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猪囊虫病综合防控技术

作者

徐春美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三星镇畜牧兽医服务站 226111

引言

猪囊虫病是全球范围内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然而,目前单一的防控手段难以全面控制疾病,亟需系统性的综合防控技术。本文围绕猪囊虫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及综合防控措施展开阐述,为实际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1 猪囊虫病的危害与传播途径

1.1 猪囊虫病的危害

猪囊虫病是一种由猪带绦虫幼虫寄生在人体组织器官中引发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其危害程度远高于成虫感染的猪带绦虫病。这种疾病的具体表现会因囊尾蚴寄生的部位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当寄生在脑部时可能引发癫痫、颅内压升高、精神异常甚至危及生命;若寄生在眼部可能导致视力下降、视网膜剥离、白内障等问题;寄生在肌肉时会出现局部酸痛、无力,严重情况下肌肉内囊尾蚴大量聚集会导致肢体增粗;寄生在皮下组织时会形成可触摸到的结节,但通常没有明显痛感。

1.2 猪囊虫病的传播途径

猪囊虫病的传播与猪带绦虫的生活史密切相关,涉及终宿主(人)和中间宿主(猪)之间的交互感染,其主要传播途径可分为以下几类:首先是食入含囊尾蚴的猪肉,当人生食或半生食“米猪肉”(即含有囊尾蚴的猪肉)时,囊尾蚴会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这是猪带绦虫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其次是食入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虫卵会在肠道内孵出六钩蚴,随后六钩蚴随血流侵入组织并形成囊尾蚴,这则是引发囊虫病的关键途径,此外,自体感染也可能导致囊虫病,分为肠道逆蠕动感染和肛周- 口传播。

除了直接的感染途径外,不良卫生习惯与传播环境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例如生熟食物共用刀具砧板导致交叉污染、饭前便后不洗手,以及散养猪因自由觅食接触含人粪便虫卵等情况,均会增加传播风险。

而散养猪因活动范围广、自由觅食的特性,更容易接触到含虫卵的人粪,规模化养殖比例低、卫生条件差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病原的扩散,使得猪囊虫病的传播风险持续存在。

2 猪囊虫病的综合防控技术

2.1 严格检疫监管

在生猪进入流通环节前,需严格落实生前检疫与宰后肉品检疫双重关卡,形成全流程防控屏障。针对种猪引进这一关键节点,养殖主体必须向当地农业农村部门提交检疫审批申请,除提供养殖档案、免疫记录等基础材料外,还需附实验室出具的非洲猪瘟、口蹄疫等重大疫病检测合格报告,经审核通过后方可获得《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种猪运抵目的地后,需按规定进入隔离场进行21 天隔离观察,隔离期间实行单独饲养管理且期满且确认无异常后方可混群饲养。

进入屠宰环节后需严格执行“同步检疫”制度,即检疫人员与屠宰操作同步开展,对生猪头部、体表、内脏及胴体进行全面检查。检疫合格的猪肉产品,加盖检疫验讫印章并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不合格产品须监督货主实施无害化处理,常见方式为焚烧或深埋,确保病原灭活。同时全程追溯该批次猪肉的养殖、运输等信息,快速定位问题的源头,同时,所有检疫原始记录至少保存1 年,采用纸质档案与电子台账双备份,由专人专柜保管。

2.2 药物治疗与控制

针对感染猪囊虫病的猪群,可通过阿苯达唑、吡喹酮等抗寄生虫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阿苯达唑的常规推荐剂量为每公斤体重 25 毫克,每日服用 1 次,连续使用8 天,停药5 天后可重复1-2 个疗程;对于重症病例每公斤体重90 毫克,隔日服用 1 次,连续使用 3 次。吡喹酮的常规用量为每公斤体重 50 毫克,每日1 次,连用3 天,停药2 天后可重复疗程,为减少囊虫破裂引发的炎症反应,需注意分次给药。

药物治疗过程中首先需注意吡喹酮可能导致囊虫破裂释放抗原,引发发热、皮疹甚至过敏性休克,因此需提前备好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其次,虫体死亡后可能诱发局部脓肿或肉芽肿,可配合非甾体抗炎药控制炎症反应;接着,妊娠母猪禁用吡喹酮;最后,为避免耐药性产生,应尽量避免长期单一用药,可考虑联合用药或轮换用药的方案。

2.3 加强饲养管理

科学养殖模式的落实是关键,每批猪装栏前和出栏后,需对猪圈及用具进行全面清扫,并使用 20% 石灰乳溶液或 3% 来苏儿溶液进行清洗消毒,对可灼烧的区域可用喷火枪进行高温处理,确保彻底杀灭环境中的虫卵。清除的粪便、废弃物需集中堆积发酵或焚烧处理,从源头上避免虫卵污染环境。传统散养模式易导致猪接触人类粪便及污染水源,需积极推行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养殖场选址应远离居民区、屠宰场及交通主干道,同时设置封闭式围墙,防止野犬、猫科动物随意进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日常饲养管理需注重细节的优化,例如,饲料配比上添加维生素 A、维生素 E 及锌、硒等微量元素,保持猪舍的干燥通风,将温度稳定在 19-21C ,相对湿度控制在 68% 以下,并且要合理规划养猪密度,每头猪占地面积不低于 1平方米,避免因过度拥挤引发应激反应。

2.4 疫情监测

建立疫情监测体系需明确监测频率与方法,例如每季度对养殖场开展血清学筛查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病原学抽检,重点关注散养户及屠宰场等关键环节,一旦发现疫情应立即划定疫点并上报,对感染猪实施扑杀并无害化处理,同时对同群猪进行隔离观察并通过吡喹酮驱虫进行药物预防。污染环境需使用2% 氢氧化钠溶液或含氯消毒剂连续喷洒消毒3 次,每次间隔24 小时。

2.5 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需从多维度入手:首先,人畜粪便管理方面,要改造传统的人厕与猪圈连通的结构,推广三格式化粪池或沼气池处理人畜粪便,通过发酵等方式彻底灭活虫卵;其次,食品安全监管需严格执行屠宰场同步检疫,对可疑猪肉按 40 平方厘米面积内囊尾蚴数量分级处理, ⩽3 个虫体的猪肉可冷冻或盐腌,4-5 个虫体的需高温处理, ⩾6 个虫体的则直接销毁;最后,针对云南、四川等流行高危地区,需加强健康教育并配合社区驱虫项目降低人群感染风险,从源头阻断人畜共患的传播链条。

结语​

综上所述,猪囊虫病的防控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通过多环节协同干预实现有效控制。综合运用本文提到的这些技术,可显著降低猪囊虫病的感染率与传播率,在保障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的同时也维护了公共卫生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徐洪霞 . 猪囊虫病综合防控技术 [J]. 现代农村科技 ,2025(03):77.

[2] 赵雯雯 , 陈雅婷 . 猪囊虫病的危害及综合防控措施 [J]. 北方牧业 ,2024(21):29.

[3] 戴文庄 , 雷振红 , 杨保荣 . 猪囊虫病的危害及综合防制措施 [J]. 畜禽业 ,2016(03):77-78.

[4] 岳 坤 楼 . 猪 囊 虫 病 的 诊 断 与 综 合 防 控 [J]. 养 殖 技 术 顾问 ,2014(10):121.

[5] 李保丽 , 张娟 . 猪囊虫病的检疫及综合防制 [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2(1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