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换词教学

作者

许艳平

合肥市行知小学 安徽合肥 230011

引言:词语,是构成文章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要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必须切实提高词语教学的效率,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品词析句能力,他们才能够细细品味出文章的精妙之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词语教学必须与句子的品读感悟联系起来,这样词语才更鲜活,更具有生命力。教师们在课堂上经常采用“换词法”帮助学生理解。但仔细思量,具体到文章、段落、句子,真能随意更换词语加深理解吗?

一、字理析词——探究词语内涵

汉字除了标声之外,往往兼有表意的作用。近义词,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但由于词的本义并不相同,词语之间存在着差异性。阅读教学中,简单地引导学生换词,或许能让学生知道此词与彼词意思相近,却不能让学生体会为什么此词更准确,在不了解词语本义的情况下让学生随意替换近义词,不仅无益于理解文意,且忽视了文章本身用词的准确性,对学生日后的词语运用造成隐患。

譬如,有教师执教《秋天的雨》一课时,对文中“五彩缤纷”进行了这样的教学:

师:我们先来看看,秋天的雨究竟有哪些五彩缤纷的颜色呢?请小朋友们仔细阅读第2 自然段,找到表示颜色的词语把它圈出来。生:我找到了“黄色、红色、淡黄、紫红、金黄、橙红、雪白”。师:现在知道“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了吗?生:知道了,五彩缤纷就是形容颜色多,而且非常漂亮。师:能给它找找近义词吗?生:五光十色、五颜六色、万紫千红……师:很好!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秋天的雨就是拥有这么多的颜色。

如果将文中的“五彩缤纷”换成近义词,则句子就变成“秋天的雨,有一盒五颜六色的颜料。”,或是“秋天的雨,有一盒万紫千红的颜料。”细细品味便可发现问题。根据字理析词“分解——组合”的教学方式,可将“五彩缤纷”分解为“五”、“彩”和“缤纷”三个词素进行解析。“彩”字中的“彡”是一个一形多义的部首,在“彩”中表示“色彩和纹路”,“彡”和“五”是概数,表示颜色多,“五彩”的意思不难理解,因此重点放在对连绵词“缤纷”的理解上,由“缤纷”两个字的绞丝旁切入,知道“缤纷”是指旗子上的飘带,其本义是指旗帜后面连着的飘带被风吹时飘动的样子,因此,“缤纷”这个词就带有一种“动感”。这样,“五”、“彩”和“缤纷”这三个语素各自的意思就了然明白,然后组合起来,“五彩缤纷”不仅表示“颜色多”,还具有一种“动态美”。通过这样的“分解——组合”,学生切实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本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让学生知道,如果用“五颜六色”或“万紫千红”代替,句子就丧失了生趣和动感之美,让学生真正达到“内行看门道”的阅读境界。

二、比较异同——体味词语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理解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重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因此,教学中可以多引导学生比较近义词的异同,仔细分辨其间的细小差别,从而见微知著,明确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体味词语背后蕴含的情感。

《圆明园的毁灭》中有“他们把院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换词法理解“掠”字的意思,学生可能会将“掠”换为“抢”“拿”“搬”“夺”。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偏偏选用“掠”,而不用“抢”“拿”“搬”“夺”呢?再让学生进行换词朗读,把“抢”“拿”“搬”“夺”放进原句中代替“掠”的位置,让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揣摩体会。经过反复朗读和比较后,有的学生会说,“抢”是面对面强行拿走东西;有的学生会说,“掠”比“夺”用得好,通过“掠”字能看出他们想拿什么就拿什么,没有受到一丝一毫的反抗;有的说,从“掠”字可以看出侵略者太野蛮了,根本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有的说,用“拿”显然不合适,自己的东西才能用“拿”,而圆明园不是属于他们的,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从学生的踊跃发言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思维已经被激活,对“掠”字隐含的意义已有所领悟。接着,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文字资料,简介当时的社会背景,教师追问:从这个“掠”字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此问题的答案已经是水到渠成,学生不仅体会到作者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仇恨,也体会到作者对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强烈不满。此时,教师抓住时机,趁热打铁,让学生将体会到的情感代入句子中,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当那抑扬顿挫的读书声在教室回响时,我相信在孩子们心中涌动的不仅仅是对侵略者的仇恨之情,也不仅仅是对清政府腐败无能的不满之情,孩子们心中一定还涌动着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三、辨析选择——规范词语运用

“为使文章写得规范,在用词上既要仔细辨析,又要严格选择。”孔子早就提出“辞达”这一原则,古人有“炼字”、“炼句”之说,甚至还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吟双泪流”的佳话。优秀的创作者总是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千锤百炼,孜孜以求准确的词语。

有教师执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对文中描写花多、花美用了“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若将文中词语换成近义词,则句子或变成“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万紫千红、争奇斗艳”,或变成“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百花齐放、五颜六色”。但是,仔细品味,便可发现,“花团锦簇”的意思并非指“花非常多”,而是色彩丰富,凝聚在一起。其次,“姹”、“嫣”皆是形声字,从“女”部,“姹”本义为少女、美女,“嫣”本义是美好的样子,“姹紫嫣红”的意思也并非如上文课例中所说的“花的颜色很多、很鲜艳”,而是指由个体美引申为浓艳。再者,以季羡林先生文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来说,“家家户户”是指每一家,每一家的窗子最多放几盆花,怎可能会有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甚至万紫千红的景象呢?显然,作者在这里强调的是个体——每一家窗前的美,美在色彩浓丽,美在姿态娇艳。而“争奇斗艳”、“五颜六色”等词语描摹花之色彩,却难以充分体现花儿色彩浓艳、丰富,姿态娇媚且相互凝聚的样子;“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等词语形容花多,却显然与“家家户户的窗子前”这一情境不符,也不符合语法规范,更换近义词显然不妥。

作家在创作时讲究语言的精确,他们往往从那些在意义、声音、色彩和用法上存在细微差别的同义词和近义词中挑选出一个最贴切、最恰当的词来表现某一事物的形象、特点。教师教学时使用“换词法”,其实是对这一过程的还原,让学生亲自体验筛选词语的过程。因此,建议教师们慎用“换词法”,要用就要用得恰当、正确,真正达到让学生掌握词本义,让学生在词语的学习中经历理解、感悟、运用等有效的互动实践形式,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参考文献:

[1] 杨颖:《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整合探讨》,《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 年第 23 期。

[2] 林睿:《字字未宜忽 语语有乾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换近义词”现象谈》,《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 年第3 期。

[3] 陈燕玉:《让词语教学焕发生命的色彩》,《学周刊》2019 年第16 期。

[4] 高琴:《品读推敲 辨析运用——词语教学策略谈》,《教育月刊小学版(语文)》2018 年 Z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