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构建

作者

邓丽莎

宜宾市生态环境局 四川宜宾 644600

一、引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基础,我国经济发展使生态问题突出,威胁群众健康与生态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对资源配置和治理方案优化至关重要。公众参与程度影响规划科学性、可行性与实施效果,但目前公众参与存在诸多问题,构建完善机制亟待解决。

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现状与问题

2.1 公众参与意识淡薄

部分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意识。一方面,由于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普及不够,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了解有限,难以认识到自身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责任与作用。另一方面,传统观念中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是政府的职责,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导致在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过程中,公众参与度较低。

2.2 参与渠道不畅

目前,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公众参与渠道相对单一且不畅通。虽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设有公示、听证会等参与形式,但实际操作中,信息公示不及时、不全面,听证会参与门槛较高、程序繁琐,导致公众难以获取有效信息,参与渠道受阻。此外,缺乏便捷、高效的线上参与平台,无法满足公众多样化的参与需求,使得许多公众即使有参与意愿,也因渠道不畅而难以真正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

2.3 参与深度不足

公众在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的参与多停留在表面,参与深度不够。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公众主要以听取意见、提出建议等形式参与,缺乏对规划决策过程的实质性参与。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往往得不到充分重视和有效反馈,导致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受挫,难以发挥公众在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的主体作用,影响规划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三、构建公众参与机制的重要意义

3.1 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公众作为生态环境的直接感受者和使用者,对当地生态环境状况有着最直接的了解。通过构建公众参与机制,广泛收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能够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实际需求,避免规划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例如,在城市公园建设规划中,公众可以根据自身的使用需求,提出关于公园设施布局、植物配置等方面的建议,使公园规划更符合实际使用要求。

3.2 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感

构建公众参与机制,让公众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全过程,能够使公众深入了解生态环境问题,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当公众看到自己的意见被纳入规划中,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感和成就感,进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中,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3.3 促进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公众参与机制的构建为政府与公众之间搭建了沟通交流的桥梁,有助于促进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政府通过倾听公众的声音,能够及时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关切,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公众通过参与规划过程,也能更好地理解政府的决策意图,增强对政府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形成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治理格局。

四、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公众参与机制的构建路径

4.1 明确公众参与原则

构建公众参与机制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公平原则要求保障所有公众平等的参与权利,不论年龄、性别、职业、地域,都能平等地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公正原则确保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公正对待,在规划决策中充分考虑公众利益;公开原则要求规划编制过程、相关信息及时、全面地向公众公开,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同时,还应遵循自愿、合法原则,尊重公众的参与意愿,确保公众参与行为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4.2 拓宽公众参与渠道

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是提高公众参与度的关键。一方面,完善传统参与渠道,优化公示、听证会等参与形式,简化程序,降低参与门槛,提高公众参与的便利性。例如,在公示环节,除了在政府网站公示外,还可在社区公告栏、公共场所等进行公示,确保信息覆盖到更多公众;在听证会组织中,广泛邀请不同群体代表参与,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另一方面,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线上参与平台,如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公众参与 APP、微信公众号等,方便公众随时随地提交意见和建议,实现线上线下参与渠道的有机结合。

4.3 完善公众参与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公众在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的权利和义务,为公众参与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公众参与过程和规划决策过程的监督,确保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得到有效落实。此外,建立公众参与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并提出有效建议的公众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公众参与机制构建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5.1 观念转变挑战及应对

部分政府部门和公众对公众参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观念保守问题。政府部门可能担心公众参与会影响决策效率,公众则对参与效果缺乏信心。对此,应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宣传、社区讲座、学校教育等多种形式,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公众参与的意义,提高政府部门和公众对公众参与的认识,转变传统观念。同时,通过成功案例展示公众参与的积极作用,增强公众参与的信心和政府部门对公众参与的重视程度。

5.2 制度建设挑战及应对

目前,我国关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公众参与的制度体系尚不完善,存在法律规定不明确、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应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公众参与的范围、方式、程序以及法律责任等内容,使公众参与有法可依。同时,建立健全配套制度,如信息公开制度、意见反馈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等,规范公众参与流程,提高公众参与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5.3 能力建设挑战及应对

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但目前公众的环保知识和参与能力普遍不足。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对公众的培训和指导,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讲座、参与技能培训等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能力。此外,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开设相关课程和研究项目,培养专业的公众参与人才,为公众参与机制的构建提供人才支持。

六、结论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科学性、增强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在构建过程中面临观念转变、制度建设、能力建设等诸多挑战,但通过明确参与原则、拓宽参与渠道、完善保障体系等构建路径,以及针对性的应对策略,能够逐步克服困难,构建起科学、合理、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未来,应持续推进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和创新,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为实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步璐璐 .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以冠县地区为例 [J]. 生态与资源 ,2024,(05):44-46.

[2] 曹炜.“双碳”目标下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理念更新与措施调适[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2,32(12):31-40.

[3] 王伟 , 芮元鹏 , 江河 .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的 使 命 与 定 位 [J]. 环 境 保 护 ,2019,47(13):37-43.DOI:10.14026/j.cnki.0253-9705.2019.1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