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考试挫折心理干预初探
史晓华 姜慧芬
太原市迎泽区云路街小学校
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过程中 , 都会遭遇挫折,尤其是考试挫折,每一次考试成绩总是影响孩子的心情、行为、睡眠、饮食等。若得不到及时疏导与矫治 , 势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育人首要育心,“双减”政策之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愈发得到重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加强对学生考试挫折的心理干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小学生考试挫折心理干预的意义
近几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学校、家庭关注的热点,他们在诸多方面的焦虑、偏执、抵触等不良情绪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面对学习压力、考试挫折等更为突出。通过恰当的心理干预,可以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挫折,不断提升自身心理健康状态,激发认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由此可见,小学生考试挫折心理干预亟需深入研究和探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生考试挫折心理干预的策略
(一)环境干预 + 路径干预
1. 环境干预——立体化、浸润式育人
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如一墙(校园文化墙)、一栏(宣传栏)、一廊(主题走廊)、一室(心理咨询室)、一面(班级文化版面)……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传统文化、红色精神、民族文化等,学生可看可听可感,多感官参与,正能量教育、阳光心理在校园文化中立体化呈现,实现环境育人的目的。
2. 路径干预——多元化、合作式育人
注重多元、合作式育人路径:心理教师、班主任、科任老师、心理咨询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员多元参与,生生合作(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合作(一对一关爱辅导、团体辅导)、校社携手等多样的合作方式穿插于其中,通过以上路径,共同创建和谐校园。
(1)利用课堂教学有效助力心理建设
各科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勇于战胜挫折、正确认识失败等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在每一节课上给予一些有考试挫折心理的孩子更多的鼓励与帮助,让他们能够不断建立自信心,从而有效助力积极向上的心理建设,正确面对挫折,缓解心理压力。
(2)丰富校园活动缓解考试挫折心理
丰富的校园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各种社团、艺术节、社区服务、争做美德少年等多种活动,为学生搭建表现才华的舞台,调节心情,释放自己更多的潜能,从而找回学习上的自信。同时,各班定期召开考试挫折心理辅导班队会,通过心理测试、小故事等启发学生走出失败的阴影,接受新的挑战。
(3)校社携手引导构建积极考试心理
积极加强校社携手,引导学生构建积极的心理素质,如:定期组织孩子们到博物馆、公园、社区开展研学实践活动,让他们放松心情、释放考试学习压力,感受生活的美好……让学生走入社会、融入社会,以小我的视角面对大我的成长,有利于帮助他们打开胸襟,积极、健康成长。
(二)全体—团体—个体的“3T”心理辅导
1. 全体T :全员参与 润心成长
利用每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班队会,覆盖全体学生开展“战胜挫折”心理专题辅导活动,全员参与,润心成长。通过解压小游戏、美文朗读、大声说出我的烦恼、快乐传递等活动,让学生敞开心扉、释放压力,将心理辅导落到实处。如:六年级小升初考试,这是孩子们自上学以来人生所面临的第一次重大考试,教师通过心理暗示、分享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看待考试,正确看待考试焦虑,掌握科学的调控方法,积极调节自我状态,提高面对考试的自我调控能力,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2. 团体T :团队辅导 拥抱阳光
作为“全体 T”的有机补充,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选择不同群体,每周利用心育社团活动时间,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辅导、沙盘游戏、阅读沙龙等,帮助受挫学生走出心理阴霾,发挥自己的特长,不断成长进步。如:在日常教学和社团活动中,孩子们对沙盘游戏很感兴趣,在游戏过程中他们很容易和教师亲近交流。于是,老师们针对害怕考试、考试遇到挫折等表现的孩子借助沙盘游戏打开心扉,让孩子们充分想象与表达,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情绪。老师及时抓住机会,在游戏中不断发现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让他们接受正能量,更加阳光与自信!
3. 个体T :个案关注 为“心”护航
作为“全体 T”和“团体 T”辅导的有益补充,个体的需求更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关爱,尤其是那些遇到挫折的孩子,更需要倾听者、“心”朋友。心理健康教师利用心语信箱,及时了解个体需求进行个体辅导,从而帮助受挫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各学科教师在对个体关爱、辅导、干预的过程中,帮助孩子建立“心”成长档案,观察记录孩子的心理状态、困扰因素以及辅导过程,积极调动教师、同学、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和关爱,帮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为孩子营造积极、温暖的氛围,注入更多“心”能量。
(三)缓解考试挫折心理五步工作法
1. 建立档案——心理漫画
每次考试前,班主任老师配合心理老师为每个孩子建立考试心理档案,让孩子们用绘画的方式画出自己面对考试或积极或紧张或焦虑的内心世界,从而折射出孩子们的心理情况。
2. 发现问题——心理状态
教师通过分析心理档案、解读心情漫画,从而发现孩子们的心理变化、情绪反映,了解到每个孩子的心理状态。对发现的心理问题并进行分类整理,开展专题研讨,研究帮扶措施。
3. 调查了解——心理交流
深入学生展开调查了解,通过和学生谈心、家访、心理问卷、听课等方式了解孩子的性格、爱好、特长、学习情况、家庭环境等,走进孩子内心,让孩子能敞开心扉,接纳老师,听取老师的建议。
4. 制定方案——心理干预
(1)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考试心理,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案,通过帮扶对象、帮扶目标、帮扶措施等版块,有针对性地解决孩子们出现的情绪和心理问题。
(2)借助激励教育、学习帮扶、老师关注、同伴帮助、参加心理社团等方式,鼓励他们战胜困难,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阳光心理。
(3)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通过班主任老师关注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制定解决策略,第一时间化解孩子们的考试焦虑或其它问题,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5. 持续跟踪——心理解压
(1)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持续跟踪,通过每日谈心、作业批改、课堂提问、课后帮扶、心理游戏等方式,鼓励他们战胜困难,让学生对教师更加信任,和教师主动交流,从而进一步改善心理状态,释放心理压力。
(2)借助“我的心情漫画”,让孩子们通过绘画的方式画出自己减轻压力、舒缓心情的好方法,能够互相感染、互相激励,对未来的学习生活更有激情。
(四)家校联系,共同成长
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关爱起主导作用,但不可忽视家庭因素,家校合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家长、老师更加了解孩子的考试心理,帮助学生认识自己,通过《缓解考试挫折家校联系手册》让家长、老师和学生自己更加了解孩子的考试心理,通过每次考试的总结、师生交流、亲子沟通等及时了解学生考试心理的波动,发现学生面对挫折的态度,开展针对性地沟通交流。帮助家长走进孩子内心,解开心中的烦恼;帮助孩子正确看待成绩,总结学习中的问题,鼓励不断努力,不断进步。通过学校、家庭的教育合力,共同关注引导学生构建积极的考试心理,让他们能够面对考试中的挫折和成长道路中的一切挫折。
总之,通过一系列从学生出发、以人为本的干预策略,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养持续提高,更为科学化、多元化、人性化、素质化的教育在学校生根发芽,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常态化,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促进他们走好脚下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