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践行课标理念,构建初中语文情境课堂

作者

魏瑞苗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第二中学 841000

引言

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语言知识教学任务,更肩负着文化传承、思维培养和价值引导等育人职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素养为导向,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多维度的语言实践体验。这一变革要求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关注学生真实生活经验与情感需求,注重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潜力。在实际教学中,传统语文课堂往往以讲解分析为主,缺乏生活联系与情境支持,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学”“学而无感”的局面。因此,构建情境课堂不仅是落实新课标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与育人功能的关键路径。本文将围绕情境课堂的构建理念、策略与实施路径进行系统分析,力求为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与可操作方案。

一、情境课堂的核心价值与育人导向

构建情境课堂并非仅为激发兴趣,更重要的是要打通“知识—能力—素养”的育人通道。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具体语境中体验语言、理解文化、建构意义,这与新课标提出的“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目标高度一致。在情境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探索者、意义建构者,课堂成为他们与文本、与世界、与自我的对话空间。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培养起真正的阅读兴趣与表达欲望,从而实现从“学会语文”到“学好语文”的深度转化。

此外,情境课堂也为语文课程的“立德树人”目标提供了生动载体。通过构建富有价值导向的情境,例如历史场景还原、人物情感重构、现实问题探讨等,学生不仅获得语言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文化认同感。这种“以语文育人”的情境教学理念,正是新时代课程改革所推崇的教育本质。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若能恰当融入社会热点、生活实例或文学文化背景,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吸引力与深度,还能让学生感知语文的温度与力量,从而真正达成语文教育的综合育人目标。

二、基于课标理念的情境创设策略与原则

情境课堂的构建需遵循“贴近学生经验、符合语文本质、服务学习目标”三大原则。贴近学生经验是情境有效的前提,教师应从学生日常生活、社会现象、成长困惑等维度选取素材,使课堂内容具有亲切感与现实性;符合语文本质则要求情境具有语言表达与审美体验的价值,如通过语境重建激发学生的语感、语义理解与语言创造力;服务学习目标则确保情境创设不是空泛的热闹,而是围绕单元任务、能力目标展开,真正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并使教学活动具有可评估的教学成效。

在操作层面,情境创设可分为文本导入情境、问题探究情境、角色扮演情境与跨学科融合情境等多种类型。文本导入情境多用于激发阅读兴趣,如播放相关背景视频、展示真实图片、讲述引人入胜的生活故事等;问题探究情境适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如设问“如果你是文中的人物,会如何选择?”激活学生的同理心与批判思维;角色扮演与模拟写作等则可推动学生在多种语言实践中提升表达与创造能力,实现课堂由“文本阅读”向“语言使用”的转化。跨学科融合情境则更加强调语文与其他学科如历史、艺术、科技的联动,丰富学习路径,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结构。通过这些策略的灵活运用,教师可以真正建构起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的初中语文情境课堂。

三、教材内容驱动下的情境课堂实践探索

当前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已在课文编排与单元设计中积极渗透情境理念,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提供的资源潜能,实现从“讲教材”向“用教材”的转变。以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一课为例,该文内容富含人物情感、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极具情境创设潜力。在导入环节,教师可播放鲁迅在仙台求学时期的日本旧影资料,并结合当时中日社会背景,营造出一个“文明冲突下的青年抉择”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在异国他乡面对偏见,青年应如何坚持信念与理想?”

这一开放式问题既贴合学生现实成长困境,也深化了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在文本精读过程中,教师可组织“人物情感追踪”活动,让学生扮演藤野先生与鲁迅,围绕“教学与误解”“尊重与沟通”等话题进行对话演绎,借助情境角色代入,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悟人物之间的情感张力与文化差异。在拓展写作中,可设计“假如我是藤野先生,收到鲁迅回信后我会如何回复?”的任务,引导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进行创造性表达,兼具语言能力训练与人文情怀培养。通过这一系列情境化教学操作,不仅让文本变得鲜活,也真正实现了语言实践、思维锻炼与情感共鸣的融合育人目标。

四、情境课堂推进过程中的现实困境与调适路径

尽管情境课堂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教师理念转变不足。部分教师对情境教学仍停留在“活跃气氛”的浅层理解,缺乏系统的设计思维与教学逻辑;二是教学资源与评价机制尚未完全匹配,尤其在中考指挥棒影响下,部分学校更重视应试能力训练,导致情境教学流于形式;三是学生参与度不高,部分情境设计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真实经验,导致“教师热演、学生冷观”的尴尬局面。

对此,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与调适:首先,加强教师的情境教学培训,引导其从课标理念出发,系统掌握情境构建的原则、方法与操作路径;其次,完善教研支持系统,鼓励学校建设共享性情境教学资源库,形成“教—学—评”一体化机制,确保情境教学不脱离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导向;再次,引导学生参与情境设计过程,提升其主体意识与实践能力,如在备课中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我是教材设计者,我希望加入什么样的学习任务”,使学生从“学习者”向“共建者”转变,从而激发其深层学习动机。

结语

构建情境课堂,不应是教学中的偶然亮点,而应成为课堂常态改革的方向与支点。它要求教师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与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与活动设计,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语言成长与精神陶冶的广阔空间。语文不仅是“教知识”的课程,更应是“教做人、教思维、教审美”的课程。情境课堂所承载的正是这种语文教育的深层价值与育人使命。今后,只有将课标理念与课堂实践紧密结合,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具有温度、深度与张力的情境化学习环境,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邹小飞 .“进阶课堂”实践中初中语文情境创设问题的关系厘清 [J].全国优秀作文选 ( 教师教育 ),2024,(06):24-25.

[2] 廖冬蓉 . 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语文情境任务型课堂实现路径 [J].教 育 观 察 ,2024,13(11):103-105.DOI:10.16070/j.cnki.cn45-1388/g4s.2024.11.031.

[3] 王强 , 李学荣 .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情境式课堂中的应用实践 [J]. 中小学电教 ,2023,(Z2):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