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策略的研究
孙松江
白城市洮北区第一幼儿园
一、引言
初中数学作为培养逻辑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核心学科,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然而,传统数学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作业负担过重等问题,与“双减”政策倡导的减负增效理念相悖。数学实践活动作为连接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桥梁,是落实“双减”政策、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初中数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对于优化数学教学模式、推动“双减”政策有效落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活动目标设定不合理
部分教师在设计初中数学实践活动时对活动目标的设定不够明确和合理。目标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活动目标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难以获得成就感,影响了学习积极性 [1]。
(二)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初中数学实践活动形式较为传统和单一,多以课堂练习题、简单的小组讨论为主,缺乏新颖性和趣味性。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教师只是让学生在纸上绘制图形、计算面积和周长,学生难以真正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也无法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部分实践活动缺乏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与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
数学实践活动的核心在于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但当前部分初中数学实践活动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活动设计多局限于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缺乏对生活中数学元素的挖掘和整合。例如,在学习统计知识时教师只是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给定的数据,而没有引导学生收集和分析身边的实际数据,如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兴趣爱好等,导致学生无法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降低了实践活动的教育效果。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保障数学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初中数学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系存在诸多不足。评价方式单一,多以教师评价为主,缺乏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评价等多元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侧重于学生的活动结果,如实验报告、作业完成情况等,忽视了对学生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表现等方面的评价。同时,评价结果的反馈不及时,不能为学生改进学习和教师优化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影响了实践活动的持续改进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策略
(一)优化活动目标设定,注重全面发展
在设计初中数学实践活动目标时应依据“双减”政策要求和数学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全面、具体、可操作的目标。目标不仅要涵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等核心素养。例如,在设计“测量校园旗杆高度”的实践活动时知识技能目标可设定为让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三角函数等相关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测量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为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测量方案,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差异,将活动目标进行分层设计,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实践活动中有所收获和提高 [2]。
(二)创新活动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为提高初中数学实践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教师应积极创新活动形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引入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围绕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数学项目展开探究,如“设计校园垃圾分类投放方案”,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数据分析、空间规划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综合能力。同时,还可以开展数学实验活动,利用教具、学具或数学软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数学现象,探索数学规律。此外,结合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如利用在线平台组织数学竞赛、数学建模比赛等,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三)加强与生活实际融合,提升应用能力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选取素材,设计活动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购物中的折扣计算、家庭水电费的统计、交通出行中的路线规划等,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学习函数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手机话费套餐的收费标准,分析不同套餐在不同通话时长和流量使用情况下的费用变化,建立函数模型,从而理解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超市、银行、建筑工地等,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四)完善评价机制,促进持续改进
建立多元化、全面化的评价体系是保障初中数学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在评价主体上应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评价等,充分发挥不同评价主体的优势,全面了解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活动结果,更要重视学生的活动过程,包括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例如,在评价小组合作实践活动时可以从小组分工合理性、成员参与积极性、问题解决思路创新性等维度进行评价。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除了传统的分数、等级评价外还可以通过评语、成长记录袋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同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和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促进初中数学实践活动的持续改进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实践活动对于提升学生数学素养、落实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优化活动目标设定、创新活动形式加强与生活实际融合以及完善评价机制等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初中数学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初中数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方法,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助力学生在“双减”政策下实现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推动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梁淑凤.初中化学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J]. 智力,2024(30) :55-58.
[2] 杨澜 . 初中化学跨学科实践教学的设计与思考 [J]. 甘肃教育 , 2023(03):67-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