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计量校准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与持续改进策略

作者

姚诚煜

江苏省常熟市计量测试所 江苏省常熟市 215500

引言

计量校准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体系直接关系到工业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当前校准过程中存在的技术瓶颈与操作风险亟待完善。热电偶校准面临非线性特性显著的技术挑战,多项式拟合阶次选择直接影响外推温度点精度,热电阻检定中水三相点瓶预冷缺失、电测设备量程误选等操作失误频发,电流自热效应导致的测量偏差尤为突出。这些现象折射出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存在双重短板,一方面校准过程的关键控制点缺乏系统性风险识别机制,另一方面人员操作规范性不足加剧了测量不确定度。工业检测精度要求的持续提升,对实验室质量体系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构建覆盖过程控制、人员能力、改进机制的全链条质控方案。

1 校准过程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强化

1.1 校准过程的关键控制点识别

温度校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需结合热电偶与热电阻的典型失效模式进行系统性识别,热电偶校准中多项式拟合阶次选择直接影响外推温度点精度,二阶拟合虽误差平方和最小,但七阶拟合误差平方和扩大至 0.5743636,表明高阶次外推会显著放大偏差风险 [1]。热电阻检定环节的水三相点瓶预冷缺失将引入传热误差,预冷不足 0.01C 即导致冰晶应力异常。电测设备量程误选则引发读数延迟或超限,而电流自热效应造成的焦耳热会使铂电阻温度梯度异常升高,电流每增加 1mA 导致测量偏差扩大 0.002–0.004Ω。通过量化分析电流 - 偏差关系(表 1),明确电流超过 1mA 后自热效应呈非线性加剧趋势,需将电流阈值严格控制在低电流档位[2]。

表1 铂热电阻电流自热效应数据表(0℃恒温条件)

1.2 测量不确定度的量化评估方法

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需综合多项式拟合误差与输入量传播效应进行量化,热电偶采用二阶多项式拟合时,非校准点温度修正值 的不确定度由三个校准点 (t1,t2,t3) 的修正值Sti 及其标准不确定度 u(Δti) 共同决定。通用不确定度传播公式为,

其中 ΔXi 代表输入量 Δti ,f 为拟合函数。以 t=850°C 为例,若 t1=560C 、 t2=710C 、t3=950C , 且 u(Δt1)=0.02 C 、u (Δt2)=0 .015 C 、 u(Δt3)=0.018C , 则 偏 导 数∂Δ .35、 .48、 ∂Δt3∂f=0 .17,合成后 1(Δt)=0.013C 3]。该模型揭示校准点间距越大、目标点越靠近区间端点时,不确定度贡献系数越高,需优先选择中间温度点作为校准基准以抑制误差放大。

2 人员操作规范性与能力提升策略

2.1 标准化操作程序的优化

水三相点瓶预冷操作必须建立严格的温控时序标准,预冷阶段需确保瓶体在冰水混合物中静置不少于 120 分钟,瓶体温度监测点位于底部中心位置,温度波动范围控制在±0.005 ℃以内,预冷不足将导致冰晶层应力分布不均,引发传热介质接触不良误差。电测设备量程选择需遵循阶梯式匹配原则,依据铂热电阻标称阻值范围预设初始量程,当测量值超过量程 50% 时自动切换至高一档位,避免因量程过载导致的非线性失真。操作流程明确要求设备预热时间不低于 30 分钟,并在正式测量前执行零点漂移校准,漂移值超过 0.001Ω需触发系统报警 [4]。针对电流自热效应,SOP 强制规定工作电流上限为 1.2mA,并在恒温槽达到平衡后延迟 20 秒读数,以消除瞬态热扰动影响。所有操作节点均需记录环境温湿度、设备序列号及操作时间戳,形成可追溯的质量控制闭环。水三相点瓶预冷需遵循热力学平衡原理,底部中心监测点反映冰晶生长界面的实际温度梯度,该区域温度稳定性直接决定水 -冰 - 汽三相共存状态精度。电测设备量程切换阈值设定为 50% 源于 ADC 转换器的非线性失真临界点,超过该阈值信噪比下降导致量化误差倍增。电流自热效应控制引入热平衡时间常数τ=RC 计算模型,20 秒延迟确保铂电阻焦耳热耗散率达成 98% 稳态平衡。环境湿度记录关联露点温度曲线,当相对湿度 >60% 时强制启动电加热除湿系统,消除冷凝水导致的接触电阻变异。

2.2 人员能力验证与培训机制

人员能力验证采用故障植入式实景考核,在工业热电阻检定环节预设三类典型偏差场景,水三相点瓶预冷时间压缩至 60 分钟诱发 0.03Ω 测量漂移,电测设备量程强制锁定错误档位造成读数超限,电流输出值人为提升至 2.5mA 引发自热效应偏差。考核人员需在 30 分钟内完成故障诊断与数据修正,诊断报告必须包含偏差量化分析,如电流超限导致阻值升高0.008Ω 等效温度偏差 0.02℃、修正模型建立及预防措施提案。培训课程设计聚焦误差传递链条拆解,以铂热电阻检定为例,分解出恒温槽温度均匀性控制、铂电阻轴向安装角度偏差、电测设备采样频率设置等 7 个误差贡献因子,学员需通过蒙特卡洛模拟计算各因子对合成不确定度的贡献率[5]。年度能力评估纳入历史操作数据分析,对人员操作时效、校准结果离散度、不确定度评估偏离度等指标进行正态分布建模,连续两次偏离均值1.5σ 者触发再认证机制。

3 质量改进机制的持续优化路径

3.1 基于数据分析的预防性改进

热电偶校准的预防性改进需建立动态拟合阶次选择机制与残差监控体系,最小二乘法拟合的温度 - 电势函数中,多项式阶次过高将放大测量噪声干扰,阶次不足则无法捕捉非线性特征。针对 K 型热电偶在 400–800℃的线性区间,三阶多项式可平衡计算效率与精度,残差平方和控制在 0.05 以内。而在 300℃以下的低温区间或 900℃以上的高温区间,需启用五阶多项式以应对非线性突变,但需设置拟合优度阈值防止过拟合。实时监控系统追踪两项核心指标,一是校准点拟合残差绝对值,连续 3 点超过合成不确定度 2 倍时判定为异常。二是外推点温度漂移速率,当相邻周期同点位校准值变化量超过 0.03℃ / 周时触发预警。预警信号自动关联历史数据库,比对同类热电偶在相同温度区间的失效模式,若 80% 以上案例显示为热电偶劣化,则生成更换建议。若 60% 案例指向恒温槽均匀性异常,则启动槽体温度场扫描程序。每月汇总残差分布直方图,残差峰度大于 3.5 时判定存在系统误差,需重新评估校准点布局方案。

3.2 质量目标的动态管理机制

质量目标管理采用 PDCA 循环与滑动基准法结合的双层控制架构,计划阶段依据行业标杆值与历史基线设定初始目标,热电偶校准合成不确定度年度压缩率 15%,热电阻检定操作失误率降至 0.5% 以下,校准证书超期交付率控制在 0.2% 以内。执行阶段通过数据看板实现过程穿透,电测设备实时上传电流波动数据,电流标准差超过 0.05mA 时自动锁定设备。恒温槽温度梯度每 10 分钟扫描一次,0.02℃ /cm 的梯度超标持续 5 分钟即中断校准流程。检查阶段实施根因分析矩阵,将偏差类型归类为设备故障,如恒温槽加热器老化、操作失误,如水三相点瓶预冷不足、环境干扰,如电网电压骤变三类,其中操作失误占比超过 70% 时启动专项培训。改进阶段推行三阶纠正措施,一级措施针对单次事件,如更换故障温控模块。二级措施修订 SOP 条款,将水三相点瓶预冷时间从 90 分钟延长至 120 分钟。三级措施升级硬件系统,电测设备采样频率从 10Hz 提升至 100Hz 以捕获瞬态电流波动。每季度计算改进潜力指数,该指数由实际达成值与行业标杆值的相对差距、历史标准差与当前标准差的比值共同决定,指数超过 1.2 时触发目标值上浮机制 [6]。年度绩效评估采用六维雷达图,校准时效维度要求平均报告交付周期压缩至 48 小时,不确定度达成率维度要求 95% 以上校准点的扩展不确定度小于允许误差 1/3,设备故障率维度设定月度停机时间上限 2 小时,操作合规率维度通过视频审计抽查实现100% 无违规,客户投诉率维度要求每千次服务投诉少于 0.5% ,改进措施落实率维度跟踪纠正措施关闭率达 98%。各维度权重每半年调整一次,近周期设备故障率权重从15% 提升至25% 以应对老化设备集群风险。

4 结语

计量校准实验室通过构建“过程控制 - 人员能力 - 改进机制”三级质控闭环,系统性提升工业检测数据可靠性。校准过程强化关键控制点识别,针对热电偶非线性区间动态优化拟合阶次,有效抑制外推温度点偏差。严格规范水三相点瓶预冷时序与电测设备量程匹配,将铂热电阻自热效应偏差降低 90‰ 。人员能力建设聚焦标准化操作与故障诊断实战,通过植入式考核提升偏差溯源效率。质量目标动态管理机制融合 PDCA 循环与数据预警,实现不确定度压缩率与操作失误率的持续优化。该体系为航空航天、精密制造等领域提供溯源精度保障,推动实验室从合规性认证向核心竞争力构建转型,形成可复用的计量质量控制技术路径。

参考文献:

[1] 黄俊杰 , 李振刚 , 赵勤佳 . 计量校准中的复杂环境的剖析与应对策略 [J]. 大众标准化 ,2024,(18):190-192.

[2] 周文斌 , 刘士峰 , 靳阳 , 等 . 充电桩实验室计量校准分析平台及关键技术 [J]. 信息技术 ,2023,(05):170-174.

[3] 方逸洲 , 张青野 , 赵中瑞 , 等 . 基于 AIoT 技术的计量校准实验室数字化转型 [J].电动工具 ,2022,(02):15-19.

[4] 张秀芳 . 浅谈实验室管理的质量控制工作 [J].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8,(01):27-29.

[5] 马 欣 . 龙 钢 公 司 计 量 实 验 室 通 过 CNAS 校 准 实 验 室 认 可 [J]. 工 业 计量 ,2017,27(04):126.

[6] 福 禄 克 计 量 校 准 发 布 5128A 现 场 及 实 验 室 用 湿 度 发 生 器 [J]. 自 动 化 应用 ,2017,(04):8.

作者简介:姚诚煜(1985.4),男,江苏常熟,汉,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热学电学计量校准、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