更容易被学生从情感上接纳和认同。当学生视辅导员为值得信赖的引路人时,其思想引领工作便能事半功倍,学生更愿意敞开心扉,接受引导,将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自觉,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共鸣和践行动力。

1.3 行为塑造与问题解决作用

思想引领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行为的塑造和实践的养成。辅导员谈心谈话具有很强的实践导向和问题解决功能。它能够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针对个体在学业压力、人际交往、情感困扰、生涯规划、网络行为、遵纪守法等方面遇到的具体问题和思想困惑,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建议和资源支持。辅导员在谈话中,不仅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根源,更注重引导其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将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法治意识融入具体的行动选择中。例如,引导学业困难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方法;引导人际冲突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效沟通;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辅导员将抽象的思想引领具象化,有效促进学生将认知转化为行动,实现知行合一。

2. 当前辅导员谈心谈话在思想引领实践中的主要模式与探索

2.1 分类指导与精准施策模式

该模式强调基于学生群体的差异性进行精细化、个性化的谈心谈话。辅导员不再采用“大水漫灌”式的泛泛而谈,而是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如新生适应、老生发展、毕业生择业)、专业背景、学业表现、家庭状况、性格特征、政治面貌(如党员、团员、群众)以及特殊群体标签(如学业困难生、经济困难生、心理关注生、少数民族学生、学生骨干等)进行科学分类。针对不同群体的核心关切和潜在风险点,设计差异化的谈话主题、切入角度、引导策略和预期目标。例如,对新生侧重于适应引导和规则意识建立,对毕业生侧重于职业价值观和就业能力提升,对心理关注生侧重于情绪支持和资源链接,对学生骨干则侧重于责任担当和模范引领。这种精准施策的模式大大提升了谈心谈话的效率和思想引领的靶向性。

2.2 主题引领与深度辅导模式

此模式强调围绕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开展有计划、有准备、有深度的系列化谈心谈话活动。辅导员结合国家重大事件、重要时间节点(如国庆、五四、校庆)、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困惑(如理想信念、爱国主义、诚信感恩、网络素养、生命教育等),设定明确的谈话主题。在谈话前,辅导员会进行充分的理论学习和案例准备;谈话中,运用启发式提问、案例分析、价值澄清等技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进行深层次的思想交流和价值引导。这种模式超越了日常事务性沟通,更侧重于思想层面的深度碰撞和引领,有助于系统性地解决某一类思想问题,深化学生对特定主题的理解和认同。

3. 提升辅导员谈心谈话思想引领实效的优化路径探索

3.1 强化辅导员核心能力建设

提升谈心谈话的思想引领力,关键在于辅导员自身素养与能力的持续精进。首要任务是深化辅导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理解能力,确保其能准确、透彻地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和国家大政方针。同时,必须系统提升其谈心谈话的专业技能,包括深度倾听、有效共情、精准提问、价值澄清、积极反馈以及应对阻抗等沟通艺术。加强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发展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的学习与应用,提升识别心理问题、进行初步干预的能力。此外,还需增强辅导员的网络媒介素养,使其能够洞察网络思潮对学生的影响,并善于运用网络平台拓展和深化线下谈话效果。通过专题培训、案例研讨、模拟演练、专家督导、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构建常态化、系统化的能力提升机制。

3.2 完善工作机制与保障体系

实效的提升离不开健全的制度保障和科学的运行机制。高校层面应建立并严格落实谈心谈话的常态化制度,明确不同类型学生(如新生、毕业生、重点关注学生等)的谈话频次、时长和核心要求,确保覆盖面和深度。开发并应用标准化的谈心谈话记录与分析系统,便于信息留存、动态跟踪、效果评估和案例积累。建立有效的督导评估机制,通过同行评议、专家抽查、学生匿名反馈等方式,对谈心谈话的质量和思想引领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并将结果纳入辅导员工作考核。更重要的是,切实保障辅导员开展深度谈心谈话的必要条件,包括合理控制带生规模、保障充足的谈话时间和适宜的私密空间、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和资源链接。

结论

辅导员谈心谈话在大学生思想引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实践价值。其核心作用体现为认知引导、情感联结、行为转化与风险防控的有机统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微观抓手。当前,分类施策、主题深化、技术融合、危机响应及朋辈协同等模式创新,显著提升了思想引领的精准性与覆盖面。然而,面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新特征,仍需系统性优化:既要夯实辅导员的政治素养与沟通技能,健全制度保障与评估机制;也需推动内容供给与时俱进,强化形式互动性,并打破育人主体壁垒,构建多元协同网络。最终,通过“精准化 + 数字化 + 人性化”的路径整合,方能使谈心谈话真正成为筑牢学生理想信念、赋能全面发展的生命线工程。

参考文献:

[1] 王占仁,陈竹 .  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 [J]. 思想理论教育,2021(12): 88-92.

[2] 张威,李梦婷 .  新时代辅导员思想引领能力提升研究——基于深度辅导的视角 [J]. 中国高等教育,2022(18): 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