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多元活动 涵泳核心素养
庞桂仙
广东省遂溪县杨柑中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核心素养理念已成为教育教学的新航标。探索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以活动为载体,将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舞台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唤起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课堂拓展活动,培育语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课程资源的使用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多角度挖掘其育人价值,与课程内容形成有机联系,促进课程目标全面达成。”本着这一教育理念,我立足文本资源,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创设开放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
(一)持之以恒勤摘抄,打造个人成长空间。课外摘抄是学生每天的必修课,为了让学生从摘抄中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把摘抄本发展成个人的文化精神空间,我设置了几个层次:一是语文知识积累;二是文艺收藏;三是热点素材;四是记录生活。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经营自己的精神空间——可画图,可配诗,可做报刊,可画漫画,逐渐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摘抄本。摘抄积累本,从初一至初三毕业,寒来暑往,不分假期,是三年一体的存在,是学生初中三年青春的精神养分,极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巧用周记写我心,真情表达养习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将“养成观察生活、记录感受的习惯”纳入教学目标,周记作为写作训练的常规项目延续着独特的生命力,恰好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我们鼓励学生留心生活,观察世界,感受喜怒哀乐,思考成败得失,抒写真情实感,用文字给平凡的日子贴上闪闪发光的标签,这是学生心路成长历程的真实写照。实践证明,周记本是引导学生真情写作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三)搭建作品展示台,提高写作获得感。“获得感”是每一个人都渴望拥有的,对于热爱写作的学生来说,只要自己的习作被关注、被认可,便能拥有小小的“获得感”。每周的周记佳作分享会、佳作展示台、小组合作编辑报刊、在公众号上发表习作等各种文学活动,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写作获得感,使他们的写作热情不断高涨。我校在这方面收获颇丰,既有班级周报《初梦》,也有学年班刊《杨枝林》,更有校刊《文心》等。学生参加各类征文比赛,捷报频传,近几年累计斩获30 余项省级荣誉,市、县级征文奖项更是不计其数。
各种语文拓展活动,由课内扩展到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让语文延伸到生活点滴里,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表达能力,拓宽知识面,语文核心素养自然得到提升。
二、聚焦传统节日,增强文化自信。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立足课堂实际,挖掘课程资源,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
春节拟写春联,传承文化提素养。新春佳节将至,随即兴起“品春联,写春联,赠春联”活动,不仅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教育价值:可增强文化自信,春联对仗工整、平仄和谐、用词精准,学生在品鉴书写过程中感受汉语的美感和深意;可传承传统文化,通过书写春联,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提升审美情趣,春联的红色背景和黑色字体相得益彰,能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审美情趣;可锻炼思维能力,拟写春联需运用对仗、平仄等知识,语文能力、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因此,拟写春联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清明徒步祭奠先烈,赓续红色基因。近几年的清明节,我校全体师生徒步十多公里奔赴革命烈士陵园开展祭奠活动。师生以脚步丈量信仰,用行动缅怀先烈,用笔墨赓续红色基因,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实践,是厚植语文核心素养的契机。语文老师引导学生把活动的思考感悟写进作文,镌刻进难忘的青春记忆里,成为培养核心素养的生动载体。
端午情浓忆屈原,弘扬传统强素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河中,屈原忠贞爱国的情怀,坚定不移的求索精神,修身洁心的清廉品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端午节来临,结合本地传统习俗开展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包粽子、插艾叶、缝香囊、观龙舟、诵离骚、仿写楚辞体……深挖端午的文化内涵,领会屈原的伟大精神,汲取传统节日的精神营养,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元宵醒狮游灯庆佳节,中秋赏月怀人寄相思等各种节日主题活动,诸如此类,都可以引导学生从中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表达自己的感受。节日文化活动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让传统文化的基因融入学生的血液里,增强学生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自信,从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缤纷校园活动,培育核心素养。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不是工业,而是农业。”语文教育更是如此。在语文学习的田野上,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沐浴语文之风,感悟语文之美,涵养语文核心素养。
文学夏令营,行知千里植素养。为丰富学生的暑期生活,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培养文学兴趣,点燃文学梦想,我校文学社举行以“行知千里 悦读生活 书写万象”为主题的文学夏令营活动,邀请优秀校友、知名作家和报社记者参加,让学生与心中的偶像面对面、零距离交流,共赴一场文学盛宴。聆听校友故事、文学交流沙龙、文艺才情大比拼、走进红树林……让学生大胆展现自我,让文学与自然深度融合,一篇篇富有生活气息的佳作应运而生,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在活动的滋养下日益丰厚起来。
现场作文比赛,书写生活强素养。为激发读书写作兴趣,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我们举行了现场作文比赛,涌现了许多书写漂亮、内容真实、选材丰富、描写细腻、情感真挚的优秀作品。学生们用眼睛发现了生活的美好,用文字书写了生活的真谛,充分展现了深厚的语文核心素养。
多元校园活动,丰富体验涵泳素养。校庆活动中,文学与艺术联袂,歌唱、舞蹈、朗读、小品,多姿多彩;书香校园活动中,爱国诗专题朗诵会、传统诗词的朗诵会、红色文化朗诵会;足球艺术节活动中,既有《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等节目表演助兴,又有征文活动来提升;校园荔枝文化节,在品尝荔枝、分享快乐中体验丰收的愉悦,在书写荔枝文化中培养荔枝精神……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了大语文的意识。
各种样式的校园活动,充满着书香的浪漫气息,展现了学生的风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切实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生活的外延就是语文的外延。多元活动拓宽了文化育人的途径,丰富了文化育人的内涵,提升了文化育人的功能,从而涵泳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自信、审美创造四大核心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
[2]《教育的本质》(叶圣陶)
注:
论文发表时请注明:湛江市中小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培育农村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2023ZJYB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