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攀升风险及化解对策分析
曹慧
武汉晴川学院 430000
引言
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逐渐放慢,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型也在不断深入,部分行业的周期性调整与疫情所带来的冲击相互叠加,使得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不良贷款作为金融体系中的“灰犀牛”,其规模的扩大会对银行自身的经营安全构成威胁,还可能经由信贷传导、信心传染等途径引发连锁反应,给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实体经济的复苏带来负面的影响。基于此,准确地识别不良贷款攀升所带来的风险危害,系统地剖析其形成的机理,并提出科学且有效的化解对策成为当下防范金融风险、筑牢金融防线的关键课题,对于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有着关键的现实意义。
一、商业不良贷款攀升的风险分析
(一)对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的冲击
不良贷款数量不断攀升,这直接对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造成了侵蚀,使得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压力有所增大,造成净利润水平出现下降[1]。高不良率会致使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降低,优质资产在银行资产中的占比也随之缩水,资金周转效率同样会降低,不良贷款的不断累积让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面临压力,如果资本充足率跌破了监管红线,那么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以及业务扩张空间都会受到限制。此外,不良贷款的处置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这加剧了银行的运营负担。从长期来看,可能会导致银行信贷政策收紧,陷入“惜贷”的恶性循环,最终削弱银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对金融市场稳定的威胁
不良贷款处于较高水平容易引发金融市场出现信用紧缩的情况,银行风险偏好下降致使信贷供给减少,对市场资金循环效率产生影响,部分银行有可能借助高息揽储的方式来缓解流动性压力,这会使市场融资成本升高,对利率定价机制造成扰乱,倘若不良贷款问题集中爆发,就可能引发储户恐慌性挤兑,甚至会凭借同业拆借等关联渠道传导风险,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不良资产规模扩大还会让金融体系整体信用评级降低,削弱市场投资者信心,对金融市场融资功能的发挥产生影响。
(三)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制约
不良贷款数量的攀升致使银行在企业信贷审批方面变得更为严格苛刻,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明显加大,处于“融资成本高、获取资金困难”的艰难处境,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技术升级造成了限制,实体经济当中资金供给不够充足会使得投资规模缩小,对就业稳定以及居民收入增长产生影响,形成经济下行的压力。部分行业不良贷款集中显现出来有可能引发产业链上的资金链条断裂,像制造业、房地产等存在关联的行业容易受到冲击,对上下游企业的正常运营产生影响。从长远角度来看,金融资源在低效率领域沉淀下来,使得资金配置的效率降低,对实体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阻碍。
二、商业不良贷款风险化解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内部风险管理
建立全流程信贷风控体系,在贷前阶段,把企业财务数据、经营流水以及行业景气度指标整合起来,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动态信用评估模型,以此精准找出潜在风险点,优化信贷审批机制,依据客户信用等级与贷款额度实施分级授权审批,清晰界定客户经理、风控专员以及审批人员的风险责任,引入终身追责制度防止盲目放贷。贷后构建“一户一策”跟踪机制,针对房地产、中小微企业等高风险领域客户提升季度巡检频次,借助企业用电数据、纳税记录等实时监测经营变化,完善风险预警系统,设定逾期天数、行业不良率等多级阈值,触发预警后 48 小时内启动债务重组或资产保全预案,强化内控文化建设,每月开展案例培训,将风控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从根源上遏制不良贷款 [2]。
(二)创新不良贷款处置方式
积极探寻多元化处置途径,对于优质不良资产推行证券化,借助优先级与次级分层设计来吸引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实现风险分散以及流动性提升的目的,拓展债转股实施范围,联合地方政府设立转股专项基金。针对技术密集型企业债权转股后派驻董事参与管理,等企业盈利后经由股权转让退出。构建区域性不良资产交易平台,接入阿里拍卖、京东金融等线上渠道,引入资产管理公司、产业资本等参与竞价,开展单户对公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试点,简化资产评估和审批流程,把处置周期缩短至3 个月以内,探索“互联网 + 不良资产”模式,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资产信息溯源,借助智能匹配系统提高供需对接效率,最大化回收价值。
(三)优化外部监管与信用环境
监管部门需要完善差异化监管政策,针对国有大行以及城商行实施分类风险指标考核,对于不良率较高的银行增添业务扩张限制,防止“一刀切”监管致使信贷收缩情况加剧,构建“央行 + 银保监会 + 地方金融局”跨部门协作机制,每月进行企业失信信息共享,联合开展风险排查工作。强化信息披露要求,促使银行按季度公开不良贷款行业分布、处置进度以及拨备覆盖率,接受市场监督,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推动央行征信与芝麻信用等平台的数据实现互通,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积分制度,健全司法保障机制,设立专门审理不良资产案件的金融法庭,推行“调解 + 速裁”模式,把审理周期缩短至 6 个月以内。
结语:
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不断攀升的风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银行内控、市场机制以及监管政策共同发挥作用,借助构建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可从源头抑制不良贷款的产生,创新多元化处置方式,可以提高不良资产的回收效率,优化外部监管与信用环境,可为风险化解提供制度保障。这些对策得以落地实施,对改善银行资产质量、提高金融体系韧性以及缓解实体经济融资约束都有帮助。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以及信用体系的持续完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会更加精准高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金融支撑。
参考文献:
[1] 郭子宁 , 李行舟 . 利率下行趋势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管理与应对建议 [J]. 财务与会计 , 2025, (07): 79-80.
[2] 苏盛安.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J]. 商展经济 , 2024, (20): 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