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AI 觉醒假说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预备性研究:基于技术-场景- 价值- 目标的四维融合分析

作者

黄丽嫦 王健海 刘金鹏 张晓欢

惠州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东惠州 516007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上海考察时指出,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这些都为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AI已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以AI为代表的高端科技在全球掀起了巨大变革,深刻推动着社会各个领域发展,其运用也被积极推广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图灵在《计算机械与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一文着重从认知心理角度阐释了AI,将“机器会否思考”视为判别是否AI的重要标准[]。在AI时代,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认为AI很可能全面超越人类的智能,逐步走向AI觉醒[],它不仅能执行任务,还会拥有自主意识、情感和判断力,成为超级AI。AI觉醒将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变革,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方法、评价、角色等方面的变革。然而,现实中AI技术的快速发展面临着技术和教育结合的挑战、信息过载的挑战、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伦理问题等[],甚至出现超级AI焦虑[]和AI恐惧[]。为适应AI技术的蓬勃发展,针对以上存在的挑战和问题,H高校积极构建AI技术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生态建构育人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从技术、场景、价值、目标等四个维度精准融合,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正确价值观、具备思辨能力、拥有创新精神、适应AI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

图1 AI 技术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生态建构育人体系示意图

(注:技术→场景→价值→目标:技术维度为场景维度提供工具,场景维度向价值维度输送成果,最终指向目标维度“立德树人”)

1.技术维度:构建数智教育基础设施

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构建完善的数智教育基础设施成为AI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前提和物质基础。通过系统化的技术架构设计,打造“硬件-软件-数据”三位一体的数智教育支撑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1.1硬件支撑体系

依托HPC高性能计算机数据中心,部署开放Deepseekr170b大模型平台,为教学科研提供算力支撑。组建专项科研团队开展AI技术攻关,推进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研究。运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特点,积极打造“AI+思政”智慧育人体系,提升思政的精准性、实效性、时代感。创设智慧课堂系统,采用AI人脸识别技术,实时掌握学生听取内容时的抬头率、专注度、面部表情等,科学统计判断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思政内容、讲述方式及节奏,为教学内容和追踪反馈提供有力支持。依托“云服务”,推出“惠小智”提供实时问答和24小时在线问询,通过线上线下交互,精简学生信息问询、资源查询、业务办理等时长,实现投诉建议上报和问询自动答复。

1.2软件平台建设

深化学校网上办事大厅改革,加快推进学生日常各类事务的线上解决,实现“奖、助、贷、勤、补”线上申请办理、学校全场景签到、图书借阅归还、日常事务办理,确保线上服务功能全覆盖,为学生实现“一网通办”功能。建立“德智体美劳大数据分析实验室”,用AI了解大学生心里在想什么、平时都在做什么,借助可视化技术建设具有大数据分析功能的支持平台,为思政专题研究提供数据集成与分析模型,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促成理论、实践、网络无缝衔接。

1.3数据资源整合

善用AI技术聚合思政教育的课程、素材、资源,构建网络思政大课堂、网络思政精品课程、易班党建学习群优课等,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云课程”智慧平台,实现高质量思政资源的共享共用。从线下到云端,思政版图越来越大。学校在网络思政方面曾获全国优秀易班共建高校、全国优秀易班共建案例、易班党建学习群优秀组织奖等荣誉称号。

2.场景维度:重构”三全育人”新格局

“三全育人”注重的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AI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势必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理念、模式等变革,驱动精准思政、动态思政、沉浸思政等实践样态的发展,推动思政育人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无缝隙性发展[]。

2.1全员育人,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

构建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将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和高校各部门联动起来,建立教研共同体并开展“AI+思政”协同教研活动、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辅导等,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可视化、科学化和动态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推进和智能化运作。

构建学生成长支持网络。在“超星”“学习通”等平台部署Deepseek等智能学习伙伴提供24小时个性化辅导服务;组建师生技术团队开发教育应用软件;建立易班优课,实现优质学习资源的智能匹配与共享。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关乎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涉及家校社多个责任主体。AI技术延伸了教育时空,使得各个责任主体能跨越时空进行交流与互动,积极推动家校社共同开发“AI+思政”实践项目、建设“AI+思政”实践基地等,在家校社深度合作中达成育人目标。

2.2全过程育人,构建智能教育闭环系统

AI技术驱动思政教育全过程整合创新,实现教学过程智能化再造。开发智能思政备课辅助系统,基于思政教师教学风格和学生学习数据,自动生成差异化教案模板,提高思政教师的备课效率。部署思政课堂实时分析系统,通过多模态感知技术(包括视觉注意力追踪、语音情感识别、文本语义分析)实现思政课堂教学过程动态监测。建立思政课堂课后智能巩固机制,运用自适应学习算法推送个性化练习。

AI技术驱动思政教育效果的全环节考核创新,学习实践过程全周期追踪。AI能够做到大规模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数据,针对每位学生或某个学生群体构建学习和实践行为的用户画像[],思政教师可通过云存储平台对学生各方面数据进行查看或提取,从而提升思政教师对学生考核与评价的多元化和全面性。同时还可建立动态的评价反馈机制,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思政教师对学生评语的智能生成与个性化推送。

2.3全方位育人,打造立体教育矩阵

全方位融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由AI技术搭建的多学科“大思政”育人平台,将打破原有的学院、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将思政课程教师与课程思政教师集合在一起,共同探讨育人课程,共同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创新。

全方位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一课堂是指按照教学大纲在学期范围内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之后开展的关于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AI时代利用AI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第一课堂和第二课题割裂的问题,增强二者的关联度,构筑交互性的第一二课堂共育模式,充分发挥第一二课堂协同育人的作用。

全方位联通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AI技术能为线上和线下一体化教学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效衔接、耦合共生,可以做到线上线下智能教研、智能备课、智能推送作业和批改作业等,同时还能针对不同的学生打造个性化学习体系,实现混合教学的互融共生、提质增效。

3.价值维度:实现教育本质回归

在AI时代背景下,针对未来教育新生态的主要特征[],AI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从多个价值维度推动着教育本质的回归,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与变革。

3.1价值引领的技术设计

AI技术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在价值引领的技术设计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一方面,通过对海量网络信息的实时监测与分析,AI能够精准把握社会思潮的动态变化。例如,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社交媒体平台、新闻资讯网站等渠道的文本数据进行挖掘,及时发现新兴的社会热点以及潜在的错误价值取向。通过构建智能化的舆情分析模型,能够快速预测舆情发展趋势,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决策依据,使其能够在错误思潮萌芽阶段就采取针对性的引导措施,避免不良思想的扩散。同时,针对青少年群体对动漫、游戏等文化形式的喜爱,利用AI技术开发融合主流价值观的动漫作品、互动式教育游戏,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人文关怀的智能增强

AI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实现途径。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和教育者精力不足,难以对每一位受教育者给予充分的关注和个性化的关怀。而AI技术的应用打破了这一困境,智能聊天机器人、智能辅导系统等工具的出现,使得受教育者能够随时获得一对一的交流和指导。这些智能工具能够模拟人类的语言和情感表达,耐心倾听受教育者的困惑、烦恼和诉求,并根据其问题提供及时、有效的建议和心理疏导。如当检测到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时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或厌烦情绪时,系统可以适时切换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从理论讲解转变为案例分析、故事讲述或者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对学生情感需求的关怀。此外,AI技术还能够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受教育者的生活背景和成长经历,从而更有针对性地给予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温暖与关怀。

3.3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

AI技术为文化传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和广阔的平台。AI技术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智能化处理。通过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文字识别等技术,将大量的古籍文献、历史文物、红色故事等文化素材转化为数字化形式,并利用AI算法对其进行分类、标注和索引,方便文化资源的存储、管理和检索。这不仅提高了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效率,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便捷的教学素材。AI技术助力文化传承的创新表达形式,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场景,让受教育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的魅力。同时,AI技术在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传承拓展国际视野,借助机器翻译、智能推荐等技术,打破语言和文化的壁垒,将中国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让受教育者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4.目标维度:人机协同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革新,培养AI时代复合型人才

在人机协同时代,AI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各个领域,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范式革新。在此背景下,借助AI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其目标维度紧紧围绕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适应AI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图2 高校立德树人与AI 关系图[12](来源:《教育评论》)

.1核心素养培育

在AI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独特且重要的作用,而AI技术则为这一培育过程增添了强大助力。一方面,AI助力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通过智能算法等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精准分析海量的时政新闻、社会热点事件等信息,快速筛选出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并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定制个性化的政治教育课程,深入浅出地阐述国家政策、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增强其对国家政治体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AI技术促进学生科学精神与法治意识素养的提升,借助AI技术开发的模拟实验、案例分析等教学工具,能够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深入探究科学原理和社会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理性分析能力。如利用AI技术对法律法规条文进行智能化解读和案例匹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法治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的内涵和适用范围,提高法治意识,强化法治观念。此外,AI技术还为大学生培养公共参与素养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社交网络分析、大数据挖掘等技术,AI技术能够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大学生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焦点和参与意愿,进而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中,为他们今后积极投身社会公共事务奠定基础。

4.2个性化发展支持

AI技术通过对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如学习时间、学习进度、答题情况、课堂互动等,为每个学生建立详细的学习画像。基于这些画像,AI技术能够精准识别学生的学习优势和不足,预测学生的学习发展趋势,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建议。同时,AI技术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实践活动建议,引导他们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培养他们在科技领域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意识。AI驱动的智能辅导系统能够随时为大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学习指导和心理支持。这种个性化的陪伴式学习支持,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4.3创新实践能力激发

AI时代对人才创新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需借助AI之力,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其实践能力。在创新思维启发上,AI的深度学习与知识图谱技术,能将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关联重组,打破传统知识边界。通过智能推荐跨学科融合的思政案例,如科技伦理与哲学思辨、文化产业与社会价值创造等,启发大学生从全新视角思考问题,培养跨界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提升方面,AI模拟仿真技术为大学生搭建各类实践场景,如模拟企业管理运营中的思政决策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运用思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借助AI与物联网技术,学生参与社区智能化治理实践项目,将思政理念融入基层治理创新,在真实实践中锻炼动手能力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AI驱动的创新创业平台为大学生提供项目孵化、资源对接服务。大学生基于思政视角提出创新项目,如开发传播正能量的智能应用、打造红色文化创意产品等,平台利用AI算法匹配投资、技术、市场等资源,助力大学生将创新想法转化为实际成果,在创新实践中成长为AI时代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结语

在AI时代,构建AI技术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生态建构育人体系是适应时代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必然选择。H高校通过从技术、场景、价值、目标等四个维度精准融合,积极探索AI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有效应对AI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各种挑战。这一体系的构建,不仅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更有助于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思辨能力、创新精神、适应AI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持续优化和完善这一育人体系,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金项目:本项目系惠州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HZSK2025GJ137)。

作者简介:1.黄丽嫦(1985—),女,广东惠州人,惠州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国家安全学。

2.王健海(1976—),男,广东普宁人,惠州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工智能教育。

3.刘金鹏(1995—),男,山东邹平人,惠州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等。

4.张晓欢(198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惠州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工智能,图像处理。

通讯作者:黄丽嫦(1985—),女,广东惠州人,惠州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国家安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