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
李映东
甘肃省文县石坊中心小学 甘肃陇南 746400
引言:新时期,幼儿园及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的集体归属感,引领幼儿在游戏或教育活动中深切体验中华文化,以此来奠定共同体的情感根基。同时,幼儿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应用可突破传统的教育方式局限,直观且形象地展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让幼儿能够在亲身实践和主动参与中深度互动,通过多元方式习得方法与技能,培养其综合能力。因此,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探究幼儿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尤为重要。
一、创设浸润式“共同体”环境,营造“我们是一家”的氛围
幼儿园的整体环境是隐性课程实践的核心载体,其育人功能主要是基于幼儿日常生活中可见可感的空间安排、视觉形象和同伴交互活动,自然而然地渗透核心内涵“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构建良好的情感氛围“我们是一家”。这种浸润式的环境创设,能够转变传统灌输式讲解理论的方式,在幼儿的自然生活场景或游戏过程中巧妙融入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内容,促使幼儿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深切感知紧密相连的归属感以及各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根基。例如,幼儿园在创设浸润式环境的过程中,可选择大型的中国地图磁性拼图设置在幼儿园的过道走廊,鼓励幼儿在日常观看、反复拼和操作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国家版图的完整性,从而能够形成空间概念,我们同在一个大家园。同时,教师还可设计班级主题装饰,立体化呈现 56 个民族儿童共聚一堂的绘画场景,并根据大型传统节日制作图文并茂的板块,通过形象亲切、色彩鲜明的图像叙事传递出民族文化多元共生的理念。“民族小厨房”活动区要配备真实、安全的操作材料,如简易的扎染小工具、汉服服饰以及特色食材等,支持幼儿在模拟制作粽子、开展茶艺体验等角色扮演过程中,深切体验和理解各民族的智慧结晶和生活习俗。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幼儿在生活常态中和游戏互动中自然习得深的认同和朴素情感,还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1]。
二、融入生活化、游戏化课程活动,体验“共同”与“共享”
在开展幼儿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幼儿园和教师要适当融入游戏化、生活化的课程活动,促使幼儿深度体验“共同”和“共享”。由此,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还能让其在实践互动的过程中团结协作。例如,教师可设计“快递到新疆”的建构游戏,将抽象的区域互助理念转化为幼儿可知可感的具体任务。活动初始,幼儿教师可创设情境:“冬天到了,特别寒冷,新疆的小朋友急需好看的图书与保暖的衣服,我们班小朋友能帮忙运送过去吗?”这一情景充分贴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还能激发其使命感。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根据任务特点组建小组并分工协作,如材料准备、铁路建设、地面协作等等,在此期间,幼儿需持续沟通路线规划、调整轨道平滑度,解决拼接过程中存在的衔接不稳或高低不平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安排专人负责打包好物资、转运到车厢、看管物资。当“列车”抵达终点后,所有幼儿欢呼雀跃,共同庆祝“完成任务”的时刻,这时教师可把握契机,为学生讲解“共同”和“共享”的内涵,而后点明关键:“大家快看,没有材料组辛苦做的车厢与物资,我们就无法送出爱心;而没有轨道组合突出平稳的道路,火车就无法开到新疆;如果运输组粗心大意,那么,物资就会在中途损坏。少了哪一个小组的努力都不行?这就是大家共同承担、努力并获取成功的力量!”通过这一实践,不仅能让学生在趣味性的活动中深切体验,还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幼儿的游戏或活动中自然融入每一个具体行动中,从而能够植根于幼儿心中 [2]。
三、构建家园社协同机制,筑牢“共同体”情感基础
若想有效打破幼儿园教育的单一性与封闭性,幼儿园及教师需注重构建家园协同机制,以此来将社区力量和家庭力量深度连接,从而可以形成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的情感培育网络。在构建协同机制的过程中,要注重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理念,将其巧妙地转化为儿童能够亲身感知和体验的具象化的生活情景,基于真实的互动深化幼儿的情感认同。总体来说,要切实发挥家长的文化纽带作用、园所的专业组织效能以及社区的实践平台功能,多主体发挥合力,在幼儿的日常经验中自然渗透共同体意识,从而可以为情感根基的奠定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为有效激活家长群体蕴含的文化资源,幼儿园可提前制定招募计划,邀请各民族的家长志愿者参与进来,共同组建“民族文化传承团”。此类家长会通过“文化大使”的身份定期入园,以生动方式在现场演示民族特色技艺、讲述家族迁徙历程等方式,从而能够拉近儿童和多元文化之间的距离,在亲切互动过程中将文化陌生感消解,让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变得可感知、可亲身体验。与此同时,幼儿园还要组织幼儿参与示范社区,引导其以面对面采访的方式获取更多的鲜活事例,如“各族邻里互帮互助”,让幼儿能够亲眼见证共同体精神在社区中的直观体现。而且还可和社区合作共建象征性的“共生园”,引导幼儿一起参与社区中的园林种植与养护,让幼儿在亲自照料幼苗、观察生长的实践过程中深切体验各民族人民就像这共生源一样深切关联、共同发展。通过此方式,不仅能让幼儿深切理解共同体的理念,还可为幼儿营造积极且健康的成长环境 [3]。
四、结语
综上,探究幼儿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极具现实价值和意义。幼儿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可营造民族统一的良好氛围,激发幼儿参与兴趣,提升文化认同感。因此,幼儿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与教学实际,创设多元情境,引导幼儿心系民族文化。同时,还能让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过程中调动已有经验,习得新能力与方法,还能深化民族认同感,促使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金萍 , 妥红霞 . 民族地区幼儿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研究 [J]. 甘肃教育 ,2025,(07):30-32.
[2] 步晓芳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幼儿园启蒙教育的实践与策略[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2025 中青年教师发展经验交流会一一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的挑战与机遇交流会论文集 . 银川市兴庆区第一幼儿园 ;2025:886-888.
[3] 王婷婷 . 多维立体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滕州市木石镇中心幼儿园 [J]. 山东教育 ,2025,(09):65.
作者姓名 李映东 出生年月:1984.01.20 男,汉 户籍:甘肃文县 学历:本科 职你:中小学一级教师 研究方向:幼儿教育2025 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专项课题。课题立项号 2025zlzxxyb112课题名称:幼儿园劳动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与策略