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冰雪文旅产业发展研究

作者

傅徐洲

长春建筑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0

引言:随着全球冰雪旅游市场的快速扩张,传统冰雪文旅产业面临季节性限制、地域集中度高、体验形式单一等问题。虚拟现实(VR)技术以其沉浸式、交互性、超越时空的特性,为冰雪文旅产业提供了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抓手,推动其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赋能型升级。本文围绕虚拟现实技术与冰雪文旅的融合路径、产业价值及发展策略展开研究。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适配性与应用价值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适配性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计算机生成三维虚拟环境,结合头显、动捕设备等传感器实现用户与环境的交互,其时空解构能力恰好破解冰雪文旅的核心痛点:能够突破季节限制,虚拟冰雪场景可全年呈现,延长产业周期;能够消弭地域壁垒,线上虚拟景区覆盖全球用户,降低线下出行门槛;能够丰富体验维度,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交互与文化IP 融合,打造差异化内容。

(二)虚拟现实技术支持冰雪文旅产业发展的价值

冰雪文旅产业发展视域下,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入推动冰雪文旅从资源驱动向“内容 + 技术双轮驱动”转型,价值性明显。基于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延长产业链周期,夏季通过 VR 冰雪项目维持热度,如室内 VR 滑雪馆,使产业周期从 3 个月扩展至全年。同时,可以实现对客源半径的有效扩大,线上虚拟场景吸引南方用户、国际游客,降低线下出行门槛。通过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冰雪文旅,还可以提升产业的附加值,文化 IP 与 VR 技术的融合赋予产品文化深度,客单价较传统项目有所提升 [1]。另外,通过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到冰雪文旅产业发展中,还可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虚拟场景减少对自然冰雪的依赖,降低场地维护成本。

二、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冰雪文旅产业发展路径探讨

(一)构建全域数字化基础设施

为促使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在冰雪文旅产业的发展中得到切实应用,要从硬件设备方面入手,依托硬件设备的迭代与普及,实现全域数字化技术设施的构建。实践中,要关注对轻量化设备的研发,推动 VR 头显向低重量、高分辨率方向升级。同时,要关注多模态交互技术融合,重点结合触觉反馈手套、温控设备及空间音频技术,打造“五感沉浸”体验。例如,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引入的全感VR 乐园,通过体感拟真技术让用户感受风雪冲击与冰面摩擦。与此同时,还要尽可能推进 5G+ 边缘计算网络覆盖,在冰雪景区部署5G 基站与边缘服务器,确保VR 内容传输延迟低于 20ms ,支撑实时高清画面渲染与多用户交互。

围绕全域数字化技术设施的高质量构建,在当前的实践中,还应当完善开发数据平台并深化对 AI 算法的利用。在此过程中,应当设置用户行为分析系统,通过大数据采集游客交互数据,如 VR 场景停留时长、动作轨迹等,优化内容设计 [2]。例如,长白山滑雪场利用 AI 算法分析用户滑雪动作,生成个性化训练报告。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充分利用动态场景生成技术,基于AIGC 技术,实时生成个性化冰雪场景。例如,哈尔滨冰雪节推出的“AI 冰雪万花筒”,游客可自定义冰雪城堡形态并即时渲染。

(二)打造虚实融合的冰雪文化IP

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发展冰雪文旅产业期间,应当分层开发虚拟冰雪景区,以此为基础实现对虚实融合的冰雪文化 IP 的高质量打造。其中,在虚拟冰雪景区的基础层,重点高精度复刻实体景区。例如,黑龙江利用无人机扫描与 3D 建模技术,1:1 还原太阳岛雪博会场景,用户可通过 VR 设备“云游览”。在扩展层,积极开发元宇宙衍生场景。例如,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推出“冰河宇宙”VR 游戏,用户化身探险队员,在虚拟冰原中完成剧情任务,增强互动性。在文化层,深化植入地域文化内核。例如,可以通过传统村落 VR 项目通过非遗技艺数字化展示,复刻鄂伦春族冬猎、满族冰嬉等文化IP。

同时,在打造虚实融合的冰雪文化 IP 期间,还要完善设计沉浸式体验场景。实践中,可以开设赛事直播与虚拟观赛,依托 VR 多机位切换技术,用户可自由选择滑雪赛道视角或冰球比赛特写,结合运动员速度、冰面温度等实时数据可视化,提升观赛专业性。可以设计教育科普场景,开发极地生态VR 课堂,模拟北极熊栖息地环境,用户通过交互操作了解气候变化影响,此类内容在中小学研学市场潜力显著。

(三)构建“技术- 场景- 消费”闭环生态

出于优化发展冰雪文旅产业的考量,促使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价值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在当前的实践中,还应当着力推进产业协同,以此完善构建“技术-场景 - 消费”闭环生态。期间,要实施纵向产业链整合,安排内容商与景区的深度合作,例如,华强方特为滑雪场定制冰雪 VR 训练模块,游客完成虚拟课程后可解锁线下雪道优先体验权,实现流量转化。

除整合纵向产业链以外,在构建“技术 - 场景 - 消费”闭环生态期间,还要逐步深化横向跨界融合。实践中,设置并推行“冰雪 + 电竞”模式,开发冰雪主题 VR 电竞游戏,如《VR 冰壶世界杯》,玩家通过动作捕捉参与全球赛事,获胜者可兑换线下赛事门票。推进“冰雪 + 电商”联动,在 VR 场景中嵌入商品橱窗,用户试穿虚拟滑雪服后可直接跳转至品牌商城下单,如迪卡侬通过该模式实现线上销售额增长 27% 。

(四)完善标准体系与激励机制

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冰雪文旅产业期间,为最大程度发挥出虚拟现实技术的价值,还应当从政策驱动方面入手,完善标准体系与激励机制,以此促使技术与产业能够实现深化融合。实践中,应当提供丰富、适当的技术研发支持,如专项补贴与税收优惠,参考黑龙江对VR 冰雪项目给予 30% 设备采购补贴政策,扩大覆盖范围至中小型内容开发商。同时,也可以推行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高校与企业共建技术攻关小组,重点突破触觉反馈延迟、跨平台兼容性等难题。

在此基础上,还要关注标准制定与安全监管,助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建立 VR 文旅体验评级体系,从内容安全性、文化合规性等维度制定行业标准。设定并推行数据隐私保护机制,强制要求 VR 平台通过 ISO 27001认证,对用户行为数据加密存储与脱敏处理。

总结:综上所述,虚拟现实技术为冰雪文旅产业提供了破局的关键工具,推动了产业模式的重构。通过构建全域数字化基础设施、打造虚实融合的冰雪文化 IP、构建“技术 - 场景 - 消费”闭环生态、完善标准体系与激励机制等路径,虚拟现实技术将推动冰雪文旅从季节性地理依赖转向全年候数字资产,形成“技术赋能—文化增值—消费升级”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厉书闻 , 张立博 , 李昌伟 , 等 .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文旅产业发展策略研究——以长白山华美胜地景区为中心 [J]. 商展经济 ,2025,(07):58-61.

[2] 王迪 , 汪伟亮 . 虚拟现实技术助推吉林省冰雪文旅产业发展研究 [J].北华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4,25(06):97-101+154.

作者简介:傅徐洲 (2004.11),男,汉,浙江省绍兴市,本科,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