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创三结合”小学语文课文有效教学的策略思考
李宏伟
河南省汝南县汝宁学校,463300
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当下,“读写创三结合”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这一理念不仅强调阅读中语言建构、思维发展的基础作用,更注重通过写作实现知识转化,借助创造激活思维潜能,最终达成语言运用、审美创造与文化传承等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如何将阅读、写作与创造有机融合,构建系统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当前语文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索的实践课题。
一、循文析路,培育文本深层感悟能力
文本思路宛如一把关键钥匙,能够开启作品内涵的大门。在阅读教学进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视角出发,对文本进行细致入微的解构。这涵盖从创作意图的探寻、篇章结构的剖析、选材组材的研究,再到语言艺术的鉴赏等多个维度,促使学生实现从知晓文本表面内容到深入理解文本内在逻辑与深层意蕴的认知飞跃。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依据不同文体的独特特质,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引导策略。例如,在解析记叙文时,可引导学生以事件发展的脉络作为线索,深入探究人物行为背后的逻辑以及性格形成的原因;在教学说明文时,着重引导学生聚焦说明对象的特征,清晰梳理说明的顺序以及所运用的说明方法;而在讲授议论文时,则强调提炼文章的核心论点,深入剖析论证的逻辑链条。
以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课文《少年闰土》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我”与闰土雪地捕鸟、海边看瓜等场景的对比描写,体会作者对纯真童年生活和质朴友谊的怀念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细腻的人物刻画手法,如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以及生动的环境烘托,如月夜瓜地的描写,为学生日后进行人物塑造和场景写作积累丰富的经验与范式。
这种基于对文本生成逻辑深入理解的阅读训练方式,能够切实有效地搭建起阅读与写作相互连通的桥梁。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更能够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巧妙地转化为自身的表达能力,从而达成阅读与写作能力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好效果。
二、深挖教材,构建个性化写作资源库
小学语文教材犹如一座蕴藏着多元写作资源的丰富宝藏,其内容广泛涵盖了文学、历史、科学等众多领域。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套系统且高效的资源采集机制,将教材中的内容转化为属于学生自己的个性化写作素材库。
写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全面展开。在语言层面,积极鼓励学生广泛积累经典诗词、精妙的语句,并且通过仿写训练等方式,将这些优美的语言范式内化为自身语言体系的一部分;在技法层面,系统地梳理记叙文独特的叙事技巧、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议论文严谨的论证策略等,使学生对不同文体的写作技法有清晰的认知与掌握;在思想层面,引导学生深入提炼课文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以及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关键点,为学生自己的文章注入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情感力量;在知识层面,整合教材中丰富的历史典故、科学常识等内容,不断拓宽学生写作素材的边界,为写作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素材支撑。
为了显著提升积累的实际效果,教师可以实施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比如,开展“每日素材卡”活动,要求学生每天精心摘录经典语句,并认真撰写赏析,加深对语句的理解与记忆;组织“阅读札记展评”活动,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并对素材进行合理分类,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指导学生运用数字工具,如电子笔记软件等,建立电子素材库,通过设置清晰明确的标签进行管理,实现素材的高效检索与灵活调用。
三、学用融通,促进语文素养深度内化
知识迁移能力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将在阅读过程中所储备的知识灵活地转化为实际的运用能力,从而推动语文素养在学生身上实现深度内化。
实践路径可以从两个主要方面展开。其一,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阶梯式写作任务。例如,在学生学习完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课文《白鹭》后,布置“家乡的一处风景”的主题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文中细腻的描写手法,生动展现家乡景色的独特韵味;在学习完《少年中国说(节选)》后,结合当下热门的社会话题,如“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开展思辨性写作,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论证逻辑与排比句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其二,大力推进跨学科融合教学。比如,在学习科学课文《太阳》后,引导学生以《太阳的奥秘》为题创作科普小品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太阳的结构与作用;依托语文课文《牛郎织女(一)》,让学生撰写故事新编,从现代视角重新演绎这个经典民间传说。
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要积极尝试构建科学化、系统化的动态反馈体系。其一,实施差异化作文评改策略,依据学生写作能力的个体差异,提供精准化指导方案;其二,构建协作学习共同体,通过组织小组作文互评活动,促进学生在思想碰撞中实现写作经验的共享与重构;其三,开展典型案例教学,遴选具有示范价值的作文样本,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剖析文本的结构逻辑、语言特色及存在的问题,形成清晰的写作改进路径。此外,倡导建立个人写作成长档案,系统收录不同学习阶段的习作成果,通过纵向对比分析,直观呈现写作能力发展轨迹,助力学生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阶梯式进阶与持续性发展。
四、读写创联,激发创新思维蓬勃生长
创新能力无疑是新时代人才所必备的核心竞争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潜藏的创新元素,积极采用读写创融合的教学模式,充分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维度的创新策略。在文学创作领域,开展故事续写、结局改写、角色重塑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在学习完《滥竽充数》后,可组织学生开展多元创作活动:一是改编课本剧,通过调整人物台词、增加细节冲突,让南郭先生的“充数”过程更具戏剧性;二是进行故事续写,引导学生想象南郭先生逃走后的经历,如他是否会苦练吹竽技艺重新证明自己,或是另寻投机取巧之道;三是创编衍生表演剧《不了了之的审判》,围绕“南郭先生是否该被追责”这一核心,设计法庭辩论场景,让学生从不同角色视角展开思辨,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文学创作能力。在艺术跨界领域,尝试古诗配画、散文谱曲、小说改编剧本等新颖的形式。比如,在学习张志和的《渔歌子》时,可安排多样化的创作活动:让学生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等诗句为蓝本,创作一幅水墨诗意画,用丹青勾勒烟雨江南的垂钓意境;将整首词改写为意境优美的散文诗,通过细腻的文字拓展诗歌意象;鼓励学生为《渔歌子》谱曲,用悠扬的旋律诠释词中的闲适与惬意;还可以结合诗词朗诵,编排一支古典舞蹈,以肢体语言展现渔夫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从多维度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创新表达。在实用写作领域,鼓励学生运用创新视角撰写产品说明书、活动策划案等。比如,让学生为自己喜欢的玩具撰写一份独特的产品说明书,或者为班级即将举办的活动策划一个富有创意的方案。
为培育创新思维的生长环境,教师可通过构建开放包容的课堂文化生态系统实现教学目标。其一,秉持尊重差异与包容多元的教育理念,深度挖掘并认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与创新性表达;其二,依托“创意孵化站”“文学工作坊”等特色教学载体,搭建集学术探讨、实践创作、思维碰撞于一体的多维互动平台;其三,建立常态化的创新成果展示机制,通过创意写作竞赛、原创作品发布会等形式,构建实践 - 反馈 - 提升的闭环培养体系。该模式有助于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内驱力,使其在持续的实践探索中完成创造性思维的螺旋式发展。
综上所述,“读写创三结合”的教学策略为小学语文课文教学提供了系统框架:以文本感悟为根基,以素材积累为桥梁,以素养内化为关键,以创新思维为目标,形成环环相扣的能力培养链条。教师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策略,让阅读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让写作成为创造的实践土壤,最终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其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语言与思维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诗平 . 深度体验式阅读的实践策略 [J].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2018(11):1.DOI:CNKI:SUN:XIJK.0.2018-31-021.
[2] 高正和 , 赵玲玲 . 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研究 [J]. 新课程 , 2022(7):6-6.
[3] 高会然.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实践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2025-08-06].DOI:CNKI:CDMD:2.1013.262749.
[4] 林仲平.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小学,2017(3):1.
[5] 张帆 .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C]//2023 年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活教育学术座谈会论文集(三).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