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美育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与历史融合举措初探

作者

陈容

铜梁区侶俸初级中学校 重庆 402561

引言: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涵盖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技能,还要向学生实施美育,培养审美能力,树立正确审美观念。而在美育视角下,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发现文学之美,体会作品的魅力,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价值,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打开历史世界的大门,了解历史、掌握历史。这就需要对原有教学活动进行优化、完善,采用更为新颖的教学手段,将语文知识与历史知识相互融合,使语文教学不再枯燥、无趣,打破以往沉闷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一、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活动开展的意义

不同学科的知识需要运用不同的思维进行学习,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可发散学生的多元思维。过去,传统形式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仅局限于课本教材中,难以深刻认知文章中的价值理念、人物形象和人文情怀,更无法发现其中的文学之美,也不能从美的角度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导致学生的学习没有深度和广度,只是掌握了浅层的知识点。而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教师可基于美育视角,以语文学科为核心,融入相关的历史知识,从而构建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让学生结合历史学习文章,深入文本之中感受作者当时的处境,利于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在讨论和探究中从多个角度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以逐渐形成较强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今后学习更高级知识奠定坚实基础[1]。

二、美育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与历史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巧创历史情境,增强审美体验

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审美体验。巧创历史情境,可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化的魅力,体会语言文字运用的技巧和特点,发散语文思维,并形成审美意识与审美情趣,丰富文化底蕴。例如,在《黄河颂》教学中,可向学生播放花园口决堤的历史影像,使其通过观看发现与文章中呈现的“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形象不符。而后,引导学生回顾历史知识点,思考 1938 的中国正经历着什么。再为学生播放《黄河大合唱》的历史纪录片,展现当时音乐家们的排练画面,有的学生结合情境画面读到“惊涛澎湃”这一词语时,感受的黄河不是流动而是在咆哮,且能具有情感变化的诵读本篇文章。最后,分享心得、记录体会时,一名学生说道:“过去,单纯的认为黄河仅是一条河,现在才明白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将语文教学与历史知识融合,利于升华学生的精神内涵,使其透过文字表象深入情境之中引起共鸣。

(二)依托历史知识,开拓文化视野

立足美育视角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主旨,使其能与作者的思想情感引起共鸣,则要具体地呈现文本背后的历史故事。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结合语文教材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相关的历史资源,将语文知识与历史学科深度融合,与学生共同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历史发展和生平事迹,让他们逐渐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结构,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掌握,从而丰富自身文化底蕴,欣赏文学之美。例如,在《范进中举》教学中,多数学生阅读时可能难以理解范进中举后出现的一系列“癫狂”的行为,并心存疑惑:“为何中举会有如此之大的魅力呢?”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引入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讲述当时社会环境的科举制度十分严格,且中举后可享受优厚的待遇,终身具备选官资格、永久参加会试与入监、能免除赋税和徭役,让学生了解那个时期“举人”这一名头包含的功名利禄,再回到文章之中,他们便能深刻理解范进中举后一切反常的行为举动和表现。另外,为使该篇文章更为贴合现今生活,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可将范进中举后担任的官职替换为现代类似的官职,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下体会中举为范进人生带来的变化。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通过语文知识与历史知识的融合,学生可依托故事的历史背景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明白作者为何如此描写范进,并产生情感共鸣,体会文章的妙处 [2]。

(三)紧扣人物形象,展开历史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历史知识时,教师可结合作品中的人物和角色实施美育,让学生理解其中的精神品质,再引导他们展开历史探究,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详细讲解一篇文章之前,应先对历史人物进行简要介绍,分析其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以为学生后续的深入探究做铺垫。例如,在《岳阳楼记》教学中,上课伊始,通过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呈现范仲淹的历史事迹,帮助学生了解其对当时的社会有何影响,从而产生初步认知。而后,再向学生讲述范仲淹是怎样在政治动荡时期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深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与掌握。接着,通过一段相关的历史片段,引导学生从中领悟范仲淹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的精神,始终坚定自己的理想与信念。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挖掘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价值,可自主立足人物形象的美学视角对该篇文章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展开分析,使学习更具深度和广度。另外,教师还可结合作品的人物形象进行融合式教学,要求学生分析历史人物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形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学习能力。又如,在《木兰诗》教学中,可依托历史知识和典故,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花木兰这一形象展开分析,探讨其是怎样体现了古代女性的孝顺和勇敢,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花木兰会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人物呢?”而后,让学生在对比花木兰与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待过程中,理解这一人物形象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地位,深挖该诗背后的历史内涵,从而逐渐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和技巧,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与鉴赏能力。

结论:综上所述,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以新课标为导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并基于美育视角积极开展语文与历史学科的跨学科教学活动,打破学科界限,构建高效课堂。具体可通过依托历史知识,开拓文化视野、紧扣人物形象,展开历史探究等策略,为课堂教学注入崭新的灵魂与活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以促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滢. 初中语文与历史跨学科教学中的融合策略与实践——以《史记》为例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 2025, (10): 112-114.

[2] 柳毅程 . 跨学科主题学习助力学生文化自信培养——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 [J]. 中学语文 , 2025, (03): 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